上映4日,國慶檔三強漸漸分出座次,《我和我的祖國》破11億,穩居第一。
有不少老百姓1號剛看完閱兵式和文藝活動,第二天就迫不及待走進影院觀看《我和我的祖國》,這其中還有不少是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的人。
作為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本是一道命題作文。在許多人眼裡,主旋律片有什麼好看?大概率很無聊。可陳凱歌總導演和其他六位導演,硬是把主旋律的7個故事拍出了新意和濃濃的人情味。
為什麼這麼多老百姓買帳《我和我的祖國》?最大的原因或許是,電影的觀賞感受給了觀眾最大的代入感和共情體驗。
電影裡的七個故事,選取的背景都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重要歷史時刻。但和以往的主旋律片不同,導演並沒有使用大而全的群像手法,而是將著眼點放在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身上。
在70年的時代變幻中,小人物的悲喜和國家的重要時刻相互交織,也讓銀幕前的我們猶如親歷,仿佛在看屬於自己的故事。
管虎導演的《前夜》講述了開國大典前一晚,黃渤飾演的旗杆設計師林治遠,經歷了不為人知卻驚心動魄的一夜,最終保證開國大典升旗儀式順利進行的故事。
開國大典本是距今70年前的歷史時刻,按理說和觀者的關聯很弱。可導演在故事的最後,使用現代技術,將黃渤扮演的角色P進了大典現場的天安門城樓上。
黃渤的眼睛變成鏡頭,帶著觀眾一起,在毛主席身後站立觀望,一起看著主席在自己的指導下按下電動升起按鈕,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廣場上的熱烈歡呼。
那一刻,相信所有的觀眾都仿佛自己親臨了1949年的天安門,感受到了那個重要時刻的激動與喜悅。
張一白導演的《相遇》裡,張譯飾演的原子彈科研人員高遠,因為工作原因消失三年,和戀人在公交車上相遇卻不能相認。而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喜訊傳來,喜悅的人群將張譯和戀人衝散時,導演將鏡頭停在張譯的臉上。
他面對著鏡頭張開嘴巴無聲地笑著流淚,臉上是多年辛苦終於成功的喜悅交織著錯失戀人悲傷。這個鏡頭仿佛有一個世紀那麼久,這張面龐不禁讓人深深動容,仿佛自己也站在了1964年的街頭,看著漫天報紙飛舞,而戀人已經消失在人海。
徐崢的《奪冠》,因為小演員的靈動表演而備受好評。可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好不僅僅是將著眼點放在了孩子身上,還因為故事中瀰漫著的上海弄堂裡熱熱鬧鬧的煙火氣。
狹小的弄堂,人們買菜、閒聊、喝茶、嗑瓜子。唯一有電視的鄰居將電視搬到街上,眾人搬著桌椅擺好陣仗,只為觀看中國女排的關鍵一戰。
這濃濃的鄰裡親情不就是我們的童年記憶?當女排奪冠大家擁抱著歡呼流淚時,不就是我們平日裡守著電視看中國隊比賽的樣子?
還有《回歸》裡任達華和惠英紅飾演的那對普通香港夫妻。丈夫不知道自己校對的手錶是交接儀式上英方代表要用的,妻子也不知道在巡邏的院子裡,那些代表團在討論些什麼。他們只是盡職地做著自己的工作,日子仿佛和以往沒什麼不同。
可1997年7月1日零點國歌響起時,香港多少遠離故土的遊子像任達華那樣遙望香江對岸流出了熱淚?又有多少香港人和更換帽徽後的惠英紅一般,表面鎮定,而內心激動不已?
寧浩的《北京你好》裡,一個普通的計程車司機突然中了一張奧運會開幕式門票。觀眾看著葛優各種顯擺、牛氣,就像北京隨處可見的吹牛大爺。
可故事結尾,當葛優站在人群中,突然看到屏幕上萍水相逢的汶川小男孩在感謝自己時,一向沒正行的他靦腆地笑了。隨後鏡頭定格在葛優的臉上,在人群中開心地喊著「加油」,這不就是當年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的人群中激動的我們?
《白晝流星》裡,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兩個小偷少年,一開始不相信收留他們大人,準備偷了錢就跑。結果田壯壯飾演的主任卻選擇了在警察面前保護他們。
被感化的少年在草原上突然看到返航的神州火箭,他們騎馬追逐著心中的白晝流星,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這個故事雖然發生在內蒙古,可少年身上有著多少我們青春時不知天高地厚叛逆的影子?
《護航》裡的呂瀟然是英姿颯爽的空軍女飛行員,即將參加國家閱兵式的備飛。
可在穿插閃回的記憶裡,我們看到,她更是爸爸嘴上罵心裡愛的心頭肉,是學校裡如你我一樣把老師氣到半死的淘氣女學生,是分手時會朝前男友潑水的普通女孩,是職場上面對男人也永不服輸的女漢子……
7個故事裡的他們就是你、我,他,她……是每一日擦身而過的那些普通人。
而《我和我的祖國》讓這些普通人代替我們去參與了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身臨其境般感受著祖國70年來的發展變化。
我們為什麼喜歡這部主旋律的「命題作文」?因為它讓每一個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都獲得了滿足的參與感,更讓我們身為一個中國人,為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