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花朵財經
作者 |花朵財經
花朵財經ID |F-Finance
||
花朵財經持續關注東亞藥業IPO過程。時隔半年之後,11月29日,還差79年就會成為百年老店的東亞藥業,收到發審委的首發申請第一次反饋意見。
情況不妙!
1
花朵財經過往關注焦點回顧:
花朵財經在2019年11月7日,曾經關注東亞藥業IPO過程,當時我們就質疑公司淨利翻番,但供應鏈問題嚴重,並且研發能力嚴重不足。《東亞藥業IPO衝擊科創板 研發後勁不足 大供應商疑點重重》
深耕國內外抗生素市場,營收平穩增長,淨利波動翻翻;
▲數據來源:iFinD數據
上遊供應鏈不穩定:報告期內「幽靈」供應商頻現,供貨「專一」金額巨大;
較於可比公司,研發實力有限,研發能力受限,新藥儲備較少,部分主銷產品批文即將到期。11月29日的問詢函中,對花朵財經關注的焦點都進行了問詢。據花朵財經總結,此次問詢函涉及三大方面共計53個問題,分別是規範性問題(24)、信息披露問題(22)以及與財務會計資料相關的問題(7),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重點問題確實值得投資者深挖研究。
2
上下遊公司問題眾多,子公司也不省心
花朵財經在《東亞藥業IPO衝擊科創板 研發後勁不足 大供應商疑點重重》中已經指出,東亞藥業報告期內涉及多個「幽靈」供應商。
什麼是「幽靈」供應商?
花朵財經認為,突擊成立,突擊註銷,年產能卻遠超千萬,有效在冊員工卻近乎為0的供應商,都可以被歸類為「幽靈供應商」。因為只有大股東的鬼使神差,才可能完成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幽靈供貨商一:
▲數據來源:企查查
河北寧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極生物」)。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初,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向東亞藥業供應1153.85萬元以及2617.85萬元的原材料,始終位列前五大供應商頭部位置,據企查查披露正式員工人數為0。
幽靈供貨商二:
▲數據來源:企查查
上海凱萊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萊藥業」),2009年成立,在2016年向東亞藥業供應2450.68萬元的原材料,位居東亞藥業第二大供應商。供貨兩年後,凱萊藥業在2018年註銷。據企查查信息披露,凱萊藥業繳納社保的正式員工人數僅為4人。
寧極生物和凱萊藥業都是東亞藥物的主要供應商,年供貨金額巨大,但佔公司總的營業成本比重甚微,頂多只有5%左右。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前五大供應商的供給總額加一起也僅能達到25%上下。我們以東亞藥業2018年的營業成本採購總額14634.87萬元來計算,剩下的75%,即1億多的採購額中,有多少類似於以上兩家的「幽靈」公司,恐怕只有東亞藥業才了如指掌。
供貨商魅影重重的公司,您放心投麼?
不得不說,東亞藥業在供應商問題上真是頻繁遭遇「水逆」,除了「幽靈供應商」外,其報告期內前五大的其他供應商也是頻頻踩雷環保問題:
在2017-2018年度,東亞藥業主要供應商名單中,還有一家內蒙古常盛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常盛」)。它和河北寧極生物同屬於常盛製藥集團旗下。
內蒙古常盛問題眾多,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因違規排放臭氣、廢氣以及煙塵等受到當地環保部門多次處罰。
▲數據來源:企查查
此外,據相關媒體報導,2014年5月24日,在內蒙古常盛製藥車間內發生一起重大事故,造成兩名員工死亡,當地安監及公安部門均介入調查。
2017年東亞藥業最大供應商——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在當年以2599.36萬元的供應額,佔據東亞藥業營業成本的5%。該公司在2015年-2018年間,曾因違規排放汙水(COD超標)、違規排放廢氣以及未按照標準嚴格處理和安放危險廢物等問題,受到當地環保等部門的多次處罰。
▲數據來源:企查查
浙江中欣氟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欣氟材[002915]」),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2016年-2017年分別向東亞藥業供應了1661.22萬元以及1503.69萬元的原材料。中欣氟材的全資子公司高寶礦業(福建高寶礦業有限公司)在2014年,2016年和2017年被當地環保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多次處罰,原因都是由於私自排放汙水和不重視安全生產等問題。
▲數據來源:企查查
提到子公司,看樣子東亞藥業這個年是過不好了。監管部門在第一次問詢中,就其子公司出現的各類環保問題等進行了問詢。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東亞藥業旗下共有江西善淵藥業有限公司、上海右手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浙江東邦藥業有限公司以及浙江東亞醫化進出口有限公司等4家全資控股子公司。
▲數據來源:企查查
其中,2016年10月,浙江東邦藥業有限公司曾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受到當地環保部門的處罰並責令整改。
2017年7月,江西善淵藥業有限公司前身元盛生物曾因違規排放尾氣等受到當地環保部門的處罰並責令整改;
同年的10月,元盛生物再次因環保問題收到罰單。
除了環保問題,不省心的子公司們還在安全生產問題上,為東亞藥業屢屢找麻煩:
2016年,東邦藥業除了被環保部門處罰外,曾因安全管理不到位,致使一名生產工人死亡。後經調查,因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相關規定事實清晰,受到當地安監部門處罰,罰款23萬元並責令整改。
▲數據來源:企查查
2018年江西善淵藥業有限公司同樣因未嚴格遵守和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相關規定,受到當地安監部門處罰,罰款10萬元並責令整改。
供應商問題不斷,子公司又頻頻引火上身,面對如此之多的問題,東亞藥業怎敢遞交招股書呢?
不重視環保和安全生產的企業,在A股市場落實社會責任一票否決制的今天,您敢投麼?
3
研發能力備受質疑,發審委多重發問
花朵財經在11月7日的相關報導就已經指出,原研藥的生產和研發,具有技術壁壘和資金壁壘高,準入門檻高的特點。即使在行業內站穩腳,也需要毫不間斷的科研投入來拓寬企業的護城河。
平心而論,花朵財經縱觀國內外原研藥IPO企業,沒有任何一家的研發投入和東亞藥業一樣,投入這麼少的。東亞藥業在研發上面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過於敷衍,與其長期以來對外界宣傳的注重產品創新及研發、努力打造一支專業高效技術團隊的宣傳口徑大相逕庭。
這也難怪發審委在首次問詢中圍繞東亞藥業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主銷產品專利及批文等是否到期、募投研發項目具體的進展情況等提出眾多問題。
公司的研發投入到底有多單薄呢?數據說明一切。
▲數據來源:iFinD數據
據東亞藥業招股書披露,公司近年來研發費用看似逐年增加,2016年-2018年分別為0.27億元、0.31億元以及0.33億元,但研發費用率一直在4%上下波動。
此外,從上圖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東亞藥業研發費用增幅遠不及管理費用,而且二者差距逐年加大。
至於研發人員儲備上,東亞藥業更是異於眾多同行業公司。截止其遞交招股書日期,其科研部門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數僅有6人,佔員工總人數的比例僅有0.67%!
眾所周知,醫藥的生產、研發和製造一直是公認的高科技高門檻領域,主要的研究開發工作也是由碩士及以上人員進行,本科及以下相關員工由於受到知識層次的限制,大部分只能從事一些研發相關的輔助性工作。
6人的技術團隊搞研發,對於一家擁有20多年原研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經驗的藥企而言,實在不能讓人安心。
▲數據來源:企業招股書
▲數據來源:iFinD數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也是如此。東亞藥業長期不注重研發的結果,就造成,主銷產品部分批文到期的問題。同時,懶於研發,怯於研發,也導致企業面臨長期以來單一業務,單一產品的上市大忌。據同花順相關數據顯示,報告期內β-內醯胺類抗菌藥佔東亞藥業的總營收比重不斷上升,在2018年已經接近75%。
主營業務單一,研發能力不足,東亞藥業往後的路要怎麼走,能走多遠呢?
4
總結
關於東亞藥業的問題,花朵財經會持續關注。
除了文中提及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以及在報告期內相關公司所涉環保和安監等問題外,發審委還就東亞藥業報告期內部分財務數據明顯異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情況進行了問詢。
例如,在報告期內,東亞藥業的管理費用率逐年下降,銷售費用率波動起伏較大,二者的變動趨勢都與可比公司相關數據差距較大;
東方藥業在報告期內存貨帳面餘額佔同期營業成本的比重,以及應收帳款的周轉率等的變化趨勢也同樣是明顯異於同行業可比公司數值……
花朵財經認為,只要東亞藥業想登陸A股市場,就得認真解釋為什麼自身研發、環保以及安全生產等涉及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大問題不斷,財務上的小問題也不止?
作為醫藥生產領域老將、IPO新手的東亞藥業,想要出這份回復問詢的公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