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讀者來說,醫院船還是一型陌生的船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醫院船吧!
作者|同舟吹雪
來源|中國遠洋海運e刊(ID:Maritime-China)
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於3月17日表示,美軍已下令兩艘世界上最大的醫院船仁慈級的「安慰」號和「仁慈」號做好部署準備。雖然仁慈級醫院船沒有治療傳染病的能力,但美軍計劃讓兩艘醫院船收治美國沿海地區非新冠肺炎患者,以緩解當地醫院的醫療壓力,集中資源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在此之前,多艘豪華郵輪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舊金山海域漂流數天的「至尊公主」號郵輪3月9日停靠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港。當時美國為什麼沒有出動全球最先進的醫院船,而是在幾經權衡後選擇讓乘客上岸隔離?美國醫院船的確很先進,但它是針對戰爭傷亡建造的,主要功能是面對燒傷、外傷等外科及普通疾病,對於傳染病的治療考慮很少。醫院船雖設有隔離病區,但容量非常小,只有數十張隔離床位,遠遠無法滿足幾千人規模的隔離需求。
正是因為醫院船應對疫情存在局限,因此,雖然印尼政府於2月26日派遣海軍醫院船「KRI Dr Soeharso」號接回了「世界夢」號郵輪上工作的188名印尼船員,但並沒有在醫院船上進行隔離,而是送到無人島上隔離。
2月28日,運載印尼船員的登陸艇從「KRI Dr Soeharso」號醫院船塢艙中駛出並送至塞巴魯島進行隔離。3月14日,來自「世界夢」號的188名印尼船員結束了在無人島的隔離,無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印尼海軍醫院船「KRI Dr Soeharso」號是用「KRI TanjungDalpele」號船塢登陸艦改裝而成的。該船長122米,寬22米,吃水6.7米,能夠搭載75名船員和65名醫護人員,最多可容納40名患者。
能否將乘客轉運到醫院船上進行隔離呢?日本朝野政黨的部分議員認為從「鑽石公主」號郵輪將感染者送醫時存在風險,「需要儘快引進可在海上進行應急治療的醫院船」,敦促政府引進可在海上治療和運送患者的「醫院船」。
日本出雲號直升機航母和日向號直升機航母雖然有百十來張床位,但是作為非專業的醫院船的它們不但起不了隔離治療的作用,反倒容易感染其餘健康人員。
然而,對於廣大讀者來說,醫院船還是一型陌生的船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醫院船吧!
醫院船的歷史:在戰爭中成長
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有了醫院船的雛形。當時的羅馬和希臘艦隊指定某些船隻臨時執行海戰傷員搶救任務。18世紀,西方列強在對外掠奪的殖民戰爭中,其大型艦隊幾乎都編有衛生艦船。俄羅斯帝國配備了3艘醫院船,在對瑞典的戰爭中,先後有多艘醫院船參與了海上醫療救護。日俄戰爭中,俄國艦隊配備有4艘醫院船。歷史上比較符合醫學要求的醫院船,是1856年英國的「美女島」號醫院船。
18世紀前的醫院船,都是臨時指定各種大小不同類型艦船,配上醫務人員和醫療器材,用於完成海上傷病員的救治和後送任務。到19世紀中期,隨著海上軍事行動的擴大,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造船業的進步,各國海軍對醫院船的布局、裝備、醫療技術人員及救治工作的展開程序等,提出了比較完善的醫用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先後改裝了約100艘醫院船,法國、俄國各16艘,德國17艘,義大利7艘。
英國皇家醫院船「不列顛」號是白星航運公司奧林匹克級郵輪的其中一艘,也是「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的姐妹艦。「不列顛」號於1915年12月23日服役,船長269.11米,寬:28.65米,吃水10.58米,排水量:53,000英噸。在白星公司的計劃中,其原名為「巨人」號(Giganic又譯為「基詹尼克」),由於同級一號艦「奧林匹克」號和「霍克」號輕巡洋艦相撞以及前者經常發生螺旋槳脫離事件、同級二號艦「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而沉沒,為防止發生像前兩艦一樣的「厄運」,無奈更名為「不列顛」號來避諱。不過,「不列顛」號改名後也沒有去掉「晦氣」,1916年11月21日於希臘島嶼Kea附近觸雷而沉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海軍改裝了11艘醫院船,美海軍改裝了12艘,德軍改裝了14艘。在後來的朝鮮、越南戰爭中,美軍開始在醫院船上加裝直升機平臺,開創了用直升機將傷員直接送往醫院船的先例。
美國是世界上使用醫院船最多的國家之一,其第一艘醫院船「紅色漂泊者」號於1859年建成下水,曾於南北戰爭中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投入近50艘醫院船執行海上衛勤保障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共有17艘醫院船參戰;韓戰中,美軍的「撫慰」號、「安息」號、「庇護」號等3艘醫院船執行海上衛勤保障任務;越南戰爭中,美軍也有3艘醫院船服役。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交戰雙方都在海上大量裝備了醫院船,在救治大量傷病員的同時,一些國家卻違反了海牙公約,使得醫院船的人道主義色彩蒙上了陰影。
1943年5月,日本伊-177號潛艇在布裡斯班附近海域擊沉澳大利亞醫院船「半人馬」號,致使268人喪生。
1945年8月,日本醫院船「橘丸」號搭載的武裝士兵在菲律賓海岸被美國驅逐艦發現並登船檢查,最終船上50名軍官,1562名士兵被俘。這不僅是日軍公然違反海牙公約的事件,同時也創下了日軍一個聯隊大部被俘虜的紀錄。
歷次重大海戰和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世界各國醫院昭在海上衛勤保障中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醫院船不僅後送傷病員,而且作為國定的治療機構,協助艦艇醫務人員會診,並提供各種藥品和衛生器材等。
醫院船是專門用於對傷病員及海上遇險者進行海上救護、治療和運送的輔助艦船。按照1949年《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規定,醫院船殼體的水線以上塗白色,兩舷和甲板標有紅十字圖案,懸掛本國國旗和白底紅十字旗,在任何情況下不受攻擊和捕拿.全船工作人員持有國際上規定的身份證並佩戴特製的臂章。
醫院船雖然是一條浮動的船隻,但是船上應有的設備卻一樣不少。在醫院船上除了應有的醫療機構以外,還有供傷員休養和活動的場所,比如洗衣房、健身房、理髮室、圖書館和酒吧等。
在戰爭時期,醫院船是忙個不停,因為那個階段傷員和病人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和平時期,傷員非常少,而且這種船的平時維修保養費用非常高,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持。至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海軍有專門建造的醫院船服役,其他國家的海軍只能靠戰時徵用民船改裝,戰後再退役。
醫院船在世界海軍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伴隨海上作戰醫療救護的需要而誕生的,而且近些年來,醫院船也被拓展到其他領域,比如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援助及軍事外交。
美國仁慈級醫院船:世界上最大的醫院船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現役醫院船是美國海軍仁慈級。它的使命是戰時為作戰部隊提供機動後勤保障,尤其是為兩棲打擊群、快速反應部隊和海外作戰部隊提供應急醫療支持。醫療船的平時維修保養費用很大,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持,美國海軍每年要編列上千萬美元的預算,這種花費並非每個國家都可以負擔。
由1976年建造的油輪改裝的仁慈級醫院船是20世紀80年代入役的美國海軍專用醫院船,有兩艘姊妹船「仁慈」號和「安慰」號。艦長272.6米,寬32.2米,吃水10米,滿載排水量69360噸,航速17.5節,續航力13420海裡/17.5節,艦載救生艇12艘,有直升機起降甲板,動力裝置為2臺蒸汽輪機,功率24500馬力。
T-AH 19 Mercy(「仁慈」號),1987年2月28日服役
T-AH 20 Comfort(「安慰」號),1985年4月2日服役
醫療設施設有1000張病床、接收分類區、手術區、觀察室、病房、放射科、化驗室、藥房、醫務保障等區域,並有血庫、牙醫室;理療中心等。設有洗衣房、健身房、理髮室、圖書館和酒吧等。沒有裝備任何武器系統。
醫務人員1207名,其中高級醫官9名;船務人員68名。平時,船上只留少數人員值勤,一旦接到命令,5天內就可完成醫療設備的配置和檢修,並裝載所需物資和15天的給養,同時配齊各級醫護人員。
前蘇聯的遺產:俄羅斯海軍「河」級醫院船
前蘇聯海軍於70年代末開始專門設計建造了兩艘「河」級醫院船,於1980年相繼下水,目前俄羅斯海軍已有「河」級醫院船4艘,分別在各艦隊服役。該型船排水量11000噸,續航力10000海裡以上,船上配有醫技人員200名,設有病床500張,7個手術室,甲板上還設有直升機起降平臺。
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320型「額爾齊斯河」號醫院船,1988年11月25日開工,1989年7月6日下水,1990年7月31日服役。目前已經完成第二階段現代化醫療設備安裝,包括化驗,麻醉設備,最新一代的生命支持系統,X線攝影和超聲設備,以及現代外科手術和重症監護設備。
中國「和平方舟」號:第一艘專門建造的大型醫院船
「南康」級醫院船是中國第一種專用醫療船,該級艦是在「瓊沙」級運兵船的艦體上發展而來。首艦1980年由廣州造船廠始建,1981年下水。共建造2艘。該船可以完成中近海醫療救治任務。船上設有傷員分類站、手術室、抗休克室、重傷處置室、X線檢查室、化驗室、傳染病房等。可收治100-130名傷病員。滿載排水量2150噸;長86米,寬13.4米,最大型深7.3米,吃水3.9米;3臺8NVD48A-2U柴油機;航速16節,續航力3000海裡;編制59名船員。由於其醫療布局不符合醫院船的要求,也不適應現代海戰傷病員的快速救治需要,目前已經退役。
與其他國家多數由民船改裝而成的醫院船不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是中國專門為海上醫療救護「量身定做」的專業大型醫院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建造的超萬噸級大型專業醫院船。其真實艦名是「岱山島」號,舷號866,由廣船國際製造。該船搭載的某些醫療設施裝備達到三甲醫院的水平。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長178米、寬25米、航速20節,續航力5000海裡,排水量14000餘噸,擁有直升機庫和起降平臺,可以搭載13噸的直-8救護直升機。
設有傷病員換乘、檢傷分類、門診、住院、後送撤離五大醫療區,18個科室,共300多張床位(300張床位相當於1間二甲醫院的建設標準),總面積4000平方米。CT、DR、超聲、大型生化檢測等都可以在船上進行,還配有血庫和8間手術室(6間千級層流手術室,2間萬級層流手術室),這樣的手術室標準,除了移植幾乎所有的手術都可以在船上進行。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入列11年來,先後9次走出國門,航行24萬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11圈。累計服務43個國家和地區,治療23萬多人次,拜會和接待國家元首、軍政高層230餘人次。
近日,中國海軍2艘新型醫院船建造工作已基本完成,這意味著中國海軍即將擁有3艘海上醫院,醫療保障能力將有新的提高。新型中型醫院船大約為2017年底開工建造,2019年3月首艦下水,預計舾裝工作將很快完成。該型醫療船噸位大概在5000-6000噸左右。
快速部署:模塊化方艙醫院船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軍將排水量16910噸的「烏幹達」號客輪,僅用65個小時就改裝成擁有1300張病床的醫院船,設有內、外、眼、口腔、X線、檢驗、病理、藥房、手術室、燒傷和加強護理病房,增添了直升機平臺、傷員輸送斜滑道、升降機、海上補給及海水淡化裝置和衛星通訊設備,該醫院船在這場戰爭中為傷病員醫療救護髮揮了巨大作用。後來發現英軍採用模塊化改裝手法,在陸地上建造相關模塊的同時模塊,將已經造好的整體模塊吊上船安裝,可以說在艦船改裝史上是一個創舉。
改裝客輪是一條途徑,在貨船上加裝醫療方艙改成醫院船則是更加快捷、經濟之路。
在海灣戰爭期間,英國海軍就利用了18000噸的「百眼巨人」號訓練艦,直接加裝了45隻貨櫃,改成傷員接收船,在後勤保障中發揮了作用。
方艙醫院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其機動性好,展開部署快速,環境適應性強等諸多優點而能夠適應突發的應急醫學救援任務。方艙醫院是以醫療方艙為載體,醫療與醫技保障功能綜合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動醫療平臺。方艙醫院」一般由醫療功能單元、病房單元、技術保障單元等部分構成,是一種模塊化衛生裝備,具有緊急救治、外科處置、臨床檢驗等多方面功能。
模塊化方艙醫院船使用單獨的醫療模塊可以較好地隔離傳染病患者,採用中央空調的客輪改裝醫院船則會引起交叉傳染。
中國海軍用「莊河」號貨櫃船加裝了醫療模塊,成為一艘臨時醫院船,賦予舷號865。「莊河」號排水量達到3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艘模塊化醫院船。
「莊河」號貨櫃船加裝了醫療模塊和直升機平臺
中國海軍「世昌」號國防動員艦,其也通過醫療模塊的組裝可以承擔一定的醫療後勤任務
中國製造:全球最大的非政府醫院船
2019年7月2日上午,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在建的醫院船順利出塢,此次出塢的美國Mercy Ships公司的醫院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政府醫院船,該船按照豪華遊輪規範設計建造,採用全迴轉電力推進裝置,可在世界範圍內航行,為世界最貧困的地區提供免費慈善醫療和專業培訓,是業界同類產品的標杆,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該船總長174.1米、型寬28.6米,設計吃水6.15米,設計水線以上淨空高度41米,服務航速12節,排水量37000噸,入級英國勞氏船級社。出航時定員500人,在港停靠期間額定載客包括旅客、船員、日工、病人及家屬等可達到950人。共有12層甲板,醫院部分是該船的關鍵功能區域,主要由化驗室、普通門診、眼科門診、牙科門診、CT掃描室、康復室、手術室、藥房、ICU病房、住院部、護理站、培訓中心等組成。在其他甲板設有學校和包括客艙、家庭套房、餐廳、咖啡廳、商店、圖書館、電影院、室外遊泳池等在內的居住區域和觀光休閒區域。
由於醫院船與郵輪在體量上、功能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該船的建造將為我國未來建造類似的功能船提供寶貴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將為建造豪華郵輪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Mercy Ships: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醫院船
Mercy Ships組織的中文名就叫「慈善船」,這是一個國際慈善機構,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醫院船,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如免費醫療、社區衛生教育、精神衛生醫療、牙科醫療、愛滋病/傳染病防治等,在全球57個發展中國家和18個發達國家開展了醫療服務,目前主要集中在非洲國家。MercyShips運營過五艘船舶,包括Anastasis、GoodSamaritan(後改名為Island Mercy)、Pacific Ruby、Caribbean Mercy和Africa Mercy。
這個1978年就成立的組織認為,全球100個大型城市中有90個是港口城市,而有很多人都居住在海岸線附近,因此醫院船能夠為這些人提供更多的免費醫療服務。
該組織「非洲仁慈」號(MV Africa Mercy),總註冊噸位16500噸。
該組織的前4艘醫院船都是二手客輪改建,「非洲仁慈」號由英國建造,而最新的「全球仁慈」號建造任務交給了中國!中國建造的這艘NB011-1號輪未來將被命名為「全球仁慈」號,極大地擴展該組織在全球慈善醫療的範圍。(原標題:應對疫情 醫院船該怎麼用?看這篇就夠了!| 中遠海運e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