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部新書發布

2020-12-25 大洋網

  昨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嶺南歷史文化的新書發行儀式。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40餘位知名學者、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了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

  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片段,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在場的人都深深沉浸在了十三行跌宕起伏的歷史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展現清代廣州十三行興衰歷史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曾是清朝「一口通商」之地。清朝為什麼要對西方世界關閉其他口岸,只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廣州十三行行商,曾與晉商、徽商並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團,其商業理念是怎樣的?這些有意思的疑問,只有細細探尋廣州十三行的歷史才能梳理出答案。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以時間為序編排,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興衰的歷史脈絡和風貌。

  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珍貴圖片280餘幅。4卷分別為:第一卷(1647—1756年),從清初海禁到開海貿易;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與滄桑; 第四卷(1831—1856年),鴉片戰爭爆發與十三行制度終結。

  歷時8年編撰

  廣州大學冷東教授用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來形容這套書。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數,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以形容社會各界對於十三行編年史冊的期待;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反映了工作人員創作編寫過程的艱辛;第三重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體現了這套書出版發行給人帶來的喜悅。「這是一部用熱情、心血和團結協作孕育出來的豐碩成果。」

  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黎接受採訪時說,這套書作為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廣州十三行中外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受到劍橋大學的關注,他們有意向探討合作籌備十三行全球數字博物館項目。可以說,這套書不僅還原了十三行的歷史全貌,也可視為廣州市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認為,該書的出版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這部著述是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集體合作的成果。二是,這部著述是歷經數年精心打磨的廣州十三行文化精品。該書的編纂工作於2012年開始啟動,至2019年底推出,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課題組的專家學者一直堅持不懈,三次修改大綱,四次修訂書稿,三次審讀清樣,本著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治學恆心實現完美收官。三是,這部著述是廣州十三行文化研究的紮實力作。該書既是廣州十三行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編年史工具書。可以說,《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是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名片的又一濃墨重筆。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楊克認為,《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重要意義不局限於荔灣區,也不僅是廣州、廣東的文化成果,更是對中國外貿發端雛形之研究,探討中華文明進程中向遠洋輻射的歷史。

  「鄉愁系列」相繼落地

  廣州市荔灣區作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遺址所在地,荔灣區委、區政府始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挖掘。2019年,《至味西關》《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四部分別聚焦「味、賞、境、史」的「鄉愁系列」相繼落地,為嶺南文化研究再添光彩。

  《廣州彩瓷鑑賞》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共同編撰。廣州十三行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霍震霆先生為該書作序。全書共收錄王恆馮傑伉儷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捐贈的700餘件外銷彩瓷,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將會是廣州彩瓷研究的重要著述。

  《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坐落在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收錄展示。

  據悉,「西關小洋樓」「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精品集錦」「漆器與家具」「清代外銷畫」「廣繡織錦」「琺瑯彩」等西關華彩的史料與研究正在加緊梳理中,不久將和讀者見面。

相關焦點

  •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新書發布:留住歷史印跡 聚焦荔灣...
    ——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三次修改大綱,四次修訂書稿,八年成書
  • 清代廣州十三行每天在發生什麼?這本新書告訴你!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荔宣圖/通訊員提供5月17日上午,在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廣州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廣州彩瓷鑑賞》等三部書籍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發行儀式
    5月17日,在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新華網發    40餘位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書籍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就弘揚嶺南歷史文化和挖掘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展開了研討,並就致力於建立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展開研討。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的興衰脈絡和歷史風貌。
  • 十三行首部「日記」出爐
    粵劇《十三行》選段在發行儀式現場上演荔灣發布《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本新書文/ 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荔宣順治四年6月5日,「乾隆二十二年2月25日,乾隆諭旨,加重浙江稅收,使外國商人在浙江無利可圖,返回廣州貿易,防止浙江成為洋船市集之所。」……這是出自《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的選段。17日上午,《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同日發行的還有《廣州彩瓷鑑賞》和《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兩本書。
  • 廣州十三行,穿越210年的煙雲歲月
    順治四年五月初三日(1647年6月5日)的一則記錄,開啟了210年前廣州十三行的歷史序幕,而時隔210年後的今天,廣州大典叢書《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也從順治四年這一歷史時間點開始,以長達120萬字,詳實地記錄廣州十三行風雲翻滾的獨特風貌。
  • 留住歷史印跡,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今起發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5月17日上午,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縱覽荔灣歷史,三本書帶你領略嶺南文化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
  • 清朝廣州曾出了一名「世界首富」?阿菩新書《十三行》完結出版
    9月20日下午,著名作家、歷史學者、百萬級暢銷書《山海經密碼》作者阿菩攜新書《十三行》(全三部)做客廣州購書中心,與廣東電視臺著名導演、製片人關洪,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一起與讀者分享新書創作的故事,以及十三行的悠久歷史。
  • 清代廣州田園風情壁紙畫 現身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由兩部分拼合起來的《清代廣州田園風情壁紙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攝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黃丹彤)納涼婦人,牧羊群童,採貨商人,茶葉小店、小橋流水、樓臺亭榭……記者昨日見到的《紙本水彩山水庭院人物圖壁紙畫》,是由兩件紙本水彩山水庭院人物圖拼接而成,反映200多年前水城廣州市井生活經商場景,近日由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裝裱完成的清代壁紙畫。
  • ...雲裳花容——館藏清代女性形象外銷畫展」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近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重新開放,並帶來了新展「雲裳花容——館藏清代女性形象外銷畫展」。據悉,此次展出的這一批外銷畫裡的女性形象,不僅有官宦女眷或美人畫,呈現著「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東方麗人形象,也有普通的手工藝人及曲藝雜耍行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這一時期中國女性的生活風貌,她們成為了清代中西貿易的參與者、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時代的推動者。
  • Week45|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立於2016年,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現廣州文化公園)。
  • 123年前的廣州十三行瓷碗
    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本報訊(記者 莊文劍 文/圖)3月26日,記者在漳州臺商投資區的林國典家中,見到其新近收藏的一件廣州十三行瓷碗。瓷碗直徑37釐米,材質是廣彩,瓷碗內外印有《清明上河圖》畫派的圖案,碗底印有廣彩年號「1897」。
  • 記錄廣州十三行盛衰史的外銷畫
    /佛山日報記者束維翻拍《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攝影術未發明前,人們通過畫作紀錄重要的人或事件。與廣州十三行息息相關的清代外銷畫消亡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廣州十三行於1856年毀於一旦,不少存世的外銷畫記錄了廣州十三行的盛衰史。
  • 廣州多了個國家三級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歷史博物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現廣州文化公園),佔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現館藏文物超4700件(套)。三川田在項目過程中,擔任了策劃施工一體化的工作,全程參與展館的規劃設計和展陳安排的統籌規劃,最終讓十三行文化作為廣州的又一張文化名片再次煥發生機!
  • 雲想衣裳花想容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新展帶你領略清代女性風採
    今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恢復開館,新展「雲裳花容——館藏清代女性形象外銷畫展」也揭開了神秘面紗,與觀眾見面了。清末 象牙板仕女掛畫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優雅動人的女樂師19世紀 通草水彩女樂師圖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曾以「銀錢堆滿十三行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已正式開館.廣州街坊都來這裡了
    ,由廣州市荔灣區委、荔灣區人民政府負責籌建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正式開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廣州市荔灣區西堤二馬路37號廣州文化公園內),佔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現館藏文物1600近件(套)。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大事記:傳奇的一年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為各大媒體的「打卡」聖地。2016年9月30日,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荔灣區人民政府主導籌建,歷經三年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終於向公眾免費開放,博物館建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現廣州市荔灣區西堤二馬路37號廣州文化公園內),佔地3060
  • 歷史商戰小說三部曲《十三行》書寫廣府文化
    本網訊(記者徐平 通訊員蔡宇 )9月20日下午,作家、歷史學者阿菩攜新書《十三行》(全三部)做客廣州購書中心,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導演、製片人關洪,花城出版社總編輯程士慶一起為讀者分享了新書創作歷程及十三行的發展歷史。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該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管區遺址上,通過展示1700多件(套)館藏文物,呈現誠信務實、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兼容並蓄的粵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