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重新對外開放

2021-01-08 金投網

7月15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重新開放營業。

須彌山石窟坐落在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寧夏固原市六盤山北麓,初創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北周和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

據了解,重新開放的須彌山5處石窟分別是位於相國寺背面的54號窟、位於菩提樹旁的62號窟、須彌山北周時期的67號窟、盛唐時期開鑿的69號窟和隋代時期開鑿的70號窟。

須彌山石窟相關負責人說,很早以前,須彌山石窟管理簡單,部分遊客在石窟裡亂扔垃圾。1982年須彌山文物管理所成立之日起,管理方在洞窟裡加裝了護欄,遊客進不到室內,只能隔欄遙望,無法看清「真身」。今年5月份以來,須彌山大佛、圓光寺和相國寺開始進行搶救性修繕,為彌補修繕期間景區資源看點不足,特開放上述5處石窟。

近年來,須彌山景區在認真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積極穩妥地開展文化遺產展示工作,努力「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讓遊客能夠更近距離地欣賞珍貴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

相關焦點

  • 寧夏須彌山5處石窟封存38年後重新開放
    中新網銀川7月15日電(於晶)7月15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於今日重新向遊人開放。須彌山石窟坐落在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寧夏固原市六盤山北麓,初創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北周和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 三十餘年後,須彌山石窟再迎大檢修
    寧夏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的崖壁上。石窟初創於北魏,興盛於北周、唐和明,距今1500多年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歷經千年自然風化侵蝕,特別是1920年裡氏8.5級的海原大地震的破壞,須彌山石窟「山崩窟塌造像損毀」。1984年,「遍體鱗傷」的須彌山石窟迎來首次搶險加固修繕。
  • 三十餘年後,須彌山石窟再迎大檢修
    石窟初創於北魏,興盛於北周、唐和明,距今1500多年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歷經千年自然風化侵蝕,特別是1920年裡氏8.5級的海原大地震的破壞,須彌山石窟「山崩窟塌造像損毀」。1984年,「遍體鱗傷」的須彌山石窟迎來首次搶險加固修繕。今年4月份,須彌山石窟再次啟動「全面體檢」和「閉關治療」,同時對現存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修復。
  • 中國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寧夏須彌山石窟
    寧夏須彌山石窟為中國十大著名石窟之一,石窟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長期以來是絲綢之路自長安西行後第一個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被譽為「寧夏敦煌」。與僅開鑿在一座石崖上的國內大多數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8座石山上。
  • 現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從須彌山石窟1號窟中一則西夏時的題記「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須彌山巡」看,「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就有了。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固原是古絲綢之路長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幹道之一,實際上固原能控扼古絲綢之路,須彌山前的石門關功不可沒。石門關一度是唐朝的國門,也曾是宋和西夏兵戎相見的戰場。
  • 遺落的明珠,探秘十大石窟之一——須彌山石窟
    ,中國十大石窟之一,位於寧夏固原市西北55公裡處。由於地處偏僻,須彌山石窟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注意。直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它神秘的面紗才漸漸被揭開。據史料記載:自公元5世紀末至15世紀,須彌山前那條被稱為石門關的通道,就是迎來送往從西域到中原的商賈、僧侶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從那時起,不少僧侶會選擇留在須彌山開窟造像。
  • 遺落的明珠,探秘十大石窟之一: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中國十大石窟之一,位於寧夏固原市西北55公裡處。由於地處偏僻,須彌山石窟長期以來沒有被人們注意。直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它神秘的面紗才漸漸被揭開。據史料記載:自公元5世紀末至15世紀,須彌山前那條被稱為石門關的通道,就是迎來送往從西域到中原的商賈、僧侶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從那時起,不少僧侶會選擇留在須彌山開窟造像。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現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從須彌山石窟1號窟中一則西夏時的題記「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須彌山巡」看,「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就有了。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固原是古絲綢之路長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幹道之一,實際上固原能控扼古絲綢之路,須彌山前的石門關功不可沒。石門關一度是唐朝的國門,也曾是宋和西夏兵戎相見的戰場。
  • 須彌山石窟:固原規模最大佛寺 絲綢之路必經地
    須彌山石窟佛教造像(圖片來源:山西新聞網) [原標題]須彌山石窟:絲綢之路上的佛光靈現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固原城西北55公裡處六盤山北垂的須彌山上,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 寧夏規模最大石窟 與雲岡石窟齊名 藏四大謎團被譽「須彌之光」!
    位於中國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的寧夏固原市,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重鎮。悠久的歷史使固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景名勝享譽天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坐落於固原城西北須彌山東麓的須彌山石窟。
  • 須彌山石窟給予旅行者的警示,也許遺蹟保護的敵人正是我們
    須彌山是一座不可小視的山,因為「須彌」二字並不簡單。「須彌」是古印度梵文中的詞語,是一座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也是佛教宇宙觀的中心,是諸山之王,不可撼動的C位。以須彌為山名可見古人對佛教的信仰,以及打造須彌山石窟的終極理念。
  • 【雲遊】須彌山旅遊區(一)石門關
    須彌山石窟坐落於固原市原州區,距離原州區西北方向55公裡。佔地面積6平方公裡,最高海拔1700米,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時8年時間的修復,90年代初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被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段的48個重要節點之一;2012年經建設部批准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3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歷經北周以及隋、唐的大規模開鑿和興盛,現有窟室162個,保存相對完整的造像360餘尊。
  • 寧夏須彌山石窟搶救性修繕
    寧夏須彌山石窟搶救性修繕時間:2020-04-17 12: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寧夏須彌山石窟搶救性修繕 【#寧夏須彌山石窟搶救性修繕#計劃用時300天】自本月初,寧夏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須彌山石窟群的4個石窟進行搶救性修繕,計劃用時300
  • 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 壁畫修復牽出這些謎團
    李功攝  在山坳裡靜臥1500餘年的寧夏須彌山石窟,突然撩撥了世人的神經。  近日,固原市原州區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啟動石窟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對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計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大規模修復保護。  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被譽為「寧夏敦煌」。
  • 寧夏規模最大石窟 與雲岡石窟齊名 藏四大謎團被譽「須彌之光」
    位於中國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的寧夏固原市,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重鎮。悠久的歷史使固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景名勝享譽天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坐落於固原城西北須彌山東麓的須彌山石窟。
  • 須彌山石窟山崖上的奇蹟,千百年佛教藝術傳承的佛教精神
    在佛教傳說中,有一座高達200多萬裡的須彌聖山。它是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是神仙聚居之處,有日月環繞之說。許多佛教故事和繪畫都以此山為題材,用來表示天上的景觀和仙境。為了再現教眾對須彌的信仰,便又在全國大力提倡開鑿佛教石窟。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境內的須彌山石窯,就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的。現實中的須彌山石窟坐落在固原市城北55千米處六盤山支脈的風水寶地上。佛教傳說為須彌山當地增加了神秘色彩和濃鬱的佛教氛圍。
  • 踏雪尋絲路,相約須彌山
    走進須彌山,看銀裝素裹下的須彌世界。201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這全國首家以「絲綢之路」與「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在大雪覆蓋下顯得尤為莊重。 第45窟是須彌山北周時期雕刻最精美的石窟。
  • 踏雪尋絲路,相約須彌山
    須彌山博物館建築於201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這全國首家以「絲綢之路」與「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在大雪覆蓋下顯得尤為莊重。
  • 關於須彌山石窟,這裡有幾個你不知道的故事
    須彌山石窟,寧夏境內的一座寶山 在這裡有你不知道的寶藏故事 讓我們循著須彌山石窟珍貴的歷史遺蹟 繼續開啟今天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故事一:石窟中有粟特人留下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