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須彌」是佛教典籍中的專用名詞,為音譯,意為「妙高」「安明」「善積」等。須彌山為佛教發源地古印度傳說中的帝天居所,高200多萬裡,有日月環繞,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構成,是名副其實的「寶山」。須彌是佛教宇宙觀中的世界中心。
現實中把須彌山「冠名」在了六盤山餘脈,黃土高原上的寧夏固原,這又是為什麼?有專家認為:在宋代以前,絲綢之路沿線上的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等石窟都已是盛名遠揚,只有以佛教聖山「須彌山」命名,才能使這裡的佛教石窟更具影響力、吸引力,增添此山的神秘感和濃鬱的宗教氛圍。
寧夏固原須彌山
佛教宇宙觀中描繪了須彌山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而固原須彌山也在「印證」著佛教宇宙觀中有關「須彌山」這一「世界中心」完整的景觀形象。
須彌世界的四大部洲
寧夏固原古為原州。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2012年到固原須彌山的時候,交通還不是很方便。從固原坐車到三營鎮,再找車到須彌山石窟。因為須彌山周邊沒有村落,只有一個遊客服務中心,那天的遊客都可以數的過來。
2012年須彌山 門票50元
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繼續營造,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須彌山現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
偶像的崇拜,使這種宗教所經之處,產生一種勃勃生機的佛教藝術。林立的石窟,比比皆是的造像,給苦難的人們帶來一線希望。但當我走近這些石窟時,基本都是鐵柵欄門關著,佛像風化。
須彌山屬丹霞地貌,山體為中粗粒砂狀結構,巖質疏鬆,便於開鑿和雕刻,可以說正是這種巖質造就了須彌山石窟。但它容易風化毀壞。歷朝對須彌山的維護只是側重於寺院,到了清初,須彌山石窟毀的差不多了。
第一窟
第一窟隋末唐初開鑿,佛像高4.85米,雕像不失為唐初優秀傑作。窟壁殘留彩繪壁畫,窟門上部壁面有木構洞眼,推斷曾經有窟簷將佛像護在其中。
第5窟
第5窟大佛樓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龕。龕內倚坐的彌勒佛像高20.6米,佛首5米,耳3米,古代工匠卓越技巧和雄偉氣魄瞭然。佛像儀態威嚴、神情端莊,帛帶袈裟、面龐豐腴,造像氣勢宏偉,雕鑿技藝嫻熟,是現存可數的唐代大佛像之一,也是須彌山石窟最大的造像。
第五窟亦稱大佛樓,為唐初開鑿的馬蹄形摩崖窟。窟室前原有木構窟簷樓閣,現僅存樑架洞眼。
第51窟內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態優美,面容安詳,雕刻之精美,規模之宏大,被國內文物專家稱為「須彌之光」。
固原,絲綢之路上的明珠,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關隘,同時也拱衛著都城長安。須彌山石窟腳下的兩山之間峽谷即石門峽,歷代在此設重兵,牧馬屯守。唐代在此設關,關和水均因石門峽而得名。
與須彌山大佛相對的對面的平臺上,建有須彌山博物館,是國內首個以「絲綢之路和佛教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以「走進須彌山看須彌世界」為主題。博物館主體建築藏於地下,地表只留有象徵佛教須彌世界富有禪意的五座唐式樓閣。
搞研究的人注重這裡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而當地老百姓可能就「世俗」的多。
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也就是佛祖釋迦摩尼的生日,也是須彌山傳統廟會。可當地百姓演繹成「子孫娘娘的生日」,周邊前來祈福的善男信女多不勝數。還有祈福法會,搶頭香、商品交易、吃美食、看石窟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