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須彌山的未解之謎

須彌山大佛(圖片來源:寧夏日報)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須彌山大佛胸前的衣褶,簡直就是盧舍那大佛的翻版。(圖片來源:寧夏日報)

在佛教構築的宇宙觀中,須彌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央的諸山之王,高八萬四千由旬(約合數百萬公裡)。

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上,確有一座須彌山,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西北,但它顯然沒有資格被稱為「諸山之王」。

地球的諸山之王,是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寧夏的諸山之王,是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

固原的諸山之王,是六盤山主峰米缸山,海拔2943米(一說2931米)。

而原州區這座個頭只有2003米的小矮山,竟被稱為「須彌山」,不能不佩服當年起名者的勇氣。

起名者何許人也?

這是須彌山的第一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從須彌山石窟1號窟中一則西夏時的題記「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須彌山巡」看,「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就有了。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

固原是古絲綢之路長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幹道之一,實際上固原能控扼古絲綢之路,須彌山前的石門關功不可沒。石門關一度是唐朝的國門,也曾是宋和西夏兵戎相見的戰場。

蔫紅雄峻的須彌山有「寧夏敦煌」之稱。在山麓東南向的崖面上,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窪、三個窯、黑石溝等八個風景區的132個石窟,如一幅巨大而美麗的扇面徐徐展開。整個窟群共約113龕,大小造像980餘尊,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500餘尊。

須彌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專家們基本一致的意見是,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至499年),在北周、唐朝掀起了開鑿高潮,至明清時漸漸合上了帷幕。

是誰最早開鑿了須彌山石窟?

這是第二個未解之謎。

開鑿石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非「政府行為」很難完成,這樣的「形象工程」歷朝歷代理應都備受關注。

但歷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近1000年間,令後人嘆為觀止的須彌山石窟,包括身軀偉岸的須彌山大佛,竟許久在國史和地方志中都找不到一點記載。

這是第三個未解之謎。

到了明朝,《萬曆固原州志》才第一次給了須彌山佛教建築在史冊上亮相的機會:「須彌山……元封圓光寺。」誰知這竟是張冠李戴,把本朝的金貼在了前朝的臉上,貽笑大方。圓光寺並非元封,而是明英宗朱祁鎮賜名。

1961年,自治區政府將須彌山石窟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須彌山石窟」正式定名。

須彌山現存開鑿最早的石窟,有北魏4窟。其中孝文帝時期開鑿的第33窟,左、右、後三壁開有較大淺龕,這種形制,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

北周后期開鑿的第51號窟,是須彌山形制獨特、規模最大的洞窟,被譽為「須彌之光」。它由前後主室和兩個耳室組成,方形塔柱上左、右、後三面各開一龕,每龕有一佛二菩薩。讓人稱奇的是後壁長方形的佛龕上,並列著三尊身高6米的盤腿大坐佛,造型氣勢雄偉,栩栩如生。

須彌山最奪人眼球的,當然是5號窟大佛樓的須彌山大佛,高20.6米,又稱彌勒大坐佛,比雲岡、龍門石窟最高的佛像還高,在中國僅次於樂山大佛。

須彌山大佛頭高5米,耳長3米,博帶袈裟、豐腴慈祥,頭部螺髻,雙耳垂肩,嘴角含笑,平易近人。

有人認為,須彌山大佛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克隆。

果真如此嗎?

這是第四個未解之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是根據唐朝皇后、武周皇帝武則天年輕時的形象鑿成的,須彌山大佛面部顯然更男性化,兩尊大佛有著明顯的不同。

但須彌山大佛的博帶袈裟,尤其是胸前的衣褶,簡直就是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翻版。

須彌山有一種樹,生長在相國寺、子孫宮一帶,僅有十來棵,當地百姓稱為菩提樹,其實它是小葉樸,一種榆科落葉喬木。林業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實驗,想人工繁育「菩提樹」,但始終沒有成功。

為什麼會是這樣,這是第五個未解之謎。

據民國《固原縣誌》記載,須彌山「過石壁為桃源洞,通山後之地下洞也。洞已窒,遺蹟宛然。」1953年中共固原縣委統戰部寫的《固原縣三營區四鄉須彌山調查情況報告》也提到,桃花院「有一石洞,據劉和尚說有四十裡之深,現在洞口用石頭擋著,說人不敢進去。」

山洞究竟在哪裡?

這是第六個未解之謎。

如果你去須彌山,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很多。

相關焦點

  • 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真容露出後,竟牽出系列未解謎團……
    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被譽為「寧夏敦煌」。清代之後的百年來,這樣的搶救性修復還是頭一回,意義自不言說。清洗汙染物、回貼顏料層、局部全色……隨著修繕工作的陸續開展,須彌山石窟壁畫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少女,在修復師手中一點點恢復著原來的樣貌,同時也將更多謎團拋向了後人。
  • 與莫高窟齊名的寧夏最大石窟 藏四大未解之謎 國內獨此一例!
    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年)的須彌山石窟,位於固原城西北的須彌山東麓,其規模和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石窟相媲美,被譽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與國內大多數僅開鑿在一座山崖上的石窟不同,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八座山峰上,山峰之間有梯橋相連,格局極為奇特。
  • 寧夏規模最大石窟 與雲岡石窟齊名 藏四大謎團被譽「須彌之光」!
    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年),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續鑿,石窟造像與彩繪壁畫綿延長達幾公裡。須彌山石窟至今仍有四大未解之謎,其中一個謎團,就是專家猜測這尊彌勒大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周開國君主武則天年輕時的形象鑿成的,其依據是大佛的衣褶與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完全相同,而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正是武則天
  • 寧夏最大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齊名,藏有四大未解之謎,沒辦法解釋
    首次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7年)的須彌山石窟,位於固原市西北須彌山東麓。其規模和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相媲美。它們被譽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與中國大多數石窟只開鑿在一個崖壁上不同,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相隔一個缺口的八座山峰上。山峰間以梯橋相連,圖案極為奇特。
  • 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重新對外開放
    7月15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重新開放營業。須彌山石窟坐落在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寧夏固原市六盤山北麓,初創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北周和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 寧夏這個石窟,裡有大佛是以武則天為原型,比盧舍那大佛還高3米
    ,就是在固原市須彌山東麓的石窟——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寶山」,在須彌山中層巒疊嶂,還有很多嶙峋的巖石,這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景象,與其他石窟不同的是,須彌山的石窟是開鑿在8座石山上的,並且這幾座石山之間鴻溝相隔,布局奇特,每個鴻溝之間還有天橋相接,更加方便了人們遊覽,這種建構模式在我國是獨例。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安徽有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成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在世界八大奇蹟當中,最為神秘的,也是至今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就是埃及胡夫金字塔了,它的奇異之處,早已超出了地球上人們的想像力,對於人類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其實在安徽省境內有一處地下石窟群,從它被發現之後就成為了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 須彌山經歷了什麼,還存在什麼?
    嚴格來說,須彌山石窟開鑿於什麼時間,沒有確切定論,但有記載,從北朝、隋唐時期,須彌山就有了大型石窟藝術造像。北朝之前的歷史,就是一段神話了,無確切記年了,這裡的確有著神密之處。但是現在這個地方經濟仍不發達,為什麼,那時候就是有投資這麼大的人力,財力,開鑿石窟呢,這沒有一般的財力是很難實現的。要把石山劈出一個立面,在裡面鑿出大型佛像,這是非常龐大的一項工程,是何人所為?
  • 國內備受「質疑」的兩個石窟 明明是未解之謎 卻被質疑誰給的勇氣
    正是它們的名聲在外,所以一提到石窟景觀,很多人都會習慣性都歸類於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石窟藝術景觀,其實不然,國內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石窟景區,比如浙江寧波的伍山石窟以及浙江溫嶺的長嶼硐天,兩處都是古人採石留下的石窟景觀。這些都是我們所知道和了解來由的石窟景觀。
  • 關於須彌山石窟,這裡有幾個你不知道的故事
    須彌山石窟,寧夏境內的一座寶山 在這裡有你不知道的寶藏故事 讓我們循著須彌山石窟珍貴的歷史遺蹟 繼續開啟今天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故事一:石窟中有粟特人留下的驚喜
  • 「須彌山」名稱的由來及「彌勒信仰」的興盛
    佛教須彌山世界觀須彌山之名,始見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 的碑石。但「須彌」的稱謂,卻早於西夏時期(1038-1227年)已經採用。賀蘭山巖畫旁的西夏文註洞窟分布須彌山石窟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年)開鑿,歷北周、隋、唐等代修建而成。依山勢分為八個區域,山下有河流,是適宜僧侶修行的地方。
  • "中國歷史上的3大未解之謎,第1個技術無法解釋,第3個據說有詛咒"
    在走過漫長歲月這後,也由此產生了許多的未解之謎,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說一下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未解之謎。關於花山謎窟,很多人都不大了解。就在安徽黃山腳下,一座不起眼的小山腹內,藏著一個大大的謎團—花山謎窟。2000年的某天,當地老農上山打柴時,無意中踏松腳下沙土,土塊紛紛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測的洞穴。據考證,石窟群距今至少有1700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石壁上有天然形成的秋色圖和窟頂大斜面。
  • 中國現存的四大未解之謎,竟然如此恐怖!
    對於未解之謎的探索,我們仍在繼續。試問,哪一片土地流傳繁衍至今,不會黑後世子孫留下一些難以令人接受的現象或是疑惑。神秘的「香格裡拉之謎」英國作家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了一個名為「香格裡拉」的神秘之地。對於書中「香格裡拉」的探索,如今已經確定,它身處喜馬拉雅群山之間。
  • 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是石窟界的鼻祖,卻很少人知道其存在
    在兩晉南北朝期間,中國開始出現大量名聞遐邇的佛教造像石窟。尤其是在甘肅,從來就不缺少精緻的石窟造像。中國四大石窟中的兩座——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就處於甘肅境內,也都是始鑿於那個時代。不過我國四大石窟卻不是最早開鑿的石窟,今天,筆者和朋友們介紹一下這座石窟界的鼻祖。在武威市南50公裡的祁連山脈中,有一片開闊的盆地。
  • 邱承彬遊記:須彌山圓光寺和相國寺4
    >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主持邱承彬與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主持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相國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相國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相國寺>寧夏固原須彌山擁有一百多座石窟,位於六盤山北端,距離固原市原州區55公裡。
  • 龍遊石窟之謎:1992年龍遊石窟發現大量超現代科技的設備
    所以,自龍門石窟在1992年被發現之後,世界各地的各種專家都前往去實地考察,就連CCTV探索發現欄目也曾召集各路學者,對石窟進行了歷史文化全方位的破析,但從1992年發現到至今已經過去20多年了,最終都是沒有一個可以說服的科學定論,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下面探秘志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著龍遊石窟的發現過程和其中謎團吧。
  • 浙江有兩大石窟,一個坦言人為形成,一個自封「世界第九大奇蹟」
    提到石窟,一般都會想到中國的四大石窟,它們是一種佛教的建築形式,僧人在山中開鑿石窟修行的場所。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石窟,為古人開山採石而遺留下來的,在浙江就有兩座比較著名的石窟,伍山石窟和龍遊石窟,一座坦言是認為採石形成,另一座卻宣稱至今有許多未解之謎。
  • 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迄今1600多年歷史,是「石窟鼻祖」
    一路向北,走進河西尋找最美最驚豔,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畢竟是長途之行,乘坐高鐵還是比較方便的。毫無疑問,第一站就是甘肅,不去敦煌的莫高窟,不去肅南的馬蹄寺,直奔那鮮為人知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位於甘肅涼州城南50公裡左右的一處山村內,建於東晉,迄今為止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雖名為天梯山石窟,但遊人都以習慣稱它為古涼州石窟,而當地人則喜歡叫它涼州大佛窟。記住哦,這些名稱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天梯山石窟),千萬不要為這些小錯誤而被別人說沒文化哦。其實,河西走廊歷代以來都是佛教文化東傳西歸的重要道路。
  • 安徽黃山的「千年之謎」,雄奇堪比莫高窟石窟,科學家連連稱奇
    它的特別之處是,每年裡來這裡的人還有很多的探索家、科學家,因為這個景區存在著很多的未解之謎。這些千古之謎,不僅吸引著各方喜歡探索、旅遊的遊客,更多的是也有很多的探索家,科學家學者也對此很感興趣,這個景區就是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的花山謎窟風景區。這處花山謎窟風景區同時也是一個地質公園,它一年四季都適合去遊玩。為什麼說這個花山謎窟比較特別的,我們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