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真容露出後,竟牽出系列未解謎團……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 王迎霞

在山坳裡靜臥1500餘年的寧夏須彌山石窟,突然撩撥了世人的神經。

4月1日,固原市原州區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啟動石窟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對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計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大規模修復保護。

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被譽為「寧夏敦煌」。清代之後的百年來,這樣的搶救性修復還是頭一回,意義自不言說。

清洗汙染物、回貼顏料層、局部全色……隨著修繕工作的陸續開展,須彌山石窟壁畫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少女,在修復師手中一點點恢復著原來的樣貌,同時也將更多謎團拋向了後人。

佛像和牆壁上的黑顏色是怎麼形成的?那些壁畫的作者是誰?寧南山區特有的紅砂巖,採取怎樣的手段才能延緩它的風蝕速度?這一個個待解之謎,為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添幾分神秘。

令人費解的黑

來自陝西的專業文物修復師王曉生拿著軟毛刷,輕輕為佛像底座刷去浮塵。

走進第48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這尊鎏金佛像。只見他身著袒右式袈裟,雙腿盤坐檯座之上,兩手疊置,儀態端莊。雖然面部已經脫落,但通過規整的螺發、高隆的肉髻和豐腴的面龐,依然可以想像他彎眉長目、妙相莊嚴的樣子。

然而佛像的蓮花臺座,雖勁挺飽滿,卻是反差極大的黑色,只有凸起的蓮瓣尖角,呈現出它本來的金。

佛像兩側各立一尊菩薩像,身著衣裙,體態修長,髮髻高束,仍渾身黝黑。抬頭、四顧,窟頂和壁畫亦是漆黑一片。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裡面包括牆壁、窟頂和整個佛像都是黑的,啥都看不清。你現在看到中間帶金的,是我們一點一點洗出來的。壁畫上有些圖案也洗出來了,後邊有花的那個,佛家叫西番蓮。」王曉生一邊清洗一邊介紹。

第48窟開鑿於北周時期,屬於未完成的中心柱窟。佛造像既有北周雕刻,也有唐代雕鑿。現存佛造像以及壁畫,屬於元明時期大規模重妝和彩繪遺蹟。

王曉生一口純正的陝西話,與這佛造像和壁畫很搭。

窟內為什麼會是黑色?眾人不解。

須彌山石窟位於六盤山北端,在固原市原州區西北55公裡的寺口子河北岸。站在山上遠眺,寺口子水庫如一顆綠寶石,唾手可得。王曉生分析,有可能是民工當年修建水庫時把石窟當成了宿舍,住在裡面生火做飯和取暖,長時間煙燻火燎形成的。

但也另一種說法,稱罪魁禍首是這裡源源不斷的香火。

有人認為,須彌山石窟香火太旺,在這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香菸繚繞加上長明燈燻,最終在石窟之內形成了這層黑質。

「其他窟沒有香火,只有佛像,就沒這種情況……嗯,仔細一想,人家說的也有道理呢。」王曉生頓了頓,若有所思地總結道:「說不來。」

壁畫作者何人

作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須彌山石窟的壁畫是繞不過的話題。

第48窟是一座壁畫的天堂。在王曉生團隊近一個月的努力下,許多壁畫已經褪去黑色,恢復了往日的神採。

花葉繁茂的蓮花寶瓶;寥寥幾筆便栩栩如生的佛像;側目含笑體態優雅的菩薩……更讓人嘆服的是,雖然歷經千百年,清洗過後的壁畫靈韻依舊,色彩古樸又不失明豔,無不彰示著那個時代最高的藝術成就。

「這些佛像是北周時期的,但壁畫是元明清三代的畫師補上去的。至於誰畫的,不清楚,無從考證。」須彌山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陳運濤說。

王曉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他的理由是,須彌山石窟「開創於北魏晚期,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壁畫創作應該是個持續的過程,不可能在北周時候一下子完成」。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石窟開鑿於北魏晚期,所以壁畫作者就應該屬於那個時代。

根據現場勘察情況,壁畫所在窟體開鑿於砂礫巖體,個別洞窟坍塌嚴重,再加上外界保存環境相對惡劣,現壁畫存在空鼓、地仗脫落、裂隙、坍塌等危及壁畫安全保存的病害。

這次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將遵循「最小幹預,修舊如舊」原則,尊重和恪守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確保壁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王曉生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有:壁畫的表面覆蓋、起甲修復、空鼓、裂隙、煙燻、歷史修復、酥鹼、顏料脫落、地仗脫落、龜裂、塗寫等。

有些佛像的臉只剩下半邊,王曉生說他諮詢過專家,把灰塵掃乾淨就行,「不能刻意修復,不然就把文物破壞了,這樣還能起到一點保護作用」。他不放心,第二次打電話,專家說有時間儘可能過來一趟,共同商量保護之策。

雖然在這裡已經待了近一個月,但王曉生看這些佛像和壁畫的眼神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依然閃著興奮的光。石窟裡很陰冷,工作兩個小時必須到外面曬曬太陽再進去。由於這回是精細修復,文管所不允許因追趕進度而倉促修復,因此整個修復期結束,預計得300天。

「一點都不辛苦,心裡高興著呢。你看看這洗出來的佛像和壁畫,真的好漂亮。」這位69歲的老人連聲說。

文物保護髮力

雖然對第51窟的雄偉壯觀早有耳聞,但當真正來到它面前的時候,記者還是忍不住驚呼起來。

這是一座整山包掏空開鑿而成的覆鬥頂、平面方形中心柱窟。7尊6米多高的北周石刻大佛,寬額豐頤,眼瞼微垂,高鼻薄唇,姿態端莊。仰面環視,有光從洞口鋪灑進來,映照著佛像群優美流暢的線條,顯得氣勢恢宏,使人恍如置身極樂世界。

難怪,這裡被國內文物專家稱為「須彌之光」。

只是,由於自然風化原因,部分佛像已經模糊不清。蹲下細看,地上一層紅沙。

「這是由固原當地的紅砂巖雕刻的,外表硬,但裡面『嘶嘶嘶』地就跟細沙子一樣往下掉。」陳運濤說。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推行滅法政策,第51窟終止開鑿。1920年,海原8.5級環球大地震又致石窟前半部分坍塌,後半部分被砂石填埋後整體保存下來。直到1985年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加固修繕,這一藝術瑰寶才得以流傳下來。

讓陳運濤欣慰的是,近些年國家文物保護力度很大,比如這次修復。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積極研究緩解石造佛像風化速度的方法。

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璽介紹稱,這次壁畫修復工作完成後,今年還將進行須彌大佛窟沿加固前期勘查設計項目、石窟加固一期項目、石窟安防提升改造項目、須彌山石窟數位化展示中心建設。

而「十四五」期間,該所提前謀劃文物保護項目,將向國家文物局積極申報項目,打算利用5年時間,分3期進行石窟巖體加固、石窟滲漏水治理、須彌山石窟數位化建設。另外加上須彌大佛本體修復等,預計爭取文物修復資金達1.2億元。

「壁畫保護的理想境界是,通過消除病害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消除或阻止它對壁畫的侵害,從而達到長久保護的目的。」王璽說,必須採取緊急措施進行相應的保護了,防止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

其實,關於須彌山石窟,還有兩個謎。

須彌是梵文中的「寶山」,在佛經裡是宇宙的中心,眾神居住的地方,是什麼人用「須彌」二字來命名這座山的?

這樣的大規模佛教石窟,理應是當時的執政者下令開鑿的,但史料中卻未留下任何記錄。它最早由何人開鑿?

也許,正因為這些有待進一步探究之處,這座石窟才愈發吸引世界的目光吧。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原標題:《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真容露出後,竟牽出系列未解謎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現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固原的諸山之王,是六盤山主峰米缸山,海拔2943米(一說2931米)。而原州區這座個頭只有2003米的小矮山,竟被稱為「須彌山」,不能不佩服當年起名者的勇氣。起名者何許人也?這是須彌山的第一個未解之謎。須彌山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
  • 寧夏規模最大石窟 與雲岡石窟齊名 藏四大謎團被譽「須彌之光」!
    悠久的歷史使固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景名勝享譽天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坐落於固原城西北須彌山東麓的須彌山石窟。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年),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續鑿,石窟造像與彩繪壁畫綿延長達幾公裡。
  • 與莫高窟齊名的寧夏最大石窟 藏四大未解之謎 國內獨此一例!
    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年)的須彌山石窟,位於固原城西北的須彌山東麓,其規模和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石窟相媲美,被譽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與國內大多數僅開鑿在一座山崖上的石窟不同,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八座山峰上,山峰之間有梯橋相連,格局極為奇特。
  • 寧夏這個石窟,裡有大佛是以武則天為原型,比盧舍那大佛還高3米
    ——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寶山」,在須彌山中層巒疊嶂,還有很多嶙峋的巖石,這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景象,與其他石窟不同的是,須彌山的石窟是開鑿在8座石山上的,並且這幾座石山之間鴻溝相隔,布局奇特,每個鴻溝之間還有天橋相接,更加方便了人們遊覽,這種建構模式在我國是獨例。
  • 寧夏最大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齊名,藏有四大未解之謎,沒辦法解釋
    首次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7年)的須彌山石窟,位於固原市西北須彌山東麓。其規模和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相媲美。它們被譽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與中國大多數石窟只開鑿在一個崖壁上不同,須彌山石窟開鑿在相隔一個缺口的八座山峰上。山峰間以梯橋相連,圖案極為奇特。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關於須彌山石窟,這裡有幾個你不知道的故事
    須彌山石窟,寧夏境內的一座寶山 在這裡有你不知道的寶藏故事 讓我們循著須彌山石窟珍貴的歷史遺蹟 繼續開啟今天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故事一:石窟中有粟特人留下的驚喜
  • 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重新對外開放
    7月15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被封存38年之久的須彌山5處石窟重新開放營業。須彌山石窟坐落在位於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寧夏固原市六盤山北麓,初創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北周和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 須彌山間的「文物醫生」:與歷史對話 讓千年古物再現異彩
    今年4月,在寧夏固原須彌山丹紅色的山脈間,迎來了7位不一樣的「客人」,他們將常住於此300天,與歷史對話,讓千年的瑰寶——須彌山石窟壁畫再現當日異彩。「煙燻得黑黝黝的,佛像的頭、手也都殘缺不全。可心疼了。」
  • 埃及法老木乃伊露出真容(組圖)
    11月4日,考古工作者將圖坦卡蒙的木乃伊石棺揭開 新華社發圖坦卡蒙的純金面具圖坦卡蒙終露真容CT掃描還原的圖坦卡蒙原貌  圖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被「請出」石棺,在出土85年後首次公開展出。圖坦卡蒙約8歲或9歲登基,19歲去世,死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A13版)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最著名法老之一,他的豪華陵墓和黃金面罩已成為埃及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徵。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前往埃及帝王谷,參觀圖坦卡蒙法老墓。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4日將圖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請出」石棺,出土85年後首次公開展出。人們終於可以一睹這位少年法老的「真容」。
  • 浙江龍遊石窟,世界第九大奇蹟,國內外科學家至今無法破解其謎團
    大家都知道,現今社會中存在許多科學所無法解釋的一些未解之謎,這些超乎人類認知範圍的謎團詭異就連科學家都無法解釋,就比如這次去的龍遊石窟,這是一處沉睡地下千年之久的大型地下洞穴建築群,至於其為何建造,有何作用,至今依然是未解之謎。
  • 「須彌山」名稱的由來及「彌勒信仰」的興盛
    第一區是大佛樓區,第1至5窟;與桃花洞區第104至108窟,及相國寺區第52至103窟,同屬唐代石窟。北魏洞窟集中在第二區子孫宮區的6至39窟。北周是須彌山石窟造像的全盛期,洞窟集中在第三區圓光寺區的40至50窟,及第四區相國寺區的51窟;其餘在松樹窪區、黑石溝區、三個窯區的洞窟,多屬隋唐修建。
  • 踏雪尋絲路,相約須彌山
    雪景「醉」美在須彌 秋觀層林盡染,冬品水墨畫卷,相伴相依,如影隨形。越是寒冷,越要有美麗的姿態,霜雪「醉」美,我們相約須彌山......
  • 邱承彬遊記:須彌山圓光寺和相國寺4
    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主持邱承彬與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主持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相國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相國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相國寺
  • 沉睡了千年的地下建築群,無意間被發現,成因和用途成未解之謎
    另外,經過大量的歷史、發現和一系列考古發掘、現代科技的運用和科學推算,使世界更好地理解其歷史故事。當然,在沙塵暴下的遺蹟和遺蹟無意中被發現後,即使現代科學技術再高超,考古學家也不再在意,但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內的地下石窟群——龍遊石窟自1992年被發現以來,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學家等多方面的考古發掘中仍然無法解開很多謎團。龍遊石窟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龍遊車北站以東1公裡處。
  • 國內備受「質疑」的兩個石窟 明明是未解之謎 卻被質疑誰給的勇氣
    正是它們的名聲在外,所以一提到石窟景觀,很多人都會習慣性都歸類於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石窟藝術景觀,其實不然,國內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石窟景區,比如浙江寧波的伍山石窟以及浙江溫嶺的長嶼硐天,兩處都是古人採石留下的石窟景觀。這些都是我們所知道和了解來由的石窟景觀。
  • 須彌山經歷了什麼,還存在什麼?
    至於這些石窟的藝術價值,現在還真的不好說了。能稱須彌山,自然有其很強的藝術價值,但是當你親臨石窟之後,又不由地發出悲嘆之聲,這裡石窟只存在形,而神韻,壁畫,石刻,早已風化的不見影子,外面還有一道厚重的鐵網隔著,好多石窟裡面只存一小塊彩繪,或者僅留部分風化後的石身子。總的來說,只存想像中的藝術價值,真正的觀賞價值已不大了。
  • 麥撲丨當須彌山遇上新"新科技",會…?
    近日,麥撲分公司寧夏麥撲旅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須彌山旅遊區打造的景區智慧導覽系統正式上線投入使用,遊客通過掃描景區內線下展示的二維碼即可使用高清精美的電子手繪地圖進行導覽,並在線收聽語音講解,獲取路線規劃和位置導航等功能,體驗須彌山智慧導覽系統帶來的便捷服務
  • 我國石窟景區,被稱「世界第九大奇蹟」至今是未解之謎,太神秘了
    我國石窟景區,被稱「世界第九大奇蹟」至今是未解之謎,太神秘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現象科學技術無法解釋,所以世界上有很多未解決的謎團。 在這些未解決的謎團中最有名的是「世界八大奇蹟」。 為什麼這些景區被稱為奇蹟呢? 出示給人類的史跡是因為當時沒有可用的人才而建造的。
  • 須彌山
    須彌山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