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

2021-02-08 三山五園雅集


須彌山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

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採用。

 


 須彌山術語來源

 

須彌山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傳說在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須彌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構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約13公裡,即110萬公裡),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長阿含經》的說法,須彌山北為北俱蘆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

《起世因本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描述了須彌山的具體景象:諸比丘,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諸宮殿,帝釋所住。三十三天,向上一倍,有夜摩諸天宮殿住。其夜摩天,向上一倍,有兜率陀諸天宮殿住。其兜率天,向上一倍,有化樂諸天宮殿住。其化樂天,向上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住。其他化自在天,向上一倍,有梵身諸 天宮殿住。其他化上梵身天下,於其中間,有魔波旬諸宮殿住。倍梵身上,有光音天。倍光音天,有遍淨天。倍遍淨上,有廣果天。倍廣果上,有不麤天。廣果天 上,不麤天下,其間別有諸天宮住,名為無想眾生所居。倍不麤上有不惱天。倍不惱上,有善見天。倍善見上,有善現天。倍善現上,則是阿迦尼吒諸天宮殿……阿 迦尼吒上,更有諸有,名無邊虛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等盡名諸天住處……如是之處,如是界分,眾生所住,若來若去,若生 若滅,邊際所極,是世界中,諸眾生輩,有生老死墮在……。



 須彌山典故傳說 

 

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系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一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相傳此山有八山八海繞其四周,入水八萬由旬,出於水上高八萬由旬,縱廣之量亦同。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由四寶所成,北面為黃金、東面為白銀、南面為琉璃、西面為頗梨。而須彌山四方的虛空色,也由這些寶物所反映。七金山與須彌山間的七海(內海),充滿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著鹼海(外海)有鐵圍山,鹼海中有鬱單越(北)、弗婆提(東)、閻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此即所謂的「須彌四洲」。

在上列諸山中,須彌山及七金山皆為方形,只有鐵圍山是圓形。以上九山、八海由三輪所支持。風輪在最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億由旬。其上有水輪。水輪上部則凝結成金輪。水、金二輪深度共達十一億二萬由旬,下方八億由旬是水輪。而兩輪之廣,直徑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最初,由於有情業增上力,風輪生,依止於虛空,又依有情之業力,大雲雨起,澍風輪上,積為水輪,又因業力風起,擊水,上部結為金輪。這是有情的依處,即器世間,住在此間的有情有天、人、阿修羅等六趣。

諸天中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別,六欲天中的忉利、四王二天屬地居天位,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上。四王天位於須彌山的第四層級。又須彌山的第三層級以下,有四王天的眷屬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層的稱為恆憍,住第二層的稱為持鬘,住初層的稱為堅手。七金山以及日輪、月輪的宮殿內,也有四王天的眷屬止住。六欲天(欲界)上面有色界四禪十六天,其上更有無色界四天。

依上述三輪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構成的國土,稱為一世界或一須彌世界。一千個須彌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由於有小中大的區別,所以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對於有情世間,而稱為器世間。

在六趣中,地獄(奈落)在南閻浮洲下一千由旬至四萬由旬間,有等活地獄至無間地獄的八熱地獄。其眷屬地獄,即十六遊增地獄,位在各地獄的四門。又,八寒地獄亦在其附近,南閻浮洲以及東西二洲,也有孤地獄散布。一說地獄趣在大鐵圍山間。其次,餓鬼趣除居其本處南閻浮洲下五百由旬外,也散住於人天間。畜生趣以大海中為本處,而遍在諸趣中。阿修羅趣以須彌山麓與須彌海為本處,又遍在各處,以和忉利、四王二天戰鬥為事。人趣居四大洲及其眷屬八洲,但南洲所屬的遮末羅洲,是羅剎的住處。四王、憍利等六欲天,及色界、無色界都是天趣的住處。

 


 須彌山記載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其山直上,無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宮殿,山基有純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夾道兩旁有七重寶牆、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其間之門、牆、窗、欄、樹等,皆為金、銀、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風四起,無數之奇鳥,相和而鳴,諸鬼神住於其中。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為帝釋天所居住之處。

據立世阿毗曇論卷二數量品記載,以須彌山為中心,外圍有八大山、八大海順次環繞,整個世界之形相團圓,有如銅燭盤。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環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八山之山名順次為:由幹陀、伊沙陀、訶羅置、修騰娑、阿沙幹那、毗那多、尼民陀,鐵圍山。七海之前六海名稱,即隨其所環繞之山而得名。第七山外有鹼海,其外有鐵圍山。須彌四洲:弗婆提、瞿陀尼、閻浮提、鬱單越,各位於鹼海中之東西南北四方,吾等眾生即居住於南面之閻浮提洲。然關於八大山之名稱及順次,於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大樓炭經卷五災變品之記載,略有不同。

 


 須彌山位置分析

 

天柱斷裂一般人根本去不了,當我們站在北極往南極方向去看,其實我們的前後左右都是南方,所以必須依靠指南針找方向。




相關焦點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而固原須彌山也在「印證」著佛教宇宙觀中有關「須彌山」這一「世界中心」完整的景觀形象。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須彌山王
    須彌山是四種珍寶的自性,即東、南、西、北分別由銀子、琉璃、紅寶石、金子組成。
  • 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須彌山
    須彌山邊有山。名伽陀羅。高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其山去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其間純生優缽羅花。缽頭摩花。俱物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亦充遍。  從經中描述可以看出,須彌山的形狀與我們日常看到的山川並不一樣。而且經典中描述的須彌山周圍環境也無法與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的地貌特徵相對應。這時我們不僅要生起疑問:須彌山到底在哪裡?
  • 描繪中的那座須彌山
    alephaleph),聽名字你可能就知道了大概,不過可能和博爾赫斯沒什麼關係,可能和小說有些關係,誰知道呢。它由一系列同心圓環繞,最靠裡面的是傑姆布德韋帕(Jambudvipa)——生長閻浮樹(有的翻譯叫紅蘋果樹,我覺得這譯名來自英文俗名Rose-apple tree,其實它叫Jambu——佛教聖樹閻浮樹,釋迦摩尼還是王子時就是在這樹下靜思的,這種樹和蓮霧差不多,都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的土地,在它之外是鹹水海洋,這樣一圈圈朝外,最外面是黑暗。在須彌山的下面也有七層,七層之下就是地獄。
  • 須彌山中虎
    他在一次禪修之旅後,創作了一組名為《須彌山》的數碼藝術作品。他希望藉此能夠展現自我在禪修中的旅程。為什麼要上路,又要去到哪裡?「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古印度神話中,須彌山是眾神居住的神山。位於小世界的中央(一小世界是小千世界的一部分),後為佛教所認同。
  • 須彌山在何處
  • 禪定中看到須彌山了
    怎麼要看須彌山給我來個「蘑菇雲」呢?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我雖然頭一次作意看「須彌山「,你也不能這樣哄我玩吧?難道這是定中看到核爆炸不成?於是,我退出這個畫面,重新作意「看真正的須彌山」,於是畫面漸漸出現了——居然還是這個蘑菇雲畫面……這時,我心想,難不成這就是「真的須彌山「?還是我看花眼了?不是蘑菇雲?
  • 踏雪尋絲路,相約須彌山
    雪景「醉」美在須彌 秋觀層林盡染,冬品水墨畫卷,相伴相依,如影隨形。越是寒冷,越要有美麗的姿態,霜雪「醉」美,我們相約須彌山......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毗提訶。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間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諸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箱。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 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裡,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因為須彌山王本來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這樣,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註,否則就被別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這句話怎麼辦?
  • 「須彌山」名稱的由來及「彌勒信仰」的興盛
    須彌山名稱由來「須彌」是梵文Sumeru 的音譯。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指出宇宙(法界) 有無量星體(世界)。《世起經》記載,世界是先有物質,才有生命,而世界則由風、火、水、地四種要素(四大)組成。世界最高是須彌山,最下層是風輪,跟著是水輪、金輪和地輪。
  • 日式庭院造景元素——須彌山石組
    據說須彌山是被視為矗立於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風輪、水輪、金輪的順序疊為三層,支撐著大地。相傳這是一座了不起的聖山,在聖山下面還有九座山和八個海相互環繞,在外側海中有島嶼,南邊的島嶼上有人居住,日月均以須彌山為中心旋轉。人們就是由此產生靈感,做出了須彌山石組的造型。其特徵大概是,中心巖石大多直立略顯傾斜,而且顯得堅強有力。
  • 邱承彬遊記:須彌山圓光寺和相國寺4
    作者:邱承彬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
  • 麥撲丨當須彌山遇上新"新科技",會…?
    近日,麥撲分公司寧夏麥撲旅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須彌山旅遊區打造的景區智慧導覽系統正式上線投入使用,遊客通過掃描景區內線下展示的二維碼即可使用高清精美的電子手繪地圖進行導覽,並在線收聽語音講解,獲取路線規劃和位置導航等功能,體驗須彌山智慧導覽系統帶來的便捷服務
  • 意遊芥子粒,神入須彌山
    大家好,我是瓜子兒霸霸,專注於歷史,弘揚以文化,今天帶大家了解佛教的兩個概念,芥子、須彌。須彌,梵名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須彌留山、修迷樓山。在佛經中也稱為「曼陀羅」。略作彌樓山(梵Meru)。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現在人們看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拍的照片就懂了,地球在照片中就像芥子一樣微小,須彌山(蘇美爾山的音譯)就是地球上古時期最高大的山峰。芥子是非常小的植物種子,圓球形顆粒,這句話也透露出地球是圓球形的。上古時代,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叫盤古大陸,劃分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的方向也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 太和殿這塊石雕上的須彌山用意何在?
    還有一種像山峰的圖案叫須彌山,共五座,在海水紋和雲紋之間,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採用。
  • 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就是佛家說的須彌山
    我們再看看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如下圖: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的和佛教的須彌山聯繫起來,須彌山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祂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 敦煌壁畫中各式各樣的須彌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根據《長阿含經》的說法,須彌山北為北俱蘆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
  • 須彌山一入秋,就變成了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
    夏天的清涼舒爽沒能吸引你,冬天的銀裝素裹……還沒來,而秋天,已經在須彌山中青黃不接的秋天,須彌山也別有一番風情剩下些不諳世事的,留待之後的時光慢慢浸染,然後整座山就變成了五彩斑斕的童話叫上三五好友作伴,來用心感受金秋時節,須彌山中的濃濃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