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創新:讓工業的「血液」活力湧動
---「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實踐課堂發現·紀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3日電(周麗 劉美惠子)在新疆油田公司準東採油廠吉木薩爾頁巖油作業區的井場上,採油工葛榮勝師傅正在進行更換油嘴的工作。在他的身後,是即將建設的全國最大的國家級頁巖油示範區,10億噸級頁巖油藏正在全面推進開發。
圖為火燒山油田外景。
從一片讓人束手無策的難啃地,到萬眾聚焦的希望沃土;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這片土地匯聚了無數人的心血。
如今,油氣勘探開發愈加困難,資源競爭已經演變為技術競爭。過去動用的是好資源,現在要啃的是「硬骨頭」。要想實現油區的上產穩產,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拿出敢打硬戰的勇氣。
給「頁巖開採」架上探索的扶梯
近年來,頁巖油藏成為全球非常規石油資源開發的熱點領域,被稱為非常規油氣革命的「生力軍」,我國各大油田不斷加快對頁巖油的勘探開發和研究步伐。其中,準東採油廠吉木薩爾頁巖油作業區就承擔著新疆油田頁巖油勘探開發的重要任務。
10億噸的頁巖油藏讓大家興奮不已,可巨大的開採難度化作一片愁雲,籠罩在每個員工心。頁巖油的開發不僅生產成本高,而且難度大。即使是技術領先的美國,採收率也僅能達到12%左右。
大批量開採頁巖油需要先進的技術,比起美國,中國不僅缺乏技術更缺乏經驗,如果一味的跟發達國家買技術和設備,那成本可就太高了,怎麼辦?走出一條自己獨創的的創新之路才是硬道理。
通過不斷地實驗和摸索,大家逐步探明了頁巖油生產的一定規律,初步形成了頁巖油開採模式。自2017年以來,在新疆油田公司的持續技術攻關之下,技術人員歷經18個月的獨立研發探索,開創了國內頁巖油深井機採舉升工藝全新技術模式,實現了頁巖油深井無杆泵舉升工藝革命性突破,相關配套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展。
過去是「拼命拿下大油田」,如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拿下大油田。「資源品質的惡劣化,將是後期石油開採的常態,」準東採油廠總地質師章彤說,「非常規油田開發能提高我國的石油產量,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
新疆油田的頁巖油勘探開發的過程,也是提高我國非常規石油開採技術的過程,它將引領我國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成為國家級頁巖油示範區。
在不遠的將來,通過加大管理模式和工程技術創新,推進生產物聯網和美麗場站同步建設,建成新型油田作業區,打造新時代「百人百萬噸」的高效綠色智能示範油田,正指日可待!
給每一滴油找到歸屬
新區攻堅時不待人,老區穩產也不能停。
遍野通紅卻不是火,連綿成片卻不是雲。在和緩有致的紅色山丘中,無數口抽油機正在孜孜不倦的工作著,這是準噶爾盆地東部油田開發的搖籃——準東採油廠火燒山作業區。
1984被發現,1988全面開發,這座年過三十的老油田雖已不復當年之勇,但仍老當益壯,創造了連續26年穩產30萬噸以上、累計生產原油1000多萬噸的佳績。
在老區煥新顏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無怨無悔的傾情付出。
火燒山油田屬於裂縫發育的特低滲砂巖油藏,通俗來說,就是注入的水都滲到裂縫裡去了,根本沒法兒以水驅油,原油產量經年大幅遞減。注水僅兩年,油田的自然遞減高達51.4%,生產十分被動。這種開採難度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在技術水平不高的八十年代,猶如當頭棒喝,給了所有人狠狠一擊。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王進喜的豪言壯語一直是準東採油廠的準則。面對如此艱難的地藏條件,火燒山作業區一個人都沒有後退。
1991年,改善火燒山油田開發效果課題被列為「八五」期間全國油田重點「陣地仗」之一。對油田開發中暴露的問題進行攻關研究。僅裂縫研究就運用了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和鑽井工程等四大方法。
時至今日,火燒山油田已經經過了4期綜合治理,他們通過創新,將調剖技術與分注技術、精細注水相結合,一步步實現了控水穩產的目標,探索出了全套裂縫性油藏工藝技術,取得了累累碩果:專著兩本,專利技術10項,油田公司以上級成果21項……
「採出油,採好油,讓每一滴油都發揮出它的價值,就是我作為員工的追求。」火燒山作業區員工牛旭坦然道。
「不讓一滴油落地」
「苦、累、髒、險」,這是很多人對修井工作的印象,也是他們不願意幹這份工作的原因。從嶄新的紅工服到浸滿油汙的黑工裝,往往只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
石油開發以來,作業設備性能和修井工藝不斷提高,作業環境有所改善,但依靠人拉肩扛、工人一身油一身汗的作業情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到修井現場調研時,工人師傅們對準東採油廠總工程師黃大勇傾訴著改革的願望:黃總,能不能設計一種裝置,把杆管外壁的油刮掉,提管杆時油液不要灑落下來,弄得人也髒井場也髒;黃總,能不能設計一種抬管裝置,這樣人就省力了,這樣的活幹上八小時,人都快累癱了;黃總……
為了將工人們的訴求落到實處,2016年末,黃大勇牽頭成立了研發小組。兩年時間,四五十場大大小小的會議,幾十噸的設備,拉到現場去改了幾百次。僅僅一個刮壁器就修改了七八次,而在整套設備裡面,它連五十分之一都算不上。
有一次工程師劉成貴在做夢時靈光一現,便立即從床上彈了起來,把想法記錄在紙上才安心睡下。
在不斷的爭吵和修改中,2017年6月,第一代環保型修井作業系統投入試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東西好不好,還得工人說了算,通過不斷地改進完善,至2018年3月,修井作業系統基本滿足了工人師傅們的願望,真正實現了「不讓一滴油落地」。
這套環保型修井作業系統的面世,堪稱傳統修井模式的一場革命,也是綠色環保的一項創新,申報了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23項。實際應用後,不僅降低了2/3的人工成本,減少產生危廢70%以上,施工效率提升30%,單次作業節約直接費用近萬元。既杜絕了環境汙染,消除了安全隱患,還大大降低了工人們的勞動強度。修井工人正朝著「白大褂」的方向不斷前進。
2018年8月30,準東採油廠代中國石油參加了第六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環保型修井設備、無杆泵採油技術、井口保溫衣技術、作業現場移動監控系統等多項國內先進特色技術和創新成果,獲得了廣泛關注。這是準東採油廠面對問題、通過技術創新解決問題的結果。
「創新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有心,哪裡都是創新點。」黃大勇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但科技創新沒有捷徑,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準東採油廠廠長、黨委書記王寧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