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通村公路,昨天下午,全國晚報總編們的採風隊伍走進了黃巖寧溪鎮烏巖頭村。爬滿青苔的老樟樹、古樸的石拱橋、掩映在林木間的木門石屋……古味十足的風景吸引了這群「大咖」時不時地駐足合影留念。
烏巖頭村始建於清中葉,村內最老的房子有近300年的歷史。2014年,黃巖區委區政府與同濟大學合作,對烏巖頭古村落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依託烏巖頭自然資源、歷史遺存,對古建築進行修繕,大力提升周邊環境,打造以「民國印象、藝術村落、慢生活區」為主題的體驗式旅遊基地。
今年2月,全國首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正式揭牌。烏巖頭村作為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南校區,展示鄉村振興「中國路徑」。
「將學校教育和鄉村振興兩者相結合,也就是將理論和實踐融合一起,非常有想法,這樣的理念也挺先進的,而且這裡能發展得這麼好跟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全心投入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參觀了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後,承德晚報副總編陳兵感嘆道。
三四層的小高樓、平整寬闊的道路、潺潺的溪水、一座座青山,這樣的美麗鄉村景象給陳兵這趟台州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和我想像中的農村完全不一樣,很有特色,也非常令人嚮往。」
來到黃巖,當然要品嘗最正宗的黃巖蜜橘。在離開烏巖頭村後,總編們又來到了中國柑橘博物館。在這裡,總編們看到了黃巖蜜橘的發展歷史,了解了「石大人守橘」、「宋高宗放橘燈」的歷史傳說,同時也看到了黃巖蜜橘產業的發展與振興。
「黃巖蜜橘,真的是名不虛傳,口感很棒!」大家嘗著黃巖蜜橘,嘖嘖稱讚。記者了解到,為實現惠農富民,振興黃巖蜜橘產業,近年來黃巖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每年拿出一千多萬元專項資金,引進各種優良品種,改良傳統特色品種,發掘黃巖深厚的橘文化。同時,該區加強了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合作,進一步提高了黃巖蜜橘的品質。
「通過對現有資源的保護、開發,同時利用生態資源優勢來發展綠色旅遊、推動當地產業發展,這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上饒晚報社編委、新聞部主任劉小國說。
據了解,目前黃巖蜜橘的種植面積達6.3萬畝,年產量約6.5萬噸,年產值為2.95億元。今後,黃巖區將通過打造「一江一湖一丘一路」四大柑橘區塊,確保黃巖蜜橘精品基地面積達到5.6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的規模。
責任編輯:餘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