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在文藝作品或影視作品裡聽過一件奇門冷兵器——獨腳銅人。這是一件重型打擊鈍器。外觀多為熟銅鑄成的光頭裸男形象,其一手往上前伸指,能夠夾住寶劍、砍刀的刀刃劈砍並能捅刺點穴;一手亮掌護胸或橫胸形成重心外端,打砸能夠將著力點作用於這一端上面。操作者通常緊握獨腳銅人的腿部以下一端,用力打砸或格檔;也可以當成長劍點刺敵人的要害處。
▲武俠小說中的獨腳銅人形象
▲小人書連環畫中出現的獨腳銅人
設定裡,這種武器適合力大無比的猛男壯漢使用。按照一些小說的描述,為了增強獨腳銅人牢固度和柔性,也有以精鍛鋼鐵為芯材,外表鑄以熟銅通過模具澆鑄成型。總體上,這種武器的基本設定是總長度多為一米左右,重量多為幾十斤左右。
▲1971年張鑫炎導演的香港電影《俠骨丹心》裡面反派手持獨腳銅人出場形象
▲香港電影《俠骨丹心》反派手舉獨腳銅人格擋寶劍的砍削
獨腳銅人的出場,尤其以梁羽生武俠小說最為顯著。民國時代民間出現的《少林兵器總譜秘本》則記載了明代一個叫玄魁法師的少林武僧也持有這種獨腳銅人的記錄。
▲《少林兵器總譜》裡出現的少林獨腿銅人,具體重量不詳,無實物出土
但實際上,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獨腳銅人打擊雜兵實物出土於人世間。而且這種武器明顯不適合實戰。
▲從實戰來講,頁錘、骨朵、瓜錘的重心在最前端,更利於拋物線發力揮砸打擊破甲,而獨腳銅人體形幾近圓柱形,重心在中端,不太利於發力揮砸打擊破甲,要打還不如使用熟銅短棍實用
試想,如果要打擊破甲,獨腳銅人不如鐧鞭、骨朵、頁錘輕便夠用;如果格擋敵人的攻擊,不如實體盾牌或穿上盔甲實用;如果捅刺敵人,不如矛槍、匕首等利器。而要論打擊和格擋,它都實在太重了;要論捅刺效果,只靠重量撞擊出淺坑,無法刺穿!也就是說,這種武器其實沒有實戰能力,應該是武俠小說作者杜撰捏造出來的。那這種小說裡的武器有沒有歷史原型呢?
顯然,藝術創作肯定是來源於生活的,而如果沒有真實原型,自清末民初以來的各種武俠小說、評書也不能都有這種特殊的武器。其實根據前面那個《少林兵器總譜》記載的線索,其實這種武器的原型很可能跟佛家有關係!
▲佛家護法天尊韋馱雙臂橫放金剛杵護法
筆者認為,獨腿銅人的原型應該是來自佛家的打擊鈍器—金剛杵。在佛家寺廟的天王殿,往往能看到大肚彌勒佛身後立著一個威風凜凜的護法天尊韋馱菩薩。他身穿甲胃、合掌而立,金剛杵橫放在臂上。
金剛杵原為古印度傳往中國西藏出現的打擊鈍器。由於其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和魔障,故稱為金剛杵,在佛教護法又將金剛杵稱為降魔杵或寶杵,能摧毀一切,成為不滅的象徵,故佛家弟子常將金剛杵作為護法降魔武器。
重要的是,來源於古印度傳到西藏密宗的金剛杵法器上,多雕有恐怖骷髏頭像或猙獰人頭,以恐嚇心魔或魔障。佛法上,它含有憤怒,降伏的意思,使其杵身堅固如金剛,諸障不能侵入。而這也是武器上雕有人像最早的起源之一。顯然,獨腳銅人就是密宗金剛杵中的一個影子衍射反映。
▲中式寶劍護柄上也常刻有龍生九子之一睚眥形象,用於增加武器自身的強大威力。用猛獸或神獸形象來用來鎮宅避邪,增強法力和戰鬥力,這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寄託期望,在金剛杵雕上獨腳銅人也就是這意思
▲影視作品《神鵰俠侶》金輪法王弟子達爾巴手持黃金鑄造的金剛杵出場形象
那麼,金剛杵為何被小說家轉化為人型的獨腳銅人?顯然,是當時的小說家們見識過了外形猙獰的密宗金剛杵,以至於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將其編入小說中。這也是為什麼在小說裡,使用獨腳銅人的大都不是善類的原因之一。但由於當時信息的閉塞,小說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密宗金剛杵到獨腳銅人,雖然保留了兇悍威猛的武器屬性,以及帶有人頭的最大特徵,但卻把金剛杵的真實攻擊部分——杵尖,當成了手持部分——獨腳。結果生造出來了一個非常不實用的重型打擊鈍器。
▲也有人認為獨腳銅人即單雄信的金頂棗陽槊原型加工改造的獨腳銅人槊,即長柄狼牙棒+馬槊混合體,這打擊鈍器又可當長矛使用,事實上獨腳銅人非槊也
而且大家也能理解為什麼有的小說中,喜歡把獨腳銅人稱為「獨腳銅人槊」了。因為「槊」的本質其實是長矛,而金剛杵的杵尖外形非常接近矛頭!所以說獨腳銅人這種現實中不太「實用」的重型打擊鈍器,雖然是武俠小說家杜撰想像出來的奇門冷兵器,但其真正源頭其實是來自於西藏密宗的金剛杵。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藥師,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