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2020-12-25 廣州日報

張傳倫在科考船上的工作室。

出海進行科考的科學家們。

古菌學家張教授和同事們在尋找古菌這種最古老的生命體。

文/圖 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鮑文娟、王納

古菌被認為地球最早的生命

恐龍為何滅絕?一直以來科學界有數十種猜想。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古菌(Archaea)地球組學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古菌大會」)上,古菌學專家、南方科技大學海洋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就給廣州日報記者解析了這個說法的科學內涵——這與寄居在恐龍體內的大量古菌有關,古菌能產生甲烷,通過放屁使得空氣中甲烷的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大增,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恐龍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張傳倫告訴記者,其實沒那麼可怕,古菌也能造福人類。古菌,這種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的最古老生命體,不僅存在於鹽湖、海底熱液口、陸地熱泉等高鹽、高溫或高壓等極端的環境,還存在於沼澤、稻田,甚至人體內。

在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組建國家深海科考中心。

如今,張傳倫牽頭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學古菌地球組學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首家以古菌為主題的研究實驗室,這一群古菌研究者們正在籌建深海古菌和基因資源庫,去撥開這一古老物種身上的層層迷霧。

深海的未知環境,激發了科學家極大的好奇心。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科學家在一次次遠航中,獲得了珍貴的海底沉積物,堪稱現實版的《海底兩萬裡》。不過,他們的新發現,並不是可怕的龐然大物,而是體積微小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古菌(Archaea)。在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的今天,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體的秘密開始被解開。

張傳倫教授進行古菌研究近25年。他回憶起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古菌形態時,用「離奇」一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們正常認識的細菌是一種杆狀或者絲狀的形態。但是古菌有的像一片樹葉,有的又像幾個蛋糕,排列組合在一起。」

當然單從形態上,很難將古菌和細菌完全分開。對古菌認知越深入,張傳倫就越有敬畏之心。古菌的英文名「Archaea」來源於希臘語,是「ancient」古老的意思。

因為古菌常被發現生活在極端的環境中,被認為是極端微生物;但不是所有的古菌都存在於極端環境,也不是所有的極端微生物都屬於古菌。由於陸地熱泉和大洋中脊的環境和地球早期環境十分相似,因此人們最初認為古菌可能代表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即「古老的生命」。

古菌或成人類稱霸地球的幕後推手

在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那時候恐龍大量繁殖,很多草食性恐龍跟今天的牛一樣,它們的胃是反芻的,會海量地放屁。屁中含有豐富的甲烷,它們放屁不斷,一億多年下來不斷提高大氣溫度,導致地球生態的巨變,最後滅絕了,但它們的屁卻對大氣層貢獻卓著,為哺乳類動物稱霸地球提供適宜的溫度。

而產生甲烷的正是古菌,細菌是沒有這種功能的。由於近些年來大氣環境的不斷惡化,溫室效應的出現,人們對甲烷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廣泛。

不過,有的古菌產生甲烷,同時也有古菌能消化甲烷,將其埋藏在沉積物中。可以說,古菌同時也是地球高等生物的守護神。「如果沒有古菌將溫室氣體吃掉,一旦發生大型地質事件導致地下甲烷釋放到大氣中,很可能造成滅絕性災難事件。」張傳倫說:「古菌默默無聞地消化甲烷,導致大氣溫度不會攀升很高,這是古菌對人類生存所做的貢獻。」「古菌在全球海洋生物地化科學研究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與環境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張傳倫教授說。目前已發現的古菌有三十多個門,共約480種。古菌作為生命三大域之一的生物,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古菌潛藏在人類身邊亟待深入研究

今天,隨著地球環境被細菌和真核細胞生物大幅改造,古菌已經被後輩們侵佔了大片領地。還有一些大隱於市的古菌,悄然融入了紛繁複雜的現代生物圈。在牛、羊等反芻動物以及白蟻的消化道內,潛藏著產甲烷古菌維持腸道的正常工作。因此,古菌離我們倒也不那麼遙遠,每一碗羊雜湯裡,都有它們的身影。同時,古菌廣泛存在於人類的鼻子、肺、腸道和皮膚中。寄居在人體內的古菌主要是產甲烷古菌。人體內古菌可是一支不可小覷的隊伍。

「研究海洋古菌多樣性,對認識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張傳倫教授表示。

古菌或成開發生物能源突破口

如今,隨著對古菌研究的深入,我們很多領域裡都可以發揮古菌的作用。張傳倫教授舉例說,比如,用一種嗜熱古菌進行工業發酵本身就可以避免雜菌,因為雜菌無法耐受高溫,這就省去了除去雜菌汙染的過程,可以極大地節約成本。

另外,古菌還有可能成為人類開發生物能源的突破口。甲烷早在3000多年前就被用做可燃氣體,相信有一天,隨著對生產甲烷的古菌的研究逐漸深入,我們能利用產甲烷菌,通過規模化的工業生產來生產甲烷。

我國科學家對於古菌的研究一直都與國際接軌,活躍著一批科學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張傳倫對於古菌的熱愛被朋友同事所熟知,從他把電子郵箱命名為「Archaea Zhang」(古菌張)可見一斑。而許多研究地質的同行也因為他的介紹,對古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傳倫稱,我國在古菌研究領域比較活躍的科學家約有20多位,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

去年張傳倫教授的科研團隊首次報導了海洋古菌MG-II在富營養河口的持續勃發現象,獲得了該類群的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該類群在珠江口高豐度及對其環境的適應性。該研究成果對於認識古菌在人類活動影響劇烈的富營養海域的生態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今年2019年1月份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市古菌地球組學重點實驗室,其總體定位是建設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平臺,比肩並引領國際海洋地球古菌組學研究與應用,希望能建立古菌膜脂化合物標準庫,深海古菌資源庫和基因資源庫。推動深海觀測技術的發展,發現新的菌種。

「古菌研究工作的推進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海洋重要生態過程的理解。我們的實驗室希望最終實現引領學科方向、建設和凝聚人才隊伍、強化基礎研究、服務國計民生的總體目標,為深圳市儘快成為國際海洋中心城市貢獻力量。」張傳倫教授表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生命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2015年,探索海洋深處的一些北歐科學家發現並命名了「洛基」古菌。這些古菌體內除了自己的DNA,幾乎沒有其他東西,因此研究人員無法在實驗室中分離和培育這種生活在海底逾3000米深處的微生物。這些古菌的基因表明,它們是所有真核生物最近的親戚,而且具有實現真核生物基本功能的關鍵基因,儘管從理論上講它們並不需要這些基因。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科學家們發現,古菌具有許多真核生物的特徵,明顯區別於細菌。這意味著,人類在細胞層面的老祖宗,可能是古菌。2015年,瑞典團隊曾在《自然》發表論文,發現並解析了一種全新的古菌——洛基古菌(Lokiarchaeota)的DNA序列。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圖為神秘美麗的莫克蘭海溝海景「實驗3」號科考期間,科學家在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首次獲得第一手生物樣品。22日返回廣州的「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巴首次聯合科考任務,兩國科學家對莫克蘭海溝開展了地質、生物與微生物等綜合考察。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顯微鏡下的阿斯加德古菌 圖源網絡「二域學說」VS「三域學說」,仍無定論真核生物有細胞核,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是對生物最初的劃分。1977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Carl Woese)和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確定了地球第三種生物形式——古菌。
  • 古菌:生物可能起源於此,又或是第三種生物體!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菌。(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我們在學校所了解到的,生物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另外還有病毒。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一種未被寫進教科書的生物出現。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原文作者:Jonathan Lambert 之前只在DNA測序中發現過的洛基古菌(Lokiarchaea),如今被科學家成功分離並培養出來了。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新發現的這類古菌,讓整個生命科學大廈開始動搖
    三域系統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一類全新的生命形式——古菌。古菌是單細胞微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及與任何其他膜結合細胞器,雖然形態上與細菌很像,但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古菌在進化上更接近真核生物,古菌應屬於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發現古菌新目
    近日,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為新目命名「廣微原體目」(Ca. Gimiplasmatales)。該類古菌的首個物種「浩然廣微原體」( Ca.熱原體綱(Thermoplasmata)是廣古菌超門分布廣泛且具有重要生態學功能的一個綱。由於有限的純培養物和基因組數據,很多未鑑定的熱原體綱分支的代謝潛能和進化關係仍然未知。
  • 廈門花企建成國家林業和草原種質資源庫首個三角梅基地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廈門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自2018年以來,投資上千萬元在廈門同安古坑建設的三角梅種質資源庫,目前已收集國內外三角梅品200多種,成為國家林業和草原種質資源庫掛牌的首個三角梅基地。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圖為黃石公園的大稜鏡溫泉,水深50米,直徑約90米,水溫70攝氏度,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古菌。古菌被發現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注意,這緣於它們奇特的生活方式。與一般的細菌不同,古菌常生活在極端條件下,如深海處的熱泉口、地下的高壓熱溢口、鹽鹼湖、海灘涂等特殊環境中。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建立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域論。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期間,李猛教授開始致力於古菌研究。2014年,他加盟深圳大學,隨後入選國家特聘青年專家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被聘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目前李猛教授帶領了一支近30人的團隊繼續進行古菌研究。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溫泉是遍布世界的天然水環境,在溫泉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不少嗜熱菌或極端嗜熱菌。不同種類的溫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理化環境中微生物的組成也各不相同。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
  • 武漢3種花卉種質資源庫入選「國家隊」
    呂文君 攝  12日,記者獲悉,武漢3處花卉種質資源庫,成功入選「國家隊」。  它們分別是:東湖風景區磨山管理國家梅花種質資源庫、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國家櫻花種質資源庫、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莢蒾屬種質資源庫。在國家林業草原局10日公布的第二批33個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名單中,它們榜上有名。這是武漢地區的花卉種質資源庫,首次躋身「國家隊」。
  • 細胞生物:古菌,合成視黃醛來利用陽光,眼睛中留存的遠古記憶
    #科普#古菌與視黃醛LUCA的後代之一某種古菌合成了「視黃醛」,並利用視黃醛來幫助自己維持細胞膜內外的酸鹼差異,從而模仿巖石細胞時代的溫潤的酸鹼中和反應來為自己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視黃醛等與β-胡蘿蔔素雖然現在的我們已經與古菌分道揚鑣了,但是視黃醛這種原始的有機物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體內
  •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全球上線
    「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全球上線 2017-09-20 19:26: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敦煌9月20日消息 (記者孟永輝 王妍
  • 天津: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
    中國園林網10月26日消息:耐鹽鹼的草木、名貴的中草藥、五顏六色的花卉……日前,在天津開發區第八大街高壓走廊下,一個佔地26萬平方米的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已向市民免費開放。天津泰達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清在接受採訪時談到,該植物資源庫是泰達園林的科研工作者篩選優良植物、耐鹽植物選育及新優植物品種培育的重要科研基地,為未來更好地服務濱海新區各個功能區綠化。免費開放後,可以滿足市民認識植物、親近自然的需要。張清說,投資建立「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一方面是為篩選出耐鹽鹼、適合在濱海新區生長的優良植物,另一方面,是為了平衡投入產出和減輕財政壓力。
  • 數字敦煌資源庫:呈現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
    數字敦煌資源庫:呈現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 2016-04-29 18:37: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4月29日,敦煌研究院舉行發布會披露,「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第一期已構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