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敦煌研究院舉行發布會披露,「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第一期已構建完成。圖為甘肅省政府副省長夏紅民啟動「數字敦煌」資源庫。 楊豔敏 攝
2016年5月1日,敦煌研究院將首次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及全景漫遊節目。圖為與會嘉賓觀看「數字敦煌」資源庫。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4月29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魏建軍)敦煌研究院29日披露,「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第一期已構建完成,將於今年5月1日,首次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及全景漫遊節目。
「這標誌著一個持續了20多年的項目終於走向了世界,走近了民眾。」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當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民眾可以通過這30個洞窟,看到莫高窟在不同歷史時期「連成一條線」的壁畫特點,包括從它的創建、鼎盛,然後到最後的收尾等,是一個什麼樣的歷程。
發布會的消息稱,匯集了國內外諸多科研院校力量的這種技術是獨特的,也是一種當前最適合敦煌石窟藝術數位化存儲與再現的手段。
王旭東透露,此次上線的絕大多數洞窟是遊客看不到的,因為確實比較珍貴,我們不希望對它本體有更多地幹擾,但可以通過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與民眾分享。
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文化發現」的敦煌石窟,以4至14世紀的藝術和文獻遺存聞名於世,但由於自然因素、人類活動等多種原因,敦煌石窟集珍貴性、脆弱性於一身。針對其不可避免的衰老退化,敦煌研究院集中力量推進「數字敦煌」建設,利用數位化手段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共享文化資源信息。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敦煌石窟數位化技術的探索與研究,目前已形成一整套掌握核心技術的數位化技術,完成了敦煌石窟120個洞窟的攝影採集、40個洞窟的圖像處理,以及120個洞窟的全景漫遊和20尊彩塑的三維重建。
經歷幾十年的搶救性保護後,敦煌石窟進入科學預防性保護,數位化保護是敦煌石窟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重要手段。王旭東表示,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後,目前已開發出資源庫的中文版本,英文和日文版本以也將會很快與全球民眾見面。
甘肅省政府副省長夏紅民告訴記者,「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加速了敦煌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僅使優秀中華文化「走出去」讓國外民眾收穫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體驗,古代多元文明交流薈萃之地敦煌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外來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