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莫高窟參觀前,兩部「數字敦煌」專題片帶遊客提前感知石窟魅力;為230多個洞窟建立了「數字檔案」,遊客「掃一掃」就能了解窟內全貌,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隨時隨地看石窟壁畫,還能聽自助講解……
數位化技術賦能,正在讓古老的敦煌莫高窟這一文化瑰寶「活」起來,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遊覽、欣賞、研究等需求,更好助推文物走向「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數字展示中心帶來旅遊模式「革命性」變化
在距離莫高窟13公裡遠的地方,一座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格外顯眼,建築線條像風吹過沙丘一樣充滿著強烈的流動感,窗的設計有如洞窟。這就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也是莫高窟數位化建設的重要展示窗口。
敦煌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8月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開放以後,所有遊客在實地參觀莫高窟之前,能夠先在直徑18米的球幕影廳中,通過兩部時長各20分鐘的「數字敦煌」專題片《千年莫高》《夢幻佛宮》,身臨其境般地觀看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提前了解莫高窟自然、歷史、文化背景和數位化洞窟景觀。觀看影片後,遊客再乘坐擺渡車前往莫高窟,由講解員按照既定路線引導遊客進洞窟參觀。
數字展示中心的建成,給莫高窟的旅遊模式帶來了「革命性」變化——莫高窟參觀活動用時由原來的120分鐘延長為150分鐘至180分鐘,遊客在實景洞窟內的時間壓縮到75分鐘以內,但獲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這種參觀模式既可緩解洞窟壓力,減少遊客參觀給珍貴而又脆弱的壁畫彩塑帶來的潛在威脅,又可利用多媒體展示滿足多種參觀需求,提升服務質量和遊客參觀體驗品質。」敦煌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數位化賦能,為緩解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支撐。
230多個洞窟建立了「數字檔案」
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現存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由於窟內彩塑和壁畫都是由泥土、木材、麥草等材料製成,隨著時間推移和遊客增多,莫高窟文物保護面臨巨大壓力。
針對其不可避免的衰老退化,自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開始探索和研究用數位技術保護莫高窟,把洞窟的信息採集下來,建立檔案,以達到「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的。
「給佛拍照」,是石窟數位化最簡明的解釋。在昏暗的洞窟中,專業人員自製軌道、燈箱,分層、逐行拍攝壁畫,然後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數量龐大的照片逐一比對、拼接和修正。
2016年,數位化的另一成果「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期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及全景漫遊免費在網絡上公布,人們在屏幕前就能身臨其境般地欣賞洞窟景象。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提升,在石窟內採集的圖像比原作更清晰,遊客在屏幕上看遠比在洞窟裡看生動。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為230餘個洞窟建立了「數字檔案」。
「數字檔案」讓不可移動的壁畫精品可以越過山川海洋,抵達世界任何角落。現代化的展示手段,也為人們提供了了解敦煌的全新視角。
虛擬實境+指尖「雲遊」,敦煌旅遊體驗很潮
在利用數位化技術建立檔案、保護好洞窟文物的基礎上,結合「數字檔案」的數據成果,敦煌研究院加快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步伐,讓數字資源和敦煌學研究不斷接軌最新科技,敦煌莫高窟的旅遊體驗越來越潮。
如今,莫高窟的許多洞窟前都張貼了二維碼,遊客「掃一掃」就能詳細觀看此洞窟的立體畫面,上線的「雲遊敦煌」小程序,也更好滿足了年輕遊客的旅遊體驗,減少了不能全部進入洞窟參觀帶來的遺憾。
今年,面對疫情挑戰,敦煌研究院運用人工智慧、虛擬漫遊等新技術,與華為合作打造了「AR地圖」產品,遊客站在洞窟外面,打開手機的一個程序就可以瀏覽洞窟內的情況,可以達到足不進窟便覽全貌的效果。
以保護文物為出發點,落腳在遊客體驗端。數位化技術,讓莫高窟「容顏永駐」正在成為可能。
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和多媒體技術,實現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雙贏等成功經驗,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決心,也為做好龍門石窟數位化保護展示、數字博物館建設等提供了借鑑。我市代表團成員紛紛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通過一系列數位化手段做好保護、弘揚等工作,切實讓文物「活」起來。
責任編輯:趙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