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賦能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和展示

2020-12-19 新華社新媒體

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可為遊客提供實景導航。(線上遊覽截圖)

新華社蘭州4月13日電(記者張玉潔)一項虛實結合的遊覽技術正在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呈現。遊客拿起手機,就能看到洞窟實景與數字壁畫相結合的畫面。九色鹿、飛天等形象從壁畫中「飛身而下」,與人們互動合影。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介紹,新技術基於該院與華為AR地圖的合作。通過構建莫高窟窟區釐米級3D地圖、結合高精度空間計算技術,數字敦煌成果得以在實景空間呈現。這給遊客帶來了參觀新體驗。

「我們希望為遊客提供管家式的導覽服務。」蘇伯民說,目前這一技術只融合了靜態洞窟信息,未來將進一步充實壁畫故事、藝術特點等,讓遊客不僅能看到概貌,也能品味細節。

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讓飛天「飛入實景」。(線上遊覽截圖)

2019年莫高窟接待遊客人數突破200萬人次,大客流對莫高窟保護提出了挑戰。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化價值,讓人們多渠道感知敦煌文化,成為莫高窟的必然選擇。

早在20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嘗試利用數位化技術進行文物保護。目前,該院已完成200多個洞窟的圖像採集和130多個洞窟的圖像處理,相關數據超過200TB(萬億字節)。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加快了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步伐。數字資源和敦煌學研究成果不斷接軌最新科技。

2016年,敦煌研究院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開發了人工智慧機器人「敦煌小冰」。它不僅「熟讀」《敦煌學大辭典》等著作,還能通過迭代式自主學習更新知識庫。這些知識讓「敦煌小冰」有能力為遊客提供服務。

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讓飛天「飛入實景」。(線上遊覽截圖)

2017年底,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開展合作。古老洞窟中沉睡千年的壁畫「轉身一變」,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歡的音樂、遊戲。今年疫情期間推出的「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總訪問量超過570萬次。

「敦煌文化歷久彌新。新的技術手段讓敦煌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現方式,也讓人們看到了它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敦煌研究院新媒體中心副主任杜鵑說。

蘇伯民說,現代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將新科技與人們的手機結合,創造出敦煌文化傳播新方式。「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跨越大洋的文物保護——敦煌莫高窟與蓋蒂保護研究所
    1987年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在大洋彼岸的一個私營的文物保護研究機構會和莫高窟合作進行文物保護研究長達三十年。 展覽不僅囊括了來自莫高窟,現藏於歐洲的4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從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借展的絹畫、織物、繪畫和文書等),還在蓋蒂中心廣場呈現了敦煌研究院美術所純手繪、原尺寸真實還原的3座洞窟(第275、285和320窟)並配合相關的壁畫,佛像彩塑,3D立體虛擬實境洞窟全方位向遊客展示最真實最純粹的石窟細節精髓。
  • 數位化賦能 敦煌「活」起來
    敦煌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數位化賦能,為緩解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支撐。  230多個洞窟建立了「數字檔案」  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現存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今年5月,國強公益基金會還捐贈80萬元用於榆林窟第17窟的保護展示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榆林窟開鑿在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石窟,它與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組成了敦煌石窟藝術體系,以精美的壁畫和彩塑享譽世界。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四):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以常書鴻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學子,身赴大漠戈壁,艱苦奮鬥,初創基業。新中國誕生後,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開展了搶救性保護。20世紀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擴大編制、增加部門、匯聚人才,莫高窟事業邁入了國際合作、科學保護、弘揚傳播的嶄新階段,迎來了生機勃勃的春天。
  • 留住千年芳華 延續敦煌故事——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科技創新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始建於公元366年,集建築、彩塑、壁畫於一體,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上世紀50年代起,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用於莫高窟文物的保護、維修與研究。在過去幾十年裡,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藉助科技手段,讓莫高窟減少病害,延年益壽。
  • 【新疆行14】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1/自駕遊的時間與路線 【新疆行14】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自駕遊的時間與路線D9 2013.07.13行程:敦煌市—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敦煌市裡程:30公裡 2/簡單介紹
  • 敦煌莫高窟推窟外展示遊覽:遊客可身臨其境享奇幻體驗
    4月8日晚,敦煌研究院與華為聯合推出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圖為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發布會上深入講解全新數字遊覽技術。敦煌研究院供圖中新網蘭州4月9日電 (馮志軍 高康迪)栩栩如生的九色鹿萌態亮相敦煌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廣場,妖嬈動人的敦煌飛天隨風起舞……8日晚,敦煌研究院與華為聯合推出了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該技術採用華為最新發布的人工智慧河圖平臺,利用數字敦煌的成果,為民眾在參觀莫高窟時帶來身臨其境的奇幻體驗。
  •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設計解析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央視報導中提到,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是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核心項目,於2014年開放啟用,核心展示內容為「數字敦煌」和「虛擬洞窟」,目的就在於緩解旅遊開放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標。
  • 中國敦煌莫高窟景區,是一個文物保護機構或文物研究所,不是景點
    這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我相信在國人心中敦煌莫高窟的重量在北京故宮之下是完全沒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鑑賞的價值被國內任何5A個景點所壓倒,敦煌莫高窟為什麼不是4A景點?沒有參加評分嗎?據旅遊區工作人員介紹,敦煌莫高窟不是一個純粹的旅遊景點,而是一個文物保護機構或文物研究所,不能像其他景點一樣接受很多遊客並買票,以經濟利益為交換,莫高窟的票必須在官方網站上預約,沒有預約也多少錢?對不起,完全不能參觀,為什麼那樣做?所有的景點都有嚴格的規定,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首先當天進入景點的所有遊客都有限制流,之後,有秩序地在各種各樣的洞窟中分流參觀,的威脅。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談莫高窟保護與壁畫修復
    樊錦詩看到,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第二任院長段文杰在國內外學術界都頗有地位,都為了保護敦煌藝術,心甘情願過著和西北農牧民一樣的生活。他們能做到,樊錦詩堅信自己也可以。樊錦詩大半生待在大漠,她說,「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護人。」在敦煌期間,樊錦詩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初心始終在敦煌
    我們經過多年科學的調查、計算與核定,已正式公布了莫高窟的日遊客最高承載量為6000人次。但是近年莫高窟每到旅遊旺季(5-10月),遊客人數遠遠超過了日最高承載量。敦煌莫高窟這份具有無與倫比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應該向公眾展示,讓人民共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是,這些洞窟普遍空間狹小,壁畫和彩塑採用的泥土、草料、木料和顏料等材料十分脆弱,綿延千餘年的洞窟文物,幾乎普遍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各種病害。
  • 講好「敦煌故事」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莫高窟的保護是第一位的  一座球狀和線條混搭的建築拔地而起,黃色的外貌和周圍的戈壁渾然一體,這便是觀眾到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站——數字展示中心。觀眾在這裡觀賞《千年莫高》《夢幻佛宮》兩部高清電影,然後再實地參觀莫高窟。
  •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現在帶領大家了解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是"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14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核心展示內容為"數字敦煌"與"虛擬洞窟",主要藉助當代先進的數位技術和多媒體展示手段,向觀眾呈現敦煌莫高窟絢麗多彩的石窟藝術經典與氣勢恢宏的歷史文化背景,使觀眾在進入洞窟之前就能與莫高窟進行全方位、近距離的"親密接觸",緩解敦煌莫高窟旅遊開放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標。
  • ...將奮鬥的青春鐫刻在敦煌文物保護事業上——在莫高窟雕刻時光的...
    莫高窟,對遊客來說,是新鮮的奇觀;對堅守在這裡的文物保護利用群體而言,卻是真實的生活。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批批年輕人來到莫高窟,被敦煌藝術所吸引,選擇紮根大漠。8年前,碩士畢業的樊雪崧第一次來到敦煌研究院面試,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來到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紮根大漠。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在戈壁沙漠中種糧,尋找鎖陽、草籽等植物充飢。如今的莫高窟,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參加工作後,樊雪崧住進了一室一廳的單身宿舍,浴室、廚房一應俱全。
  • 「敦煌女兒」樊錦詩:守護國寶半世紀 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青春...
    【解說】1963年,剛從北大考古系畢業的25歲上海姑娘樊錦詩,被分配到了西北內陸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後半個多世紀,樊錦詩以敦煌為家,為文物研究與保護付出了畢生心血,被譽為「敦煌女兒」。回憶起50多年前第一次踏入敦煌時的場景,樊錦詩歷歷在目。  【同期】《敦煌女兒》原型 樊錦詩  第一次到敦煌,到洞裡看,特別激動。
  • 投2.6億建「數字敦煌」還要籌200萬保護壁畫,敦煌莫高窟這麼缺錢嗎?
    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匯處,矗立著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那就是敦煌。敦煌地區地貌現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莫高窟正在籌款200萬,以支持「數字供養人」項目中的第55窟壁畫數位化。。今年3月,筆者途徑甘肅,特繞道慕名前往敦煌莫高窟遊覽參觀。時逢淡季,筆者一行每人購買了一張150元門票,首先在數字展示中心參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巨大的球幕電影把莫高窟畫面推到了眼前。導遊介紹,數字展示中心核心展示內容為「數字敦煌」與「虛擬洞窟」,這是敦煌方面為了緩解旺季時莫高窟壓力,對遊客分流,同時也是對莫高窟的保護。
  • 真好,敦煌莫高窟230多個洞窟有了數字檔案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6月11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敦煌研究院了解到,經過30多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目前已累計為230多個洞窟有了數字檔案,「數字敦煌」成果正在得到廣泛應用,讓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永久保護,永續利用
  • 專家提出敦煌莫高窟綠色保護新方案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通訊員鐵錚記者鄭北鷹)經過對敦煌莫高窟景區的樹木水分平衡關係的研究,專家們近日就保護這個舉世矚目的文物古蹟提出了綠色計劃,首次從林業角度為敦煌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據悉,這項研究是由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博士鄭彩霞和敦煌研究院保護所研究人員汪萬福攜手完成的。他們為防止超量水對窟區文物的侵蝕作用,積極尋求對窟區樹木合理的灌水措施。
  • 敦煌莫高窟,歷經千年滄桑風光依舊,展示絕代風華舉世無雙
    按照預約要求我們在下午一點半之前到達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按規定的場次進入展示中心看一場主題電影,初步了解莫高窟的基本情況。然後換乘景區大巴車到莫高窟。特別是在晚清和民國初期,幾次被外國強盜肆意盜取,導致大量國寶流失國外,國內也有美術大師在臨摹壁畫時造成巨大損失。現在景區和敦煌研究院的修復和保護的任務也很繁重。
  • 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敦煌文物研究所時期(1951-1984)這一時期是敦煌石窟保護與研究的曲折發展時期。1951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國家非常重視敦煌石窟的保護,專門委派專家到莫高窟開展調查,提出了搶救性加固石窟崖體和洞窟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