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可為遊客提供實景導航。(線上遊覽截圖)
新華社蘭州4月13日電(記者張玉潔)一項虛實結合的遊覽技術正在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呈現。遊客拿起手機,就能看到洞窟實景與數字壁畫相結合的畫面。九色鹿、飛天等形象從壁畫中「飛身而下」,與人們互動合影。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介紹,新技術基於該院與華為AR地圖的合作。通過構建莫高窟窟區釐米級3D地圖、結合高精度空間計算技術,數字敦煌成果得以在實景空間呈現。這給遊客帶來了參觀新體驗。
「我們希望為遊客提供管家式的導覽服務。」蘇伯民說,目前這一技術只融合了靜態洞窟信息,未來將進一步充實壁畫故事、藝術特點等,讓遊客不僅能看到概貌,也能品味細節。
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讓飛天「飛入實景」。(線上遊覽截圖)
2019年莫高窟接待遊客人數突破200萬人次,大客流對莫高窟保護提出了挑戰。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化價值,讓人們多渠道感知敦煌文化,成為莫高窟的必然選擇。
早在20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嘗試利用數位化技術進行文物保護。目前,該院已完成200多個洞窟的圖像採集和130多個洞窟的圖像處理,相關數據超過200TB(萬億字節)。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加快了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步伐。數字資源和敦煌學研究成果不斷接軌最新科技。
2016年,敦煌研究院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開發了人工智慧機器人「敦煌小冰」。它不僅「熟讀」《敦煌學大辭典》等著作,還能通過迭代式自主學習更新知識庫。這些知識讓「敦煌小冰」有能力為遊客提供服務。
莫高窟窟外展示遊覽技術讓飛天「飛入實景」。(線上遊覽截圖)
2017年底,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開展合作。古老洞窟中沉睡千年的壁畫「轉身一變」,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歡的音樂、遊戲。今年疫情期間推出的「雲遊敦煌」微信小程序,總訪問量超過570萬次。
「敦煌文化歷久彌新。新的技術手段讓敦煌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現方式,也讓人們看到了它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敦煌研究院新媒體中心副主任杜鵑說。
蘇伯民說,現代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將新科技與人們的手機結合,創造出敦煌文化傳播新方式。「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