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這部「流動的敦煌」,讓千年壁畫活了起來

2020-12-12 澎湃新聞

為了保護敦煌壁畫,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敦煌燦爛的藝術,一代代敦煌人在荒涼大漠裡獻出青春甚至獻出了生命。

5月15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敦煌》在上海保利大劇院上演,一幕幕流動的飛天舞,讓千年壁畫活了起來,也讓敦煌背後的守護者再現人前。

此番到訪上海,中央芭蕾舞團派出了180多人的豪華陣容,除了芭蕾舞團,還帶來了舞美技術團隊,以及指揮劉炬執棒的中芭交響樂團。不管走到世界哪個角落演出,中芭人都希望這部「流動的敦煌」,能燃起人了解敦煌、保護敦煌的願望。

男女主角雙人舞。 何雯亞 圖

挖掘敦煌背後的人

舞劇《敦煌》分兩幕七場,將故事背景放在1940年代:留法小提琴家念予與壁畫保護者吳銘一見鍾情,二人徜徉在千年藝術聖殿,將壁畫化作跳躍的音符,吳銘本有機會隨念予赴法深造,但他毅然守護國之瑰寶,最終積勞成疾,將生命獻給了敦煌藝術。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介紹,早在1970年代,中芭就排過一部《敦煌夢》,希望讓千年壁畫活起來,走向世界。2012年,中芭前往敦煌採風,得到一大批敦煌人支持,為了修複壁畫、保護文物,敦煌人不辭辛勞四處奔走,這種奉獻精神打動了中芭人,「我們希望挖掘敦煌人背後默默無聞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敦煌的守候者們是怎樣付出的。」

費波是《敦煌》的導演、編劇、編舞。為了排演舞劇,他前後去了敦煌近10次,劇本更是改了28稿,「每去一次感受都不一樣。李雲鶴、樊錦詩、付華林……這些敦煌人都太鮮活了。有人說敦煌特別像沙漏,敦煌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從小煤油燈到數位化技術,一代代敦煌人在付出、在面臨抉擇,最打動我們的是他們的單純、堅持和執著。」

2017年9月,《敦煌》在北京首演。費波將敦煌人的精神濃縮在2小時的舞劇裡,吳銘和念予是好幾代敦煌人的縮影,而劇中不少橋段都是以真實故事作為原型的。

比如第二幕,吳銘站在椅子上臨摹壁畫,後從椅上跌落地面,歷史上,真有畫家躺著畫畫,突然從上面飄落,直接摔在地上。又比如下雨和塌方,敦煌人喜歡雨也怕雨,因為雨會對壁畫造成巨大破壞,所以每當夏季來臨,敦煌人都非常緊張,如果雨連著下三四天,他們就要做好各種防護措施,防止雨水滲透到洞窟裡。

「破損是不可挽回的。有人說,敦煌終將是一個逝去的博物館,每個敦煌人都在陪一個即將走向消亡的藝術,但他們還是在堅持守護。就像吳銘,不是他留下,敦煌藝術就會為他留下,愛情離開他了,敦煌藝術最終也會離開他,但他仍然堅持在畫畫。」費波說。

「有一次到敦煌採風,我們下了飛機又轉大巴,長途跋涉才到了大漠。當地環境非常艱苦,但敦煌人的狀態很單純,很多遊客在周圍穿梭,但他們做修復的時候心無旁騖,這種狀態很打動我們。」

飾演念予的曹舒慈因為在《敦煌》中的出色表演,從主要演員晉升為首席演員。曹舒慈解讀,「吳銘面臨的是選擇,念予面臨的是理解。一開始我希望把他帶走,實現個人的藝術夢,後來,我漸漸明白吳銘為什麼選擇留在大漠,堅守和傳承才是大愛。」

與曹舒慈搭檔的馬曉東補充,敦煌人對藝術的執著,讓他聯想到自己天天跳的芭蕾,「芭蕾也很殘酷、很孤獨,有時候也會無聊,因為要不斷重複基本功,才能在舞臺上發光,所以我們對敦煌人很有共鳴,就像舞劇英文名『心燈』所示的,沒有心上的執著,幹不了藝術。」

飛天舞。  何雯亞 圖

怎麼讓飛天飛起來

在敦煌採風時,費波在數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前捕捉靈感,胡旋舞、飛天舞、反彈琵琶、古代樂舞……壁畫上的藝術給他帶來了最直接的啟發。

臺上最吸睛的莫過於飛天舞,「飛天是敦煌藝術最典型的形象,但又不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是鑲邊的,但它恰恰經歷了每個時代的變化,西魏、北魏的飛天非常有力量,有點像男的,到了隋朝、唐朝,飛天又非常豐滿、華貴,形象一直在演變。」

費波說,《敦煌》裡的飛天沒有特指某個時期,而是所有飛天藝術的結晶和集大成。來自香港的張叔平為飛天做了獨特的造型和設計,女舞者們烏髮上攏,輕紗飄落,飄帶如行雲流水,舉手投足間都是仙氣飄飄。

「老祖宗非常有藝術想像力,飛天的飛不是靠翅膀,只要輕輕一根飄帶,就讓人感覺她在空中飛。」在舞臺上,女舞者也沒有藉助威亞,而是通過纖細輕巧的身體語言,製造飛的錯覺。男舞者們託舉飛天時,亦穿著綴有拖尾的大長袍,觀眾看不到腳,便仿佛感受不到下面有人,他們就像飄帶一樣浮動在飛天身旁。

費波說,飛天舞最大的特點在於曲線性,它的手部動作是先延伸、再曲折、再旋擰,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線條在空中變化萬千,而芭蕾最大的特點是直線性。舞者下半身的足尖要開繃直,但上半身又要彎曲婉轉,如何將芭蕾的直立和飛天的s形曲線三道彎結合,是難度最大的地方。

另外,飛天的裙裾還加了一道長長的拖尾,舞者們又不斷在流動,稍不注意踩到前面的人就會摔倒,又給舞者加了一層難度,因此每個動作都要精心設計。

雖然難,但馮英認為,這對中芭舞者來說其實也沒那麼難,「為什麼這麼自信?她們從小就學各種民族民間舞,中芭一年要跳13-14臺戲,有中國的外國的,有古典的現代的,她們跳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和我們合作的國外編舞大師都說,中芭舞者很懂得如何運用身體去表達。」

在此之前,中芭排演過約翰·諾伊梅爾的《小美人魚》,美人魚的裙擺也是既寬又大,舞蹈動作裡還吸收了中國古典舞的神韻,中芭舞者早就鍛鍊出來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穿越千年演繹敦煌文化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中新網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馮志軍)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之「絕色敦煌之夜」活動,以九色鹿為靈感的海報於19日發布,承載童年滿滿回憶的九色鹿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幾天後,穿越千年歷史的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將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通過歌曲、服飾等載體演繹敦煌文化。
  • 敦煌壁畫「活」了,美得驚心動魄!
    ——《洛陽伽藍記》 敦煌壁畫一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大寶庫, 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 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 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 數位化賦能 敦煌「活」起來
    進入莫高窟參觀前,兩部「數字敦煌」專題片帶遊客提前感知石窟魅力;為230多個洞窟建立了「數字檔案」,遊客「掃一掃」就能了解窟內全貌,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隨時隨地看石窟壁畫,還能聽自助講解……  數位化技術賦能,正在讓古老的敦煌莫高窟這一文化瑰寶「活」起來,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遊覽、欣賞
  • 讓莫高窟壁畫「活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馬成虎與團隊復原成功的敦煌壁畫上的古樂器。從英國謝菲爾德哈萊姆大學畢業回國後,馬成虎開啟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播之路。2018年,他與團隊共同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圖像轉化為實物,讓古老的敦煌藝術在科技和理性的結合下,通過空間轉化和虛實轉化在觀眾面前「復活」,給予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呈現角度。
  • 講好「敦煌故事」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莫高窟的保護是第一位的  一座球狀和線條混搭的建築拔地而起,黃色的外貌和周圍的戈壁渾然一體,這便是觀眾到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站——數字展示中心。觀眾在這裡觀賞《千年莫高》《夢幻佛宮》兩部高清電影,然後再實地參觀莫高窟。
  • 高科技「復活」敦煌壁畫舞伎
    「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將於6月9日—8月31日亮相上海徐匯藝術館。古代壁畫如何動態展現,千年文物能否真正活起來?記者6月6日提前進入展廳發現,藉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來自榆林窟25窟的「唐朝9人女團」將穿越而來,為觀眾帶來活靈活現的敦煌樂舞表演。
  • 敦煌壁畫元素融數字創意 民眾DIY供養千年文化
    敦煌壁畫元素融數字創意 民眾DIY供養千年文化 2018-12-29 10:4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 舞劇《敦煌》:演繹飛天壁畫和「敦煌人」的堅守
    中央芭蕾舞團舞劇《敦煌》將亮相本屆藝術節用舞蹈演繹飛天壁畫和「敦煌人」的堅守中央芭蕾舞團舞劇《敦煌》用舞蹈演繹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壁畫,同時將敦煌文化保護傳承者的堅守之心娓娓道來。在中央芭蕾舞團下周即將亮相東方藝術中心的舞劇《敦煌》中,舞者以芭蕾和中國舞、民族民間舞相結合的方式,演繹敦煌石窟中婆娑曼妙的飛天壁畫。屆時,頗具西域風情的胡旋舞、柘枝舞將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圖卷,同時將敦煌文化保護傳承者百折不撓的堅守之心娓娓道來。
  • 千年敦煌壁畫演繹中國建築變遷 「古為今用」引設計時尚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的講解員羅文娟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敦煌壁畫中所見的建築圖中,在庭院之部署、建築類型和建造情形等方面,均真實還原當時著名建築的場景。 楊豔敏 攝如今,很多學習建築設計的年輕人都會來敦煌專門研究壁畫中的建築造型。羅文娟說:「敦煌壁畫是一座古建築造型資料的寶庫,是很多建築學家心中的朝聖之地。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火出圈的敦煌壁畫大片你看了沒?
    最近,敦煌壁畫火出了圈。提到敦煌,當然要說到敦煌的壁畫。壁畫素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很多人去敦煌只為看一眼那些精美的壁畫。但是這些壁畫表達的是什麼?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去了現場,也不一定能清楚。
  • 敦煌壁畫揭曉千年「深秋穿搭」
    敦煌研究院供圖中新網蘭州10月8日電 (記者 崔琳)10月8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揭曉了古老敦煌壁畫裡留存千年的「深秋穿搭」,即便過去上千年,如今看來依舊好看,堪稱深秋穿衣指南。圖為莫高窟第12窟晚唐時期《母子襦裙紋樣》。敦煌研究院供圖「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 篳篥等80餘件仿敦煌壁畫樂器亮相 展千年古樂(圖)
    篳篥等80餘件仿敦煌壁畫樂器亮相 展千年古樂(圖) 仿敦煌壁畫樂器雷公鼓。 (均為資料)  篳篥、花瓣二胡、鳳首阮、蓮花琴、瑟、葫蘆琴、雷公鼓、五弦琵琶……敦煌莫高窟樂器走出壁畫,走上申城舞臺。
  • 私人定製敦煌壁畫故事!騰訊開發小程序,讓更多人看到壁畫美人!
    向達還與眾多學者主動到敦煌考察,在漫天黃沙下尋找古蹟,四處拜訪促成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可以說,向達是是第一個真正從考古學意義上提出莫高窟的保護問題,他撰寫的文章在《大公報》上發表,促成了敦煌石窟保護工作的實施,我們今天能擁有莫高窟如此精美的壁畫。
  • 敦煌壁畫臨摹的意義
    臨摹的歷程1941年,著名畫家張大千攜帶他的妻兒和門徒,開始了對敦煌壁畫的考察和臨摹。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敦煌壁畫「逐夢者」:「飛天視角」溯源敦煌千年浪漫
    今年暑期,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的空中遊覽項目成為不少遊客熱門「打卡地」之一。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9月17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高瑩)「小時候跟著母親,沿著鳴沙山徒步四五個小時去莫高窟朝聖,洞窟裡朦朧的飛天壁畫那時起就成為縈繞一生的情結。」
  • 留住千年芳華 延續敦煌故事——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科技創新
    新思路治「頑疾」 讓壁畫延年益壽整個莫高窟有400多個窟保存有壁畫,如今面向公眾開放的僅有70來個,由於很多洞窟病害程度嚴重,或許永遠不可能跟遊客見面。未與遊客見面的85窟幾乎集中了敦煌壁畫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會造成壁畫整體脫落的空鼓病害。
  •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文化脈動)
    觀眾在這裡觀賞《千年莫高》《夢幻佛宮》兩部高清電影,然後再實地參觀莫高窟。從2014年開始,敦煌莫高窟實行旅遊新模式——「單日總量控制、線上預約購票、數字洞窟展示、實體洞窟參觀」,大幅提升了遊客參觀體驗,有效緩解了莫高窟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為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旅遊開放探索了寶貴經驗。「瑞像九尋驚巨塑,飛天萬態現秋毫。」
  • 敦煌石窟的壁畫
    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敦煌石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屬於水粉壁畫,它用的材料有哪些呢?到了隋代以後,《本生故事畫》就逐漸地衰落了,經面畫就豐富起來。到了唐代,就發展為鴻篇巨製。經面畫,就是按一部經來畫一地叫做經面。唐代是一牆壁就畫一個內容,規模非常大,而且一般描繪的都是淨土世界。一個壁畫大概就是一個大洞窟,當然比我們這個空間要小,但是整個一壁畫都是這樣,它還能畫上千個人,中間是佛說法,然後有聽眾,有音樂。其實敦煌好多素材是從這裡面取出來的。
  • 「夜遊敦煌」,京城驚現巨幅敦煌飛天壁畫
    5月14日晚,在北京751D.PARK火車頭廣場出現了一幅巨大的螢光敦煌題材壁畫,吸引了許多現場觀眾駐足欣賞。現場長約10米高達3.5米的畫作恢弘大氣,畫中的飛天人物栩栩如生,生動自然。將敦煌文化的悠然和深厚底蘊清楚展現,讓廣大到場嘉賓領略了一番敦煌藝術的風採;並藉此活動正式啟動5月16日華為京東超級品牌日。據悉這一幅吸引無數眼光的畫作是中央美院老師應邀,用特質螢光粉繪製,而壁畫場景裡是極具獨特敦煌風情的人物演奏圖,將遠在西北甘肅的敦煌壁畫完美復刻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