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敦煌壁畫,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敦煌燦爛的藝術,一代代敦煌人在荒涼大漠裡獻出青春甚至獻出了生命。
5月15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敦煌》在上海保利大劇院上演,一幕幕流動的飛天舞,讓千年壁畫活了起來,也讓敦煌背後的守護者再現人前。
此番到訪上海,中央芭蕾舞團派出了180多人的豪華陣容,除了芭蕾舞團,還帶來了舞美技術團隊,以及指揮劉炬執棒的中芭交響樂團。不管走到世界哪個角落演出,中芭人都希望這部「流動的敦煌」,能燃起人了解敦煌、保護敦煌的願望。
男女主角雙人舞。 何雯亞 圖舞劇《敦煌》分兩幕七場,將故事背景放在1940年代:留法小提琴家念予與壁畫保護者吳銘一見鍾情,二人徜徉在千年藝術聖殿,將壁畫化作跳躍的音符,吳銘本有機會隨念予赴法深造,但他毅然守護國之瑰寶,最終積勞成疾,將生命獻給了敦煌藝術。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介紹,早在1970年代,中芭就排過一部《敦煌夢》,希望讓千年壁畫活起來,走向世界。2012年,中芭前往敦煌採風,得到一大批敦煌人支持,為了修複壁畫、保護文物,敦煌人不辭辛勞四處奔走,這種奉獻精神打動了中芭人,「我們希望挖掘敦煌人背後默默無聞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敦煌的守候者們是怎樣付出的。」
費波是《敦煌》的導演、編劇、編舞。為了排演舞劇,他前後去了敦煌近10次,劇本更是改了28稿,「每去一次感受都不一樣。李雲鶴、樊錦詩、付華林……這些敦煌人都太鮮活了。有人說敦煌特別像沙漏,敦煌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從小煤油燈到數位化技術,一代代敦煌人在付出、在面臨抉擇,最打動我們的是他們的單純、堅持和執著。」
2017年9月,《敦煌》在北京首演。費波將敦煌人的精神濃縮在2小時的舞劇裡,吳銘和念予是好幾代敦煌人的縮影,而劇中不少橋段都是以真實故事作為原型的。
比如第二幕,吳銘站在椅子上臨摹壁畫,後從椅上跌落地面,歷史上,真有畫家躺著畫畫,突然從上面飄落,直接摔在地上。又比如下雨和塌方,敦煌人喜歡雨也怕雨,因為雨會對壁畫造成巨大破壞,所以每當夏季來臨,敦煌人都非常緊張,如果雨連著下三四天,他們就要做好各種防護措施,防止雨水滲透到洞窟裡。
「破損是不可挽回的。有人說,敦煌終將是一個逝去的博物館,每個敦煌人都在陪一個即將走向消亡的藝術,但他們還是在堅持守護。就像吳銘,不是他留下,敦煌藝術就會為他留下,愛情離開他了,敦煌藝術最終也會離開他,但他仍然堅持在畫畫。」費波說。
「有一次到敦煌採風,我們下了飛機又轉大巴,長途跋涉才到了大漠。當地環境非常艱苦,但敦煌人的狀態很單純,很多遊客在周圍穿梭,但他們做修復的時候心無旁騖,這種狀態很打動我們。」
飾演念予的曹舒慈因為在《敦煌》中的出色表演,從主要演員晉升為首席演員。曹舒慈解讀,「吳銘面臨的是選擇,念予面臨的是理解。一開始我希望把他帶走,實現個人的藝術夢,後來,我漸漸明白吳銘為什麼選擇留在大漠,堅守和傳承才是大愛。」
與曹舒慈搭檔的馬曉東補充,敦煌人對藝術的執著,讓他聯想到自己天天跳的芭蕾,「芭蕾也很殘酷、很孤獨,有時候也會無聊,因為要不斷重複基本功,才能在舞臺上發光,所以我們對敦煌人很有共鳴,就像舞劇英文名『心燈』所示的,沒有心上的執著,幹不了藝術。」
飛天舞。 何雯亞 圖怎麼讓飛天飛起來在敦煌採風時,費波在數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前捕捉靈感,胡旋舞、飛天舞、反彈琵琶、古代樂舞……壁畫上的藝術給他帶來了最直接的啟發。
臺上最吸睛的莫過於飛天舞,「飛天是敦煌藝術最典型的形象,但又不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是鑲邊的,但它恰恰經歷了每個時代的變化,西魏、北魏的飛天非常有力量,有點像男的,到了隋朝、唐朝,飛天又非常豐滿、華貴,形象一直在演變。」
費波說,《敦煌》裡的飛天沒有特指某個時期,而是所有飛天藝術的結晶和集大成。來自香港的張叔平為飛天做了獨特的造型和設計,女舞者們烏髮上攏,輕紗飄落,飄帶如行雲流水,舉手投足間都是仙氣飄飄。
「老祖宗非常有藝術想像力,飛天的飛不是靠翅膀,只要輕輕一根飄帶,就讓人感覺她在空中飛。」在舞臺上,女舞者也沒有藉助威亞,而是通過纖細輕巧的身體語言,製造飛的錯覺。男舞者們託舉飛天時,亦穿著綴有拖尾的大長袍,觀眾看不到腳,便仿佛感受不到下面有人,他們就像飄帶一樣浮動在飛天身旁。
費波說,飛天舞最大的特點在於曲線性,它的手部動作是先延伸、再曲折、再旋擰,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線條在空中變化萬千,而芭蕾最大的特點是直線性。舞者下半身的足尖要開繃直,但上半身又要彎曲婉轉,如何將芭蕾的直立和飛天的s形曲線三道彎結合,是難度最大的地方。
另外,飛天的裙裾還加了一道長長的拖尾,舞者們又不斷在流動,稍不注意踩到前面的人就會摔倒,又給舞者加了一層難度,因此每個動作都要精心設計。
雖然難,但馮英認為,這對中芭舞者來說其實也沒那麼難,「為什麼這麼自信?她們從小就學各種民族民間舞,中芭一年要跳13-14臺戲,有中國的外國的,有古典的現代的,她們跳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和我們合作的國外編舞大師都說,中芭舞者很懂得如何運用身體去表達。」
在此之前,中芭排演過約翰·諾伊梅爾的《小美人魚》,美人魚的裙擺也是既寬又大,舞蹈動作裡還吸收了中國古典舞的神韻,中芭舞者早就鍛鍊出來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