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2020-12-10 科學學科學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著千千萬萬數不清的生命,每種生命都帶有自己的特徵,這些特徵是經過數十億年進化而來。全部生命組成了一棵巨大的「生命之樹」,在這棵樹上,每種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位置,生命之樹的幹、枝、叉、梢等結構,表明各種生命在進化中的關係。

最早,亞里斯多德曾認為「生命之樹」應該分成兩枝,一邊是動物,一邊是植物。有了顯微鏡之後,人們發現了細菌,它們既不像動物,又不像植物,細菌該歸於哪類呢?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動物和植物的細胞都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就儲存在細胞核裡,而細菌沒有細胞核,DNA游離在細胞質之中。

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

圖為黃石公園的大稜鏡溫泉,水深50米,直徑約90米,水溫70攝氏度,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古菌。古菌被發現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注意,這緣於它們奇特的生活方式。與一般的細菌不同,古菌常生活在極端條件下,如深海處的熱泉口、地下的高壓熱溢口、鹽鹼湖、海灘涂等特殊環境中。比如一種叫熱網菌的古菌,能在113攝氏度下生長。有的古菌在無氧環境下靠完成硫的轉化獲得營養。這些古菌代表著地球生命的極限,它們處於生物圈的外圍,因此人們常以古菌來確定生物圈的範圍。後來人們發現,在一般的自然環境下也能找到古菌,如土壤、海水、沼澤地、水稻田,甚至在反芻動物的胃液中,也有古菌的蹤跡。圖為一種5微米的長嗜鹽古菌。

從表面上看,古菌和細菌很相似,似乎只是生活方式和習性不同而已,但事實上,這兩種「小東西」的性質卻大相逕庭。最早注意到這件事的是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學家卡爾·伍斯。1977年,他首先研究了古菌,同時也研究了細胞分子的特定核心功能,然後做出比較,這種方法又叫「核糖體核酸法」,是當時對細胞組織做鑑別的基本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伍斯發現,原來被歸為細菌的甲烷球菌,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與細菌也有很大的不同,應該屬於古菌,他確信,古菌屬於生命的第三類。

1977年11月27日,伍斯把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在地球進化的生命之樹上,有三類不同的生命形式,更為引入注目的是,他認為在生命之樹第一次分枝的地方,不是細菌與真核生物,而應該是細菌與古菌,因為與細菌相比,古菌更接近真核生物,動物和植物應該在古菌這邊,這意味著古菌才是現今動物、植物的老鼻祖。這就是伍斯關於生命分類的「三域說」。伍斯的「三域說」遭到了微生物界的質疑,更受到來自微生物界外的激烈反對。反對的理由聽起來很有理,因為細菌和古菌的區別並不大,遠不至於在進化樹上分成兩枝,達到從此分道揚鑣的程度。儘管伍斯為他的學說多次發文,並先後出版了《關於古菌的多樣性研究》《關於細菌的進化》等著述,但是他的學說卻始終沒有被業內正式接受。

在伍斯提出生命「三域說」的20年之後,這場爭端終於有了轉機,轉機來自對深海熱泉的研究。1979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和美國海軍海洋研究所利用「阿爾文號」深潛船,來到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進行2600米的深海考察,他們在這裡有了奇異的發現。在海底火山口熱泉處,高溫、高壓的熱流不斷從泉口噴瀉而出。依照過去生物學的傳統看法,這裡有2000千帕的高壓(相當於200個大氣壓),有300多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沒有氧氣也沒有陽光,似乎應該是生命的禁區,但這次考察卻徹底顛覆了這種看法。這裡不僅有複雜生物,還有微生物、細菌和病毒。「阿爾文號」利用機械手從海底熱泉採集了一些菌膜,從這些菌膜中分離出一種微生物,以考察隊長詹納斯的名字命名,叫它為詹氏甲烷球菌,這就是一種古菌。

1996年,在美國基因組研究所工作的一個國家合作團隊,對詹氏甲烷球菌完成了全部167萬對鹼基序列的基因測試,得出了它的第一張完整的遺傳藍圖。面對這張藍圖,人們驚奇地發現,它與細菌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古菌的染色體呈現閉合環狀,在DNA的複製、轉錄、翻譯等方面,古菌有著真核生命的特徵,與細菌有本質的區別。此時人們終於發現,當初伍斯的預言是正確的。正像伍斯20年始終所堅持的那樣,古菌是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儘管人們對古菌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看到它們的基因圖譜時,仍然吃驚不小。詹氏甲烷球菌共1738個基因,其中人們從沒有見過的竟然佔到56%!

更有趣的是,古菌具有細菌和真核生物兩方面的特徵,從中可以勾勒出它在生命之樹上的地位,以及它與另外兩種生命之間的進化關係。古菌在產能、細胞分裂、代謝方面與細菌相近,而在轉錄、翻譯和複製方面與真核生物相近。這樣看來,一個生活在大洋深部熱泉口上、習性怪異的微生物,在遺傳上竟然與人有相似的基因!在讚嘆生命奇妙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接受了伍斯的「三域說」。詹氏甲烷球菌的發現,以及對它基因圖譜的測試,使我們對生命、進化有了新的認識,美國《科學》周刊把這一成果列為1996年度的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相關焦點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顯微鏡下的阿斯加德古菌 圖源網絡「二域學說」VS「三域學說」,仍無定論真核生物有細胞核,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是對生物最初的劃分。1977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Carl Woese)和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確定了地球第三種生物形式——古菌。
  • 古菌:生物可能起源於此,又或是第三種生物體!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菌。(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我們在學校所了解到的,生物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另外還有病毒。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一種未被寫進教科書的生物出現。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新發現的這類古菌,讓整個生命科學大廈開始動搖
    隨著顯微技術的進步,人們觀察到了越來越多的細菌,此時,生物學家把細胞生命分成了兩大類:真核生物(擁有膜結構的細胞核和細胞器)和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和膜結構細胞器)。此時細菌是人們知道的唯一的原核生物。
  • 這位深大80後教授正在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
    真核生物可能起源於古菌!深大「80後」教授李猛帶領的團隊經過近7年研究不斷探索地球上第三種生命形式——「古菌」先後完成了多項古菌研究,建立了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域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猛教授團隊通過對阿斯加德古菌(Asgard archaea)和真核生物的對比研究,在生物二域和三域的世紀爭論中發出了中國的聲音。2018年3月,李猛教授團隊受邀發表綜述性文章,概覽生物二域和三域的爭論始末。隨後,針對多個古菌基因組的進化研究,為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在系統發育上的相近地位提供了證據。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包括植物、動物和真菌在內的複雜生命形式被稱為真核生物。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對迄今為止最接近真核生物的古細菌進行詳細的新陳代謝和細胞研究。人們認為,當兩種類型的單細胞合併,其中一種吞噬另一種時,真核生物就出現了。來自古菌域的一個細胞被認為吞噬了另一種細菌細胞,後者屬於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um)一類,被吞噬的細菌進化成了真核生物的產能細胞器——線粒體。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神仙古菌家族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科研人員試圖描述的是大約二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命如何從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這個階段有多麼重要呢?動物、植物、真菌……包括我們人類,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真核生物。但在真核細胞出現以前,地球上只存在簡單的微生物——古菌和細菌,它們都是原核生物。原核細胞即廣義的細菌,它構造簡單,細胞核無核膜包裹,沒有複雜的細胞器。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生命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18日報導,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同樣的「磚塊」構成的。這些「磚塊」就是擁有細胞器的複雜細胞——真核細胞。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動物和真菌都是真核生物。在地球上,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生命領域:細菌和古菌。後者更加原始,內部沒有細胞器,是最神秘和有趣的研究領域之一。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這項研究讓科學家第一次見到了這種生物,它們可能完成了從簡單的類細菌細胞到真核生物的跨越——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有細胞核及其它結構,植物、真菌、人類和其它動物都屬於此類。 「這是一篇意義非凡的論文,承載了大量的工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 深大80後教授探索紅樹林溼地 在古菌微生物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19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梁斯雲)近日,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李猛帶領近30人的團隊先後在深圳福田紅樹林溼地中發現了若干新穎的古菌門類,並通過基因組學探討了阿斯加德古菌、深古菌、產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烏斯古菌和底棲古菌等類群的生理代謝潛能,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古菌物種和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認識,並提供了一批具有應用潛力的功能酶的基因資源
  • 生物自然分類分了多少「界」?
    林奈1735年提出,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準。 □三界系統: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赫克爾1866年提出,發現許多單細胞生物兼有動、植物兩種屬性。 □四界系統:菌界(細菌和藍藻)、原生生物界(真菌和一部分藻類)、植物界、動物界。
  • 「不需要氧氣的動物」首次被發現!外星生命會是這種形式嗎?
    原核細胞結構較為簡單,由它們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就是典型的原核生物。絕大多數原核生物是單細胞生物,它們體積微小,細胞內部沒有明確負責進行呼吸作用的細胞器,但仍然能夠通過呼吸作用為自身提供能量。真核細胞比原核細胞結構複雜很多,其中不僅有各種膜結構形成的內膜系統,還分化出了分工不同的多種細胞器,體積可達原核細胞的一萬倍。
  • 首次發現「不需要氧氣的動物」!挑戰人類對進化論和生命的認識
    原核細胞結構較為簡單,由它們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就是典型的原核生物。絕大多數原核生物是單細胞生物,它們體積微小,細胞內部沒有明確負責進行呼吸作用的細胞器,但仍然能夠通過呼吸作用為自身提供能量。 真核細胞比原核細胞結構複雜很多,其中不僅有各種膜結構形成的內膜系統,還分化出了分工不同的多種細胞器,體積可達原核細胞的一萬倍。
  •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不過,他們的新發現,並不是可怕的龐然大物,而是體積微小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古菌(Archaea)。在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的今天,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體的秘密開始被解開。張傳倫教授進行古菌研究近25年。他回憶起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古菌形態時,用「離奇」一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們正常認識的細菌是一種杆狀或者絲狀的形態。
  • 高中生物知識順口溜
    生物  1、生命物質基本的規律  水和無機鹽,形式定功能。  糖類和脂類,細胞供能源。  核酸蛋白質,單位是關鍵。  氨基與羧基,脫水成肽鍵。  磷酸鹼基五碳糖,共同構成核苷酸。(沒有膜結構的是中心體和核糖體)  5、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細胞器  原(原核生物)來有核(核糖體)。  6、原核、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單細胞生物區分  原核生物:藍(藍藻)色細(細菌)線(放線菌)支(支原體)毛衣(衣原體)。  真核生物:一(衣藻)團(藻)酵母(菌)發黴(菌)了。
  • 玩家五個小時失敗十一次,將狂風之核運進蒙德城!這真不是P的
    原神世界中的居民和怪物都有各自的地方,怪物的可以說是聚落,而居民的這是城真。比如丘丘人的部落,尤其是達達烏帕谷的幾個大型部落。而玩家第一次遇到的居民大型城鎮就是蒙德城了。雖然怪物和原神居民有很多的摩擦,怪物也一直想入侵城鎮。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展覽現場「本次展覽圍繞『生長』的概念展開對『生命』進行探索,生長作為直觀的過程,從中觀察生命的形態。它可以是自然的形態,可以是人為的形態,也可以完全是杜撰出來的形態,詩意的或者是法蘭克斯坦恐怖式的形態,也是對未來的生命、生物、生態的概念的反思。」張尕如是談到。
  • 真八核Air視網膜 臺電P98 3G八核版遊戲體驗
    臺電P98 3G八核版延續了臺電P98 3G八核的聯發科真八核處理器,IGZO技術Air視網膜IPS屏等亮點外,更添加了5GHz WiFi,價格更便宜。除此之外,很多網友都對這臺平板的遊戲性能表示好奇,這次小編也測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