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夏萍/文圖
上個世紀,一張長途車票寄託著無數異鄉兒女對家的牽掛。而今,面對私家車普及、高鐵成網、網約車興起,客運站眼下正遭遇一場「生死戰」,是退出歷史舞臺,還是浴火重生?
為了抵禦「寒冬」,鄭州多個客運站推出班線減班或降價優惠,但能否捕捉到一絲曙光?此前已經停運的鄭州客運總站又將面臨什麼樣的轉型?未來鄭州客運站又有哪些路徑呢?新客規能否讓客運行業枯木逢春?12月3日至4日,記者進行了打探和走訪。
現狀:3折降價客流仍減持近50%,客運行業深陷「寒冬」
(如今鄭州各大汽車站客流稀少成常態,上座率最多時也達不到50%)
12月3日,望著僅20來名乘客的候車大廳,鄭州市長途汽車中心站副站長牛犇苦笑:「近三個月,客流量同比下降45%,收入降50%以上,虧損大幅度擴大。」
為了抵禦「寒冬」,鄭州多個客運站甚至不惜降價70%來吸引客流。
昔日被稱為黃金線的鄭州—周口、鄭州—南陽班線,如今也是「慘不忍睹」。牛犇告訴記者,自從去年鄭州開通了至周口、南陽的高鐵後,相應的客運班線受到極大影響,哪怕汽車站為了吸引乘客,推出3折優惠票價,效果仍不理想,發車時上座率連一半都不到。
「公路客運人流行這樣一種說法:高鐵開一條,班車『死』一條,真不是危言聳聽。在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還是更願意選擇高鐵。跟普速列車相比,客車有速度快的優勢,但是和高鐵相比,客車就處於劣勢了。」牛犇說,不僅是周口、南陽方向,中心站所有班線的客流都是同比例下滑。目前,該站每天的送客量在7500人左右,比去年同期減少7500多人,下降了二分之一,鄭州市其他汽車站情況也都差不多。
「一年365天,只有十一小長假那兩天達到了短期內的客流高峰,但終究是曇花一現,沒兩天熱度就下去了。」一位從事客運行業的工作人員說道。
在運營時間上沒有絲毫優勢的情況下為了吸引客源,降價的確是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會是長期且有效的手段嗎?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的指出:「當前來自公路客運內部的競爭本就是日益激烈,很多票價都已經是折扣銷售,如果在此基礎上再用低價甚至是底價來吸引客源,最終影響的肯定還是旅客的利益。」
困境:高鐵、網約車跑過,公路客運「寸草難生」
「前些年大巴火爆的時候,都是人家求著我買票,現在是我求著人家來坐車。」在鄭州交通運輸行業從業10多年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90年代興起的客運站,是高鐵、航空不發達時期的階段性產物。如今,高鐵更加快捷、安全、舒適,汽車站功能弱化甚至被取代是必然。
「高鐵動車開到哪,沿線的汽車客運必將『寸草不生』。」牛犇半開玩笑地說。其實,給客運行業帶來衝擊的,不僅是鐵路。私家車的普及和網約車的興起,正在加速蠶食道路客運的剩餘市場。
記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65億輛,河南機動車保有量全國第三,且還在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不到3年時間,全國湧現了200多家網約車公司,網約車點對點、門對門的便捷化服務,快速佔領了年輕人的出行市場。
「疫情改變了人們出行的習慣,大家對防護開始注重,會儘可能少使用人流密集的交通工具。」鄭州客運行業一位業內人士坦言,疫情之前客運行業是「慢慢下滑」,疫情過後是「猛勢下滑」。也有比較悲觀的業內人士認為道路客運難挽頹勢。
突破:各種「轉型+」能否讓客運行業枯木逢春?
記者走訪鄭州多個汽車客運站發現,汽車客運站的「蕭條」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於新出行變化的影響在慢慢退市離場;另一種則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它有了新的使命和託付,而為城市發展騰出空間或實現自我的角色轉換。
今年9月1日實施的《新客規》中指出,客運站經營者在不改變客運站基本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客流變化和市場需要,拓展旅遊集散、郵政、物流等服務功能;允許客運班車在起訖地、中途停靠地所在城區沿途下客,便利旅客出行;客運經營者可藉助本身充足的班線運力資源,以及班線密度高、準點率高的優勢,與物流運輸企業、電子商務企業合作,雙方整合快遞、運力資源,發揮各自優勢聯合經營,對旅客、快件進行集中運輸。
可以看出,只有單一功能的客運站時代已經過去,將現有資源最大化利用,多邊拓展,除了政策支持外,更需要傳統客運企業在經營理念上進行革新。
一個月以前,運營28年的鄭州客運總站停運,將實施場站功能轉換,這可算是鄭州客運行業一個新的大膽嘗試。
(運營28年的鄭州客運總站停運後,改造升級機動車綜合檢測服務站有望明年上半年啟用)
12月3日,記者在客運總站看到,這裡正在進行機動車綜合檢測服務站的裝修,硬體已經安裝到位,有望明年上半年啟用。鄭交集團站務旅遊副總經理汪軍表示,客運總站還將原場站建立鄭州交通旅遊集散中心,增加旅遊集散功能;計劃設置服務社會窗口,引入景區、旅行社、文創等,打造「城市旅遊會客廳」;並通過招商引資,成立商貿綜合體,開展汽車租賃、網約車租賃服務。
據他透漏,與連霍高速「親鄰」的鄭州汽車客運北站也在發揮區位優勢,打造智慧產業園。同時該站率先在全省加強智慧化車站建設,預計春運前可供遊客使用,讓客運跟高鐵一樣,實現各種智慧化操作。
專家:向「一業為主,多業並舉」方向拓展,優質服務是競爭「法寶」
不少交通業內人士都指出,「價格戰」在短期內可以激發客流回升,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服務才應該是競爭的制高點。
對此,知名經濟學家、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華德榜創始人宋向清認為,如果公路真的實現了「門對門」服務,或將成為與鐵路競爭的一大「法寶」,因為鐵路雖然速度優勢明顯,但從城區到火車站轉車始終比較消耗時間,因此公路要是把這個時間替乘客節省下來,兩者的出行總時間差距就不大了,然後公路再輔以價格低和時間靈活兩大優勢,打一場翻身仗並非毫無可能。
「在歐美發達國家,汽車站已經不再是單獨的交通樞紐,而是作為綜合交通運輸的配套,在機場、火車站甚至是商圈,設立停靠點,滿足旅客短途出行需求。這一現象也有望在中國複製,未來鄭州的汽車站也將會被重新開發利用。」宋向清分析,未來以國家大型或區域重要樞紐為核心,依託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為輻射,通過城市道路客運、公交網絡實現快速高效的出行將成為一大趨勢。也就是說,出行者在遠途出行中會首選航空、高鐵、城際這些高速高效的出行方式;然後在目的地區域內的最後一段距離中通過選擇城市軌道交通,並配以城市客運、公交網絡,實現快速通達。而在中短途的公共運輸出行中,則主要以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客運、公交網絡為主。
「轉型升級路徑很多,基本思路是保持既有客運資源和條件的最大化利用,同時進行橫向產業組合式發展,向『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的方向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宋向清建議,客運行業轉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借勢用力,藉助高鐵站、機場、碼頭等平臺,進行縣市班線車公交化運營。客運汽車通過與高鐵、機場、碼頭無縫對接,重點發展縣域和鄉鎮路線,實現城際、城市與縣域班線公交化運營,方便旅客出行;二是進軍網約車市場,細分網約車市場,利用周末、節假日在勞務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旅遊客源地與熱門景點之間開發出集約式、大容量、舒適型、長距離的新型網約車;三是利用車輛和停車場等資源,開發旅遊與客運之間的交互市場。客運站可預留一部分場地和設施建立遊客集散中心和旅遊景點服務中心,將旅遊業服務職能前移和細化,以便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旅遊服務,實現遊客、客運站與旅遊業的多贏;四是對客運站進行商業開發。國內縣級及以上客運站大多位於城區中心,商業開發價值較大,未來可在臨街區域建立適應新消費群體需要的商業網點,大力發展新型商業業態,實現客運站的多元化和多重模式發展。
猛獁編輯:楊眉
|原創聲明|本文系獨家原創,未經猛獁新聞書面正式授權,謝絕任何媒體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以任何形式轉載。違者必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支持原創,歡迎朋友圈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