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3位主創,歷時3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拜訪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下了陶器、銅像、英吉沙小刀、印藍花布、油紙傘等144項傳統手藝。《尋找手藝》拍攝了4個月,拍攝者記錄了太多傳統手藝,有陶器、銅像、青瓷等工藝品,有宣紙、印藍花布、繡花氈等日常用品,還有巴拉曼、羊皮筏子、油紙傘等已經鮮有人做的手藝,可謂是樣樣精彩,件件絕活……
關於「手藝」文化,去年還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因為展示了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文物修復師安靜的匠心世界而走紅,在豆瓣網獲得了9.3的高分。
前不久,光明網刊登《石碑拼接起來的生活》的文化報導,記錄進入文物修復師工作領域的有為年輕人。他們有的參與「南海一號」古代文物修復工作。因為「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所以修復工作神聖而繁雜。這些年輕人「朝九晚五的作息,手頭一遍又一遍重複著相同的工藝:補缺,打磨,再補缺,再打磨」精神可嘉。有的在叢林深處艱苦的條件下修復不可移動文物;有的跟隨傳統的泥瓦匠、木匠一樣的老師傅學習手藝……他們懷著對文物的敬畏,「文物修復是一門手藝,也是一門科學,青年修復師既是匠人,也是科研工作者」。
「手藝」「手藝文化」為什麼能夠吸引人?為什麼它們能夠傳承不衰?
以筆者管見,我們的傳統是代代傳下來的,因而具有了自己的價值。農耕文明,是一種歷史創造的文化,在工業化時代,其價值依舊不能忘記。就像我們手工做的活兒,當都改成機械的時候,你可能認為機器做的活兒更好,有規則等。可真正到了如今工業文明的時候,你會發現,手工做的活兒才更有味道,因為它是用人去做的,它有人的智慧存在,它有生命的氣息在裡面……
「手藝」「手藝文化」就是這樣。這裡面有歷史、有人文、有人的精神、有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有生活的積澱。做精做細體現的是真正的文化。「手藝」是逐漸積累、代代承傳、慢慢發展而形成的;它體現的是堅定、踏實、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追求慢工出細活的文化品質。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看到這些民間「手藝」記錄影像,我們感到了「手工藝人,還有他們的手藝、他們的產品,連同他們的環境,形成一種無形的溫暖。這種溫暖超乎了文字的表達和圖像的記載,這就是『中國的工匠精神』『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氣神』」。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