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紀錄片意外走紅 尋找手藝觀後感紀錄片解讀

2020-12-14 閩南網

  【文化評析】

  作者:曹華飛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說。

  在輿論場上,這部片子成為不少人談論理想的新標配,這大概是編導始料未及的事情。或許也正因為主創們在拍攝作品時,從不首先考慮拿它去換取什麼市場、兌現什麼名利,這部片子才保持了可貴的「初心」。

  有不少影評談論到該片所傳達的「工匠精神」,這可能並不是創作者本意。一來,在拍片初衷產生之時,「工匠精神」並沒有成為一個全民流行的概念。二來,這部作品所記錄的手藝人和他們的手藝,大部分其實並不出色,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讚譽加身、大部分人默默無聞不會被人記住。和作者一樣,該片的敘事對象們也是一群普通人,在簡陋的環境裡,使用粗糙的工具,沒有先進的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引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不會總是去想自己的這門手藝和時間、歷史的關係;他們與另一部記錄大國工匠的網紅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迥異。如果說故宮的「王師傅」收穫了普通觀眾的敬意和崇拜,那麼《尋找手藝》中的工匠們,則激發了人們平實而溫和的感動。

  從形式來看,這部片子拍攝水平在人人都是「拍客」的當下,實在乏善可陳,它把大多數笨功夫都下在了轉戰各地、四處尋訪上,從內容來看,毫無敘事創作常見的鋪墊、懸念、抒情等各種技巧,也沒有奇險怪招,導演甚至無心處理隨處可見的穿幫鏡頭。但就是這種笨拙感,顯示出了純樸與誠意,契合了觀眾對於真實的深層次需求。

  傳統手藝現在所面臨的境地仍然很尷尬。市場討論的關於傳統手藝的出路,一是生產機器化,產品日常化,但這就丟失了部分手藝的歷時性特徵,使得傳統變味;二是奢侈品化,傳統手藝由藝術家壟斷,價格讓一般人消費不起,這又產生了架空傳統、使其脫離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基礎的新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談論「工匠精神」,不能僅僅停留於概念,它代表的並不只是手工作坊、純天然無汙染、無限制的精益求精,它追求的是一種精度、一種適度、一種恰到好處。或許這正是《尋找手藝》所展示出藝術「平凡」的一面,這不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炫技,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一些厚重而樸實的技藝。它是平凡的,也是可以親近的;它是粗糙的,也是傳遞溫度的;它是接近泥土的,也是嵌入生活的。

  在這方面,人們或許可以從《尋找手藝》的故事當中得到一些啟發,不僅從片子所記錄的手藝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和那些技藝真實的存在狀態當中,也可以從觀眾真實的感動當中明白:平凡也是一種藝術。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07日02版)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尋找手藝》意外走紅 展現藝術的「平凡」
    原標題:《尋找手藝》展現藝術的「平凡」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
  • 紀錄片《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原標題: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尋找手藝》拍攝了4個月,拍攝者記錄了太多傳統手藝,有陶器、銅像、青瓷等工藝品,有宣紙、印藍花布、繡花氈等日常用品,還有巴拉曼、羊皮筏子、油紙傘等已經鮮有人做的手藝,可謂是樣樣精彩,件件絕活……  關於「手藝」文化,去年還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因為展示了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文物修復師安靜的匠心世界而走紅,在豆瓣網獲得了9.3的高分。
  • 紀錄片《尋找手藝》豆瓣評分多少?好看嗎?尋找手藝主要內容介紹
    2016年,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爆出冷門,迅速躥紅。這一年,B站向數億用戶相繼推薦了《尋味順德》、《世界遺產在中國》等十餘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還參與出品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B站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並愛上紀錄片,也為紀錄片提供了創新的觀賞氛圍和口碑效果。  時隔一年之後,又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幾個人組成的「雜牌軍」拍攝了一部題材小眾、模式非主流的民間手藝紀錄片。因為沒有銷路,造紙的兩位侗族老人決定在拍攝的當天將僅剩的樹皮原料一次性全部用完,之後便不再從事這門手藝。  虔誠、艱辛、悠然、無奈,這些手藝人不同的精神狀態都被真誠地呈現了出來。不做作的鏡頭語言,加上自帶的草根屬性,讓這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在B站和愛奇藝等網絡平臺上,吸引了很多年輕網友的興趣。然而,這部紀錄片在此前卻連續被十多家電視臺拒之門外。
  • bilibili紀錄片《尋找手藝》向傳統文化賦能
    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我們就永遠是朋友。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你都會被中國傳統的民間手藝所折服。《尋找手藝》捨棄了歐美流行的導演式拍攝,全片隨機拍攝,拒絕一切擺拍,以及人為的導演,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給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
  • 《尋找手藝》:一部"要收割幸福"的紀錄片
    他決定放棄尾款,賣掉在北京燕郊的房子,去拍一部讓自己驕傲的紀錄片。 3年後,有了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故事——一個導演帶著兩個「門外漢」,驅車數十萬公裡,走過全國23個省,用126天拍攝了199個「藏」在田間市井的傳統手藝人,拍攝了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片頭畫面像背景音樂一樣簡單,黑白鏡頭中,布滿皺紋的手一下一下地敲打著地上的樹皮。
  •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 黑鳥你在哪裡完整歌詞
    紀錄片尋找手藝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和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那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呢?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  黑鳥你在哪裡  據悉,《尋找手藝》片頭曲叫做《黑鳥,你在哪裡》。
  • 豆瓣8.8分良心紀錄片推薦《尋找手藝》被13家電視臺拒播的紀錄片
    導演為拍攝這部紀錄片將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賣掉,拍攝器材均為二手,一路行走一路拍攝,尋找了中國199位最普通平凡甚至是貧窮的手藝人,完成了這部與你以往看過的精美的紀錄片相差甚大的《尋找手藝》豆瓣上的劇情簡介是這樣的
  • 我是紀錄片《尋找手藝》導演張景,關於我們的拍攝經歷以及所見所聞...
    我是紀錄片
  • 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見證《尋找手藝》的夢想
    這一篇篇日記記錄著我的人生百味,也見證了我《尋找手藝》的夢想。 除了做紀錄片你什麼也不會呀!怎麼辦?下一步怎麼走?   古人說,四十不惑,難道就是這種感覺?   2013年6月,經好友推薦,我進入上海同泰學習領袖之道課程。   雞湯也好、反思也好、醒悟也罷,總之上完領袖之道一階段,再次抬頭仰望星空,已經不是一點星光,而是整個星空都亮了,心中一萬盞燈被點燃。   心裡開始有了夢想,可是夢想是什麼呢?賺錢?
  • 一部另類紀錄片走紅的背後:傳統手藝靠什麼吸引青年
    拍攝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袁秀月)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三位主創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  該片在網上上線後引發熱烈反響,眾多網友爭當「自來水」,四處推薦。有網友表示,自己「沉浸在中國的傳統工藝裡,一點都不想快進,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流傳下去。」
  • 又一暖心巨作,豆瓣評分8.8的紀錄片!《尋找手藝》第一集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重點是:介紹《尋找手藝》第一集。《尋找手藝》共五集,由張景導演。一個放棄北京優渥生活,選擇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夢想。故事真實、暖心,值得推薦。01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三人組:張景、何思庚和喻攀。他們三人都是門外漢,對於拍攝技巧並不是行家。
  • 2017紀錄片《尋找手藝》第1-5集全集bilibili愛奇藝觀看地址分享
    2016年,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爆出冷門,迅速躥紅。這一年,B站向數億用戶相繼推薦了《尋味順德》、《世界遺產在中國》等十餘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還參與出品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B站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並愛上紀錄片,也為紀錄片提供了創新的觀賞氛圍和口碑效果。  時隔一年之後,又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
  • 上海同泰張景:尋找手藝,尋找傳統文化的溫暖力量
    他就是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經過3年打磨,歷經風霜,最近《尋找手藝》在網絡平臺和電視臺終於都得以播出,夢想開始照進現實。一起來回顧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張景尋找手藝的3年「追夢之旅」。2014年賣房,籌集資金,召集了兩個朋友,開始啟程拍攝,到2017年1月,片子經過50多遍的修改終於做出來了。
  •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今天我們不談心理學,談談這部走心的記錄片。這是片頭曲。片中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工匠精神?看完你會知道的。告訴您:《尋找手藝》這是部紀錄片!雖然拍攝機器是二手的,導演是賣了房子半路出家的,唯一的專業攝像第一集就溜了,司機變成了攝像,導演變了司機,燈光錄音外聯都是萬能的喻攀,最後摘椰子被砸到腳趾頭骨折所以無奈第五集成了最後一集,但是這部紀錄片真的很有人情味啊!
  • 對夢想的執著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尋找手藝》升溫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製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B站觀眾對他的喜愛。以至於在B站獲得成功播映後,旅遊衛視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播放,還有香港的發行公司聯繫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權。《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
  • 那個賣北京房子拍《尋找手藝》的導演:我失敗了,但夢還在繼續
    歲月不再,伴隨著童年的這些手藝,還在不在呢?如果為這些手藝做一部紀錄片,這算不算是夢想呢?」 懷著對手藝的執著,導演張景便坐著顛簸的小汽車上路了。這是張景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一切出發點。
  • 劇透|這位大叔賣了北京一套房 去《尋找手藝》
    而一位在電視臺幹了若干年、面臨著40歲中年危機的「大叔」張景眼裡,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松松垮垮的拖鞋,每天承受著生活的壓力,還要接受與現實的摩擦,唯有深夜入眠才有片段屬於自己的幻想……」看似略微無病呻吟,但這位「大叔」帶著這股不甘心,走上了一條回不了頭的路——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賭氣離開電視臺、帶著兩位對攝影和錄音都無基礎的門外漢助手,以及一堆二手機器、一輛用了十多年的老車,這就是《尋找手藝》紀錄片劇組的全部
  • 記錄片《尋找手藝》紀實 畫風粗糙 細緻表達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的製作精良,   《尋找手藝》似乎更像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規」操作。   賣房拍片,草臺班子,非專業,粗糙,穿幫……從《尋找手藝》火了的第一天,圍繞這部紀錄片種種「不走尋常路」的標籤都成了被關注的對象,以及可被挖掘和發酵的話題。於張景而言,最初都是他有過表達訴求的方面。比如賣房子,「這是我自己跟朋友聊起過的,拍片需要錢,這一點繞不過去。」
  • 紀錄片《尋找手藝》引發的思考—怎樣發揚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尋找手藝》拍攝團隊《尋找手藝》是一部行走式紀錄片,它沒有華麗的畫面吸引你的眼球、沒有絕妙的懸念刺激你的期待。麥麥提日木家最擅長的是一種叫鴿子頭的小彎刀,而製作難度最大的是摺疊刀,麥麥提日木和弟弟艾力便擁有專門製作摺疊刀的手藝。讓我們通過麥麥提日木的手,來見證一把英吉沙小刀的誕生過程。首先將鐵片加熱,捶打出刀的大體模型,製作過程中唯一的參照物是一片黃銅小彎月。然後打磨,鑽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