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賣北京房子拍《尋找手藝》的導演:我失敗了,但夢還在繼續

2020-12-18 騰訊網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

「在夢裡,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小時候的記憶。歲月不再,伴隨著童年的這些手藝,還在不在呢?如果為這些手藝做一部紀錄片,這算不算是夢想呢?」

懷著對手藝的執著,導演張景便坐著顛簸的小汽車上路了。這是張景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一切出發點。

紀錄片《尋找手藝》海報

然而,追夢並不是一件說走就走的簡單事。

兩套北京的房,兩輛小轎車,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份央視導演的工作……這些讓無數人羨慕的穩定生活,張景曾都擁有過。

只是到了40歲那年,張景遇到了「中年危機」。自己的公司債務出現問題,害得他連生活的飯碗都拿不穩。在財政危機和自己的夢想面前,張景狠下心來做了一個決定——把北京的房子賣了,去尋找手藝。

張景與兄弟們開車上路

與張景一起出發的三個兄弟,對拍攝紀錄片的事兒幾乎一竅不通。

這個團隊裡,除了科班出身、有過導演工作經歷的張景以外,其他人都是門外漢,像拍攝、採訪、錄音、剪輯這些事情,他們都是跟著邊學邊做的。

一路上他們採訪了很多手藝人,其中給張景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在雲南做油紙傘的老人坎溫

在牆邊做油紙傘的老人砍溫

坎溫老人已經80多歲了,但依然堅持每天做一把傘。那個不起眼的牆邊是老人的專屬辦公區,那些堆積成小山丘的竹屑是老人的坐墊。沒有任何現代化的設備,老人做傘全憑一雙起繭的手。

不用預先測量定位,老人憑著多年的感覺,在傘頭上刻出30道凹槽。傘頭是骨架的支撐點,這也意味著接下來老人還要做30條大骨架和30條小骨架。經過切割、削木、打孔、穿繩等步驟,傘骨架子的雛形便出來了。

老人在做傘頭和骨架

當張景他們覺得拍攝還蠻順利的時候,一個讓他們難以忘懷的意外發生了。

老人將繩子穿過最外沿的大傘骨、準備收緊傘架的時候,緊繃的線意外地崩開了。一瞬間,老人也愣住了。

張景一開始只是驚訝「老馬居然也會失蹄」,可當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拉扯著棉線,而線一次又一次地崩開,現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看著老人焦慮、失落,卻又不願放棄的神情,張景一個大男人也忍不住鼻子一酸,眼角淚目。

線崩了,老人依然堅持把線拉緊

一次次嘗試,線崩了7次,老人也失敗了7次。

終於,在第8次拉線的時候,老人捏緊了繩子,咬咬牙成功將傘骨收緊。沒有再聽到線崩的聲音,大家終於鬆了一口氣。

老人精力有限,每完成一兩個步驟就要吸一口煙休息。休息之際,張景問老人:

「都80多歲了,為啥還在做傘不休息?」

「老了,下不了地,幹不了活,做這個就是休息。」

老人神情略帶惆悵,話中卻充滿著理所當然。

做傘的過程中,老人抽菸休息

一支煙抽完了,老人繼續忙活。老人將特製的紙鋪在傘架上,再用野果子搗爛製成的膠水糊上。老人把傘拿去曬乾,同時一邊用加了石灰的樹葉製作染料。

曬乾後的傘可以收回來裝飾細節,黑色顏料直接取自家裡的鍋底灰,黃色顏料取自剛做好的植物染料。最後,塗上自家燒熟冷卻後的菜籽油,再經晾曬和整理,油紙傘便做好了。

老人和正在晾曬的油紙傘

幾年前,曾經也有媒體發現過雲南傣族這裡的手工油紙傘技藝。當時這裡有四個做傘的老人,砍溫老人是其中之一。近幾年,其他三個老人都走了,只剩下砍溫老人。等到張景再次回訪砍溫老人的時候,這個做了一輩子傘的老人也已經去世。

「這樣一來,在那個安靜的村莊,再也沒有油紙傘。傣族的油紙傘也許就此跟隨坎溫老人的離開而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同時也帶走了他的笑容和溫度。」

老人們都走了,相當於這個地方的手工油紙傘技藝已經失傳了,得知這個消息的張景忍不住哭了——他知道傳統手藝會消失得很快,只是沒有想到,會那麼快。

做新疆土陶的吐爾遜江·祖農感慨:陶藝將會失傳

在這段尋找手藝的追夢之旅中,張景的心路歷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最初的滿懷期待,到準備不充分的迷茫,從漸入佳境的舒坦,到遜色於手藝人的自我懷疑,從出家多日的想念,到堅定自己的步伐……一路走來,張景在百感交集中完成了《尋找手藝》拍攝。

在126天的拍攝途中,他們橫跨了23個省,一路經過新疆、西藏、雲南、貴州、湖南等地,走過3萬多公裡,探尋了144項手藝,採訪了199名手藝人,繞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回到北京。

造紙老人希望名字能傳到北京,網友彈幕回應傳到了全國各地

「什麼是夢想?「

「什麼是工匠精神?」

這是《尋找手藝》裡提出的最核心的兩個問題。

對於張景來說,夢想便是尋找手藝以及拍好《尋找手藝》,但工匠精神這個概念卻沒官方的定義。

做新疆樂器巴拉曼的老人胡大拜爾地

做土陶的吐爾遜江·祖農寧願自己少賺點錢,也要多做點陶器留給世人;做銅佛像的土旦拒絕富有生活,把手藝賺來的錢再通過手藝捐給了寺廟;做楓香染的張蠟四老大姐拿出自己一輩子的作品,卻一件也捨不得賣了……每個手藝人對工匠精神這個詞,定義都不一樣。

實際上,手藝人踐行著自己的手藝,可能是因為謀生,可能是因為興趣,可能只是因為一個習慣。他們本身是不會想到工匠精神這個問題的,但是觀眾體會到手藝後會自有答案。

工筆流暢地裝飾漆器

這部片子的後期,耗了張景整整26個月的時間。當他胸有成足地將作品提交給各大主流媒體的時候,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13家主流媒體都拒絕了張景的《尋找手藝》。拒絕的理由各種各樣,有的說畫面太糙,有的說配音的普通話不好,有的說結構太散,內涵不夠深入……總而言之,就是《尋找手藝》太接地氣,不入流了。

辛苦的耕耘並沒有收穫到任何回報,反而是一盆冷水澆了下來,張景不經陷入了自我懷疑。面對著窘迫局面,沮喪的張景只好將《尋找手藝》投放到不盈利的平臺b站上。

《尋找手藝》在b站有9.9高評分

沒有推廣和宣傳,《尋找手藝》在b站悄然上線了。

還好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了這個寶藏,對這部充滿人情味的片子喜歡到不行,給片子打上了滿星高評分。不少網友亦慕名而來,雪球越滾越大,終於,《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

對於張景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意外驚喜。特別是網友在彈幕上的評論反饋,更像是給張景打了一支強心針——傳統媒體走不通,在網際網路上還有受眾。

團隊鐵三角:張景、喻攀、何思庚

於是,團隊原班人馬又繼續開著那輛小破車,出發尋找手藝。他們打造的《尋找手藝2》再次在b站悄然上線,《尋找手藝3》也在拍攝剪輯當中……

曾經13年沒有收入的張景拍成了《尋找手藝》,如今他的經濟狀況也只是解決了溫飽而已。雖然這部片子沒有給他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卻讓不受主流媒體青睞的張景贏回了名聲。

持拍攝設備的張景

《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兩樣東西,一個是手藝的故事,一個是張景的夢想。只要還有一個人願意聽手藝故事,張景尋找手藝的夢,就可以繼續做下去。

「失敗」是張景給自己的形容詞,但他相信事情會有轉機。只要在浮沉中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終有一日,腳下的泥濘會變成一道絢爛的花路。

參考文獻:

《尋找手藝》系列紀錄片 視頻/張景

《張景的景的日記》文/豆瓣·張景的景

《:尋找不一樣的張景》視頻/B站

《那個賣了北京的房子拍攝「中國手藝」的導演,身背50萬欠債,決心又一次上路!》文/東方手藝人·藝一

《賣掉北京房子拍中國手藝的導演哭了:我又一次失敗了,別人都說我是個傻子》文/lnstagram優選·蜜糖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豆瓣9.2分背後,那個著名的「失敗導演」
    所以《尋找手藝》火了,張景作為導演也火了。 張景的「火」是有傳奇性的,他的故事自帶反差與反轉:人近中年時候忽然被夢想召喚,賣了北京的房子,自費帶團隊在全國尋找手藝人,拍紀錄片。 片子做出來後,卻沒有一家電視臺採購,賠了一百萬製作成本。最終片子在B站收穫了粉絲與好評,第一季豆瓣評分8.9分,到了第二季,高達9.2分。
  • 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見證《尋找手藝》的夢想
    我是在2013年進入上海同泰學習,從領袖之道學習期間開始,堅持每天寫總結寫日記截止今年初日記字數已有70多萬字。這一篇篇日記記錄著我的人生百味,也見證了我《尋找手藝》的夢想。
  • 《尋找手藝》導演張景:被70後「討厭」、被95後追捧
    不同之處在於,森山決定用時間的長度來消磨他的危機,繼續在東京街頭晃著,繼而熬成一代大師。而張景則有些按捺不住他那顆說走就走的美麗心靈。他旋即帶上老丈人悄悄塞給他的20萬,賣了一套房,帶上幾個兄弟,開著一輛破車就跑到山西、新疆、西藏和更多祖國的邊邊角角去浪。就像科恩兄弟電影裡,那些消失在夕陽下50號公路盡頭的西部牛仔,雖然他是南方人。
  • 對夢想的執著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尋找手藝》升溫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製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B站觀眾對他的喜愛。以至於在B站獲得成功播映後,旅遊衛視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播放,還有香港的發行公司聯繫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權。《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
  • 劇透|這位大叔賣了北京一套房 去《尋找手藝》
    而一位在電視臺幹了若干年、面臨著40歲中年危機的「大叔」張景眼裡,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松松垮垮的拖鞋,每天承受著生活的壓力,還要接受與現實的摩擦,唯有深夜入眠才有片段屬於自己的幻想……」看似略微無病呻吟,但這位「大叔」帶著這股不甘心,走上了一條回不了頭的路——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賭氣離開電視臺、帶著兩位對攝影和錄音都無基礎的門外漢助手,以及一堆二手機器、一輛用了十多年的老車,這就是《尋找手藝》紀錄片劇組的全部
  • 上海同泰張景:尋找手藝,尋找傳統文化的溫暖力量
    上海同泰張景:專職記錄片導演他賣掉了北漂近20年才買的房子,帶著兩個門外漢朋友,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拍攝了一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從現實角度看,張景可能仍然是失敗的。但換個角度,卻是另一番景象:用一套房子,換來了一趟極具價值的體驗,為100多位手藝人留下了影像記錄、文字記錄,為成千上萬人帶來溫暖的力量。這不僅對於我個人是極大的生命價值,對於我的兩個孩子,更是最大的價值觀建設。而且,《尋找手藝》自己在成長,在和觀眾一起成長,成長的力量已經不再是個人夢想,而是千千萬萬個人的參與和期盼。
  •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今天我們不談心理學,談談這部走心的記錄片。這是片頭曲。片中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工匠精神?看完你會知道的。沒有資金,導演賣掉北京的房子湊來100萬。沒有人手, 導演找來做酒店經理的朋友 學習一周,便擔任起錄音師、燈光師。
  • 《尋找手藝》第一集
    哈嘍,大家好,我是陳小帥!今天為大家講述的重點是:介紹《尋找手藝》第一集。《尋找手藝》共五集,由張景導演。一個放棄北京優渥生活,選擇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夢想。故事真實、暖心,值得推薦。但如果細心觀看完《找尋手藝》第一集的內容後再去聆聽,味道便是苦澀中帶著暖意。《找尋手藝》第一集,除了這首片頭曲是亮點外,還有值得推薦的,比如說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出發點、見識下如何治療鼻炎、以及吐爾遜江·祖農對於新疆土陶的守望等,接下來便一一為大家介紹。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但不惑之年的張景對自己的人生卻有些疑慮,甚至在《尋找手藝》的開篇將自己形容為一隻「松垮的拖鞋」,那個成為導演的夢想更是被他形容為一個腫瘤,「長在自己身體裡,怪怪的」。  思考過後,壓在心底很久的念頭又上來了,張景覺得,自己還是想拍紀錄片。
  • 尋找手藝紀錄片意外走紅 尋找手藝觀後感紀錄片解讀
    【文化評析】  作者:曹華飛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說。
  • 我是紀錄片《尋找手藝》導演張景,關於我們的拍攝經歷以及所見所聞...
  • 張景:「尋找手藝」苦樂三年,「賣房拍片」初心不改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袁秀月)這段時間,張景的心情經歷了「從地獄到天堂」的轉變。半年前,他賣了房子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屢屢被電視臺拒絕,所有人都在質疑這部片子是否真的很爛。半年後,《尋找手藝》仿佛一夜之間就紅了起來,播放量和口碑齊升。然而,只有張景知道,「尋找手藝」的三年間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又失去或收穫了什麼。《尋找手藝》導演張景。
  • 《尋找手藝》:一部"要收割幸福"的紀錄片
    他決定放棄尾款,賣掉在北京燕郊的房子,去拍一部讓自己驕傲的紀錄片。 3年後,有了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故事——一個導演帶著兩個「門外漢」,驅車數十萬公裡,走過全國23個省,用126天拍攝了199個「藏」在田間市井的傳統手藝人,拍攝了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片頭畫面像背景音樂一樣簡單,黑白鏡頭中,布滿皺紋的手一下一下地敲打著地上的樹皮。
  • 記錄片《尋找手藝》紀實 畫風粗糙 細緻表達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的製作精良,   《尋找手藝》似乎更像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規」操作。   賣房拍片,草臺班子,非專業,粗糙,穿幫……從《尋找手藝》火了的第一天,圍繞這部紀錄片種種「不走尋常路」的標籤都成了被關注的對象,以及可被挖掘和發酵的話題。於張景而言,最初都是他有過表達訴求的方面。比如賣房子,「這是我自己跟朋友聊起過的,拍片需要錢,這一點繞不過去。」
  • 紀錄片《尋找手藝》意外走紅 展現藝術的「平凡」
    原標題:《尋找手藝》展現藝術的「平凡」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
  • 《日光之下》導演:回到家鄉拍電影是我的一個夢
    網易娛樂3月28日報導 「這部電影是我的一個夢,六年一夢。」梁鳴導演對自己的作品《對岸是否豔陽》(現名《日光之下》)做出如上評價。其實影片能在家鄉伊春拍攝是梁鳴導演多年以來的夢想,他將這種夢想歸功於鄉愁。
  • bilibili紀錄片《尋找手藝》向傳統文化賦能
    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我們就永遠是朋友。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你都會被中國傳統的民間手藝所折服。《尋找手藝》捨棄了歐美流行的導演式拍攝,全片隨機拍攝,拒絕一切擺拍,以及人為的導演,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給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
  • 《爵跡2》口碑很不理想,郭敬明導演還要賣房子拍第三部!
    一般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拍續集的,畢竟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而郭敬明敢拍攝第二部可以說真是勇氣可嘉,也有人認為是第一部拍攝完成後,順便把第二部給排出來了,也就是買一送一。就像當年小時代一樣,兩部電影剪成了四部。
  • 文藝片「魔咒」難解,《日光之下》導演:房子已掛售,希望還能繼續創作
    上周五,包括《沐浴之王》《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獵殺T34》等多部新片入市。除了喜劇電影《沐浴之王》表現稍微搶眼外,其餘影片票房都不理想,尤其是兩部青年導演執導的小成本影片《少女佳禾》和《棒!少年》,雖然都是口碑之作,但票房都只有幾百萬元,文藝片的「魔咒」依然無法破解。
  • 浙裡愛閱讀丨感動無數網友的《尋找手藝》來了③
    《浙裡愛閱讀》推出連載新書《尋找手藝》。本書由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張景所著,是去年感動無數網友的暖心紀錄片《尋找手藝》的首次出版。內容簡介:144種中國傳統手工藝,199位真實質樸的匠人,34300公裡的行程,129天的真誠之旅……《尋找手藝》是一部在行走中尋訪、記錄中國傳統手藝的溫暖之書。在「尋找手藝」的過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國壯美的山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