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尋找手藝》紀實 畫風粗糙 細緻表達

2020-12-18 騰訊網

  先是這些標籤——

  賣房拍片、拍攝及製作長達三年、

  組建「門外漢」團隊、

  「不太專業」「不怕穿幫」的「粗糙畫風」……

  然後是這堆數據——

  一輛老爺車,兩臺二手攝像機,

  三個紀錄片「外行」隊友,

  四個人組成的「草臺班子」。

  129天,34300公裡,跨越23個省份,

  拜訪199位手藝人,記錄下144項傳統手工藝,

  268個小時的素材,60多次剪輯,

  耗費26個月的後期,改稿近50遍,

  後期配音10多遍……

  5集共212分鐘

  這是一部至今仍然被追捧紀錄片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的製作精良,

  《尋找手藝》似乎更像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規」操作。

  回眸當時的種種,聽導演張景如斯說,

  一幀幀劇照卻是紀實攝影大片一般

  視覺衝擊之外,帶來了心靈的悸動——

  賣房被拒「說了太多次」

  拍攝者「沒藏自己而已」

  「非專業」攝製組,從左至右依次為:喻攀,張景以及半路退出的小蔣。

  賣房拍片,草臺班子,非專業,粗糙,穿幫……從《尋找手藝》火了的第一天,圍繞這部紀錄片種種「不走尋常路」的標籤都成了被關注的對象,以及可被挖掘和發酵的話題。於張景而言,最初都是他有過表達訴求的方面。比如賣房子,「這是我自己跟朋友聊起過的,拍片需要錢,這一點繞不過去。」

  至於特別想表達卻沒太被說出來的,張景認為應該是「中國人的精氣神」,「一種溫暖的感覺。只要真正喜歡看這部紀錄片的觀眾,還是能夠感受到這股力量的。」

  張景把這部作品形容為「行走式的紀錄片」。這個曾在央視工作過、也做過一些有紀錄片成分欄目的導演,帶著三個拍紀錄片的「門外漢」,揣著大半年收集來的手藝人資料,要做的卻是一件奔著專業目的、帶著獨特想法的事兒——為中國正在消失的傳統手藝拍一部紀錄片。

  畫面粗糙,旁白不標準,拍攝者經常「不靠譜」地入畫,好氣又好笑的各種穿幫鏡頭……有人總結這是「正片和花絮相結合」的拍攝手法,不華麗不唯美,沒有懸念也不那麼煽情,買帳的觀眾偏偏就喜歡這份「土得掉渣」的調性。

  「所謂穿幫,沒有刻意迴避,也沒有刻意要做成這樣。」張景解釋,按照以往傳統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到了現場,兩臺機器之間為避免「穿幫」就需要「謙讓」,謙讓會花費時間、會影響被拍攝者的情緒等等,「我們這次完全不謙讓,不刻意迴避或者說不在意。」

  攝製組也通常會把自己藏起來,「我只不過沒藏自己而已。」拍攝組三個人就是一條線索——拍攝之初他就想到要用這種「穿幫」的形式,「應該說就是一種創新吧,至少要把它作為一種形式保留下來。」

  他也曾試過用素材剪出四十多個短片,「就是我們幾個不在片子裡,我自己看了十幾二十個就覺得膩了,有網友也在後臺留言,覺得短片沒有正片過癮。我想我們幾個串場的效果還是有的,甚至說還挺重要。」

  至於「粗糙」,張景直言,真不是他想要達到的效果。「比方說環境的粗糙,這個免不了,畢竟我們不去挑環境而是挑內容。」

  拉著一車二手器材作為拍攝設備,

  張景他們用的還是2011年的老攝像機,

  「已經被淘汰了。」

  觀眾感受到的畫面的「糙」,只能用第二部來彌補,

  「下一部要上4K的設備,畢竟粗糙不該是這個作品的特點。」

  有人總結,《尋找手藝》是一種形式上的粗糙、內容上的精細,「確實如此,只不過這種精細是緣於每個手藝人鮮明的個性,表情、神情、肢體語言、故事……是他們很精細。」

  記錄雲南傣族坎溫老人製作油紙傘的全過程;

  沿途打聽了三個村莊才找到如今在新疆唯一還懂得製作和演奏快要失傳的民族樂器「巴拉曼」的胡大拜爾地老人;

  貴州小黃村兩位手工造紙的老婆婆在團隊去的當天是最後一次手工造紙……

  在張景心目中,這部紀錄片所有精細的內容、精彩的點都像是老天爺的眷顧,「不是我們的安排,也不是我們的想像,恰恰趕上了,就像上天賜予的一份禮物。」

  貴州小黃村的真、養號兩位造紙老奶奶的部分被刷了屏。

  老人笑著對鏡頭說,「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

  彈幕上密密麻麻寫著:

  「到天津了」、「到武漢了」、「已到廣東河源」「到廣東了」、「到廣西了」、「到北京了,全國都看到了」、「到紐約了哦」、「到東京了」……

  做院線「更刺激更挑戰」

  發微博還是鹿晗工作室教的

  張景也充滿了對《尋找手藝》第二部的嚮往。

  當「錢不是問題」了,張景坦言第二部會往更精緻的方向發展。「當然不是失去現有的真誠、真實、不擺拍,這些肯定還會保留。」

  被「詬病」的剪輯、調色等後期環節,張景也承認「不是自己的強項」,第二部他不會再親自上陣而是選擇讓專業人士來操刀。「之前有記者問我是不是故意把字體弄得那麼難看,我說這你就冤枉我了,這是我挑了好幾個小時的結果,那已經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了……」

  除了希望能夠在第二部中彌補後期的「過錯」,

  故事性上也要比第一部更加深入,

  「不過第二部有沒有第一部這麼好的運氣,能碰到這麼多精彩的人,這我們就不知道了。」

  這些細節,呈現的「手藝」何嘗不是攝製組的「心意」。

  紀錄片搬上銀幕,到最後口碑不盡如人意不是沒有先例,之前張景也感覺做院線實在是離自己太遙遠的一件事,然而現階段他認為這是更「刺激」、更有挑戰性的嘗試。

  火了以後——用張景的話說,日子「一直沒消停過」。合作方邀約紛至沓來、接受各路媒體採訪、粉絲交流、各地講座。張景直言不諱,自己內心的一些情緒也在發生著變化,他能感覺到內心的「一些些膨脹」,「是朋友給我的反饋,最近有點平靜了,其實也還沒有完全塌下心來。」

相關焦點

  •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今天我們不談心理學,談談這部走心的記錄片。這是片頭曲。片中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工匠精神?看完你會知道的。從拍攝到製作,都「粗糙」無比。沒有資金,導演賣掉北京的房子湊來100萬。
  • 尋找手藝紀錄片意外走紅 尋找手藝觀後感紀錄片解讀
    【文化評析】  作者:曹華飛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說。
  • 上海同泰張景:尋找手藝,尋找傳統文化的溫暖力量
    上海同泰張景:專職記錄片導演他賣掉了北漂近20年才買的房子,帶著兩個門外漢朋友,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拍攝了一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經過3年打磨,歷經風霜,最近《尋找手藝》在網絡平臺和電視臺終於都得以播出,夢想開始照進現實。一起來回顧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張景尋找手藝的3年「追夢之旅」。2014年賣房,籌集資金,召集了兩個朋友,開始啟程拍攝,到2017年1月,片子經過50多遍的修改終於做出來了。張景馬上滿懷期望地投向10多家電視臺以及身邊的朋友。
  • 紀錄片《尋找手藝》豆瓣評分多少?好看嗎?尋找手藝主要內容介紹
    時隔一年之後,又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這一次的火爆,再一次證實,「B站×紀錄片」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導演介紹到,這是一部「行走式的紀錄片」,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手藝人故事。
  • 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見證《尋找手藝》的夢想
    這一篇篇日記記錄著我的人生百味,也見證了我《尋找手藝》的夢想。   上海同泰張景:專職記錄片導演   進入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習之前,我的人生處在無知無畏的「實踐」中。   上海同泰張景:專職記錄片導演   領袖之道畢業之後:我把夢想變成了生活。
  • 紀錄片《尋找手藝》意外走紅 展現藝術的「平凡」
    原標題:《尋找手藝》展現藝術的「平凡」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
  • 紀錄片《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原標題: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尋找手藝》拍攝了4個月,拍攝者記錄了太多傳統手藝,有陶器、銅像、青瓷等工藝品,有宣紙、印藍花布、繡花氈等日常用品,還有巴拉曼、羊皮筏子、油紙傘等已經鮮有人做的手藝,可謂是樣樣精彩,件件絕活……  關於「手藝」文化,去年還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因為展示了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文物修復師安靜的匠心世界而走紅,在豆瓣網獲得了9.3的高分。
  • 對夢想的執著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尋找手藝》升溫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製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B站觀眾對他的喜愛。以至於在B站獲得成功播映後,旅遊衛視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播放,還有香港的發行公司聯繫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權。《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
  • 《尋找手藝》:一部"要收割幸福"的紀錄片
    3年後,有了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故事——一個導演帶著兩個「門外漢」,驅車數十萬公裡,走過全國23個省,用126天拍攝了199個「藏」在田間市井的傳統手藝人,拍攝了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片頭畫面像背景音樂一樣簡單,黑白鏡頭中,布滿皺紋的手一下一下地敲打著地上的樹皮。進入正片,畫面依然是冷色調,很粗糙。
  • 張景:「尋找手藝」苦樂三年,「賣房拍片」初心不改
    半年前,他賣了房子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屢屢被電視臺拒絕,所有人都在質疑這部片子是否真的很爛。半年後,《尋找手藝》仿佛一夜之間就紅了起來,播放量和口碑齊升。然而,只有張景知道,「尋找手藝」的三年間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又失去或收穫了什麼。《尋找手藝》導演張景。
  • 傳說之下,粗糙的畫風,但因感人的故事備受好評
    復古畫風很多小夥伴剛打開這款遊戲的時候,可能都想放棄了,在目前遊戲強調畫質和音樂的今天,這遊戲不管是畫質還是音樂,都是滿滿的小霸王遊戲的味道。但是,如果你因為這款遊戲的畫風而選擇放棄,那不得不說是你的損失。
  • 劇透|這位大叔賣了北京一套房 去《尋找手藝》
    而一位在電視臺幹了若干年、面臨著40歲中年危機的「大叔」張景眼裡,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松松垮垮的拖鞋,每天承受著生活的壓力,還要接受與現實的摩擦,唯有深夜入眠才有片段屬於自己的幻想……」看似略微無病呻吟,但這位「大叔」帶著這股不甘心,走上了一條回不了頭的路——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賭氣離開電視臺、帶著兩位對攝影和錄音都無基礎的門外漢助手,以及一堆二手機器、一輛用了十多年的老車,這就是《尋找手藝》紀錄片劇組的全部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幾個人組成的「雜牌軍」拍攝了一部題材小眾、模式非主流的民間手藝紀錄片。因為沒有銷路,造紙的兩位侗族老人決定在拍攝的當天將僅剩的樹皮原料一次性全部用完,之後便不再從事這門手藝。  虔誠、艱辛、悠然、無奈,這些手藝人不同的精神狀態都被真誠地呈現了出來。不做作的鏡頭語言,加上自帶的草根屬性,讓這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在B站和愛奇藝等網絡平臺上,吸引了很多年輕網友的興趣。然而,這部紀錄片在此前卻連續被十多家電視臺拒之門外。
  • 《尋找手藝》導演張景:被70後「討厭」、被95後追捧
    你要是再問下去,他會告訴你說,其實連續拍攝199名手藝人,每天手藝手藝手藝,也挺沒意思的。但如果你把每一次拍攝都當成是一次鮮活的冒險,那就有意思多了。 他的冒險開始於他意識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那一年,公司收不回業務尾款面臨財務問題,張景每天奔波於討債路上,甚至與相交多年的朋友紅了臉。他形容自己像一雙松松垮垮的拖鞋,生活如死寂般無趣。
  • bilibili紀錄片《尋找手藝》向傳統文化賦能
    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我們就永遠是朋友。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你都會被中國傳統的民間手藝所折服。《尋找手藝》捨棄了歐美流行的導演式拍攝,全片隨機拍攝,拒絕一切擺拍,以及人為的導演,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給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
  • 《尋找手藝》,有那麼些人,執著著一些東西,用盡他們一生
    二把手的導演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帶著司機及臨時招募的兩個成員組成了劇組,開始了他們尋找手藝之旅。第一站,團隊找到了民間針療的醫生,治好了攝影師的鼻炎,於是攝影師光榮的領到了盒飯離開了劇組。司機同志光榮的擔當起了攝影師的工作。
  • 粗糙造句和解釋_粗糙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何其芳《老百姓和軍隊》:「我想到了從這些粗糙的農民的手,自由的新中國將要被建立。」]粗笨拙劣;草率馬虎。與精巧、細緻相對。[李準《李雙雙》:「他這個活兒幹得很粗糙。」]粗暴魯莽。4、他的皮膚既黑,又皺,活像一張粗糙的皮革。5、粗糙的手,端著一碗黃酒,微微地顫抖著。6、這本書的印刷粗糙,而且字體太小,看得我頭昏眼花。7、特別是邊緣農場的地理分析做得非常的粗糙。
  • 皮膚粗糙暗黃怎麼改善 超好用的美白細緻精華排行榜
    大家有時候看照片上的自己都是白白嫩嫩的,非常好看,但是真實的肌膚並沒有那麼好,暗黃粗糙,毛孔粗大並不好看,這個時候用別的都不好使,還是精華液因為有效含量高,所以效果好,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款非常好用的美白細緻精華,可以有效的改善大毛孔和膚色暗黃等問題,讓肌膚真正得到改善。
  •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 黑鳥你在哪裡完整歌詞
    紀錄片尋找手藝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和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那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呢?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  黑鳥你在哪裡  據悉,《尋找手藝》片頭曲叫做《黑鳥,你在哪裡》。
  •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走走,很多年前香港亞視那部難忘的記錄片
    不知道為什麼自小就喜歡看一些有關旅遊或異國他鄉風情風茂的記錄片,而印象最深的一部是90年代後期香港亞視拍的一部名叫《尋找他鄉的故事》,這部記錄片不但介紹了很多國家的自然風景和風土人情,社會近況,更多的是講述中國人在異國他鄉漂泊的生活。記得當年看這部記錄片時我連省都沒出過,更別說出國了,但是就深深地喜歡上這部記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