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這些標籤——
賣房拍片、拍攝及製作長達三年、
組建「門外漢」團隊、
「不太專業」「不怕穿幫」的「粗糙畫風」……
然後是這堆數據——
一輛老爺車,兩臺二手攝像機,
三個紀錄片「外行」隊友,
四個人組成的「草臺班子」。
129天,34300公裡,跨越23個省份,
拜訪199位手藝人,記錄下144項傳統手工藝,
268個小時的素材,60多次剪輯,
耗費26個月的後期,改稿近50遍,
後期配音10多遍……
5集共212分鐘
這是一部至今仍然被追捧紀錄片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的製作精良,
《尋找手藝》似乎更像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規」操作。
回眸當時的種種,聽導演張景如斯說,
一幀幀劇照卻是紀實攝影大片一般
視覺衝擊之外,帶來了心靈的悸動——
賣房被拒「說了太多次」
拍攝者「沒藏自己而已」
「非專業」攝製組,從左至右依次為:喻攀,張景以及半路退出的小蔣。
賣房拍片,草臺班子,非專業,粗糙,穿幫……從《尋找手藝》火了的第一天,圍繞這部紀錄片種種「不走尋常路」的標籤都成了被關注的對象,以及可被挖掘和發酵的話題。於張景而言,最初都是他有過表達訴求的方面。比如賣房子,「這是我自己跟朋友聊起過的,拍片需要錢,這一點繞不過去。」
至於特別想表達卻沒太被說出來的,張景認為應該是「中國人的精氣神」,「一種溫暖的感覺。只要真正喜歡看這部紀錄片的觀眾,還是能夠感受到這股力量的。」
張景把這部作品形容為「行走式的紀錄片」。這個曾在央視工作過、也做過一些有紀錄片成分欄目的導演,帶著三個拍紀錄片的「門外漢」,揣著大半年收集來的手藝人資料,要做的卻是一件奔著專業目的、帶著獨特想法的事兒——為中國正在消失的傳統手藝拍一部紀錄片。
畫面粗糙,旁白不標準,拍攝者經常「不靠譜」地入畫,好氣又好笑的各種穿幫鏡頭……有人總結這是「正片和花絮相結合」的拍攝手法,不華麗不唯美,沒有懸念也不那麼煽情,買帳的觀眾偏偏就喜歡這份「土得掉渣」的調性。
「所謂穿幫,沒有刻意迴避,也沒有刻意要做成這樣。」張景解釋,按照以往傳統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到了現場,兩臺機器之間為避免「穿幫」就需要「謙讓」,謙讓會花費時間、會影響被拍攝者的情緒等等,「我們這次完全不謙讓,不刻意迴避或者說不在意。」
攝製組也通常會把自己藏起來,「我只不過沒藏自己而已。」拍攝組三個人就是一條線索——拍攝之初他就想到要用這種「穿幫」的形式,「應該說就是一種創新吧,至少要把它作為一種形式保留下來。」
他也曾試過用素材剪出四十多個短片,「就是我們幾個不在片子裡,我自己看了十幾二十個就覺得膩了,有網友也在後臺留言,覺得短片沒有正片過癮。我想我們幾個串場的效果還是有的,甚至說還挺重要。」
至於「粗糙」,張景直言,真不是他想要達到的效果。「比方說環境的粗糙,這個免不了,畢竟我們不去挑環境而是挑內容。」
拉著一車二手器材作為拍攝設備,
張景他們用的還是2011年的老攝像機,
「已經被淘汰了。」
觀眾感受到的畫面的「糙」,只能用第二部來彌補,
「下一部要上4K的設備,畢竟粗糙不該是這個作品的特點。」
有人總結,《尋找手藝》是一種形式上的粗糙、內容上的精細,「確實如此,只不過這種精細是緣於每個手藝人鮮明的個性,表情、神情、肢體語言、故事……是他們很精細。」
記錄雲南傣族坎溫老人製作油紙傘的全過程;
沿途打聽了三個村莊才找到如今在新疆唯一還懂得製作和演奏快要失傳的民族樂器「巴拉曼」的胡大拜爾地老人;
貴州小黃村兩位手工造紙的老婆婆在團隊去的當天是最後一次手工造紙……
在張景心目中,這部紀錄片所有精細的內容、精彩的點都像是老天爺的眷顧,「不是我們的安排,也不是我們的想像,恰恰趕上了,就像上天賜予的一份禮物。」
貴州小黃村的真、養號兩位造紙老奶奶的部分被刷了屏。
老人笑著對鏡頭說,「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
彈幕上密密麻麻寫著:
「到天津了」、「到武漢了」、「已到廣東河源」「到廣東了」、「到廣西了」、「到北京了,全國都看到了」、「到紐約了哦」、「到東京了」……
做院線「更刺激更挑戰」
發微博還是鹿晗工作室教的
張景也充滿了對《尋找手藝》第二部的嚮往。
當「錢不是問題」了,張景坦言第二部會往更精緻的方向發展。「當然不是失去現有的真誠、真實、不擺拍,這些肯定還會保留。」
被「詬病」的剪輯、調色等後期環節,張景也承認「不是自己的強項」,第二部他不會再親自上陣而是選擇讓專業人士來操刀。「之前有記者問我是不是故意把字體弄得那麼難看,我說這你就冤枉我了,這是我挑了好幾個小時的結果,那已經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了……」
除了希望能夠在第二部中彌補後期的「過錯」,
故事性上也要比第一部更加深入,
「不過第二部有沒有第一部這麼好的運氣,能碰到這麼多精彩的人,這我們就不知道了。」
這些細節,呈現的「手藝」何嘗不是攝製組的「心意」。
紀錄片搬上銀幕,到最後口碑不盡如人意不是沒有先例,之前張景也感覺做院線實在是離自己太遙遠的一件事,然而現階段他認為這是更「刺激」、更有挑戰性的嘗試。
火了以後——用張景的話說,日子「一直沒消停過」。合作方邀約紛至沓來、接受各路媒體採訪、粉絲交流、各地講座。張景直言不諱,自己內心的一些情緒也在發生著變化,他能感覺到內心的「一些些膨脹」,「是朋友給我的反饋,最近有點平靜了,其實也還沒有完全塌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