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尋找手藝」苦樂三年,「賣房拍片」初心不改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袁秀月)這段時間,張景的心情經歷了「從地獄到天堂」的轉變。半年前,他賣了房子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屢屢被電視臺拒絕,所有人都在質疑這部片子是否真的很爛。半年後,《尋找手藝》仿佛一夜之間就紅了起來,播放量和口碑齊升。然而,只有張景知道,「尋找手藝」的三年間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又失去或收穫了什麼。

《尋找手藝》導演張景。受訪者供圖

  打破傳統

  三年前,40歲的張景正遭遇著人生的中年危機,自己的公司陷入財務糾紛,錢要不回來,生活也仿佛停不下來,「人生很無趣」的感覺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張景的腦子裡。

  城市的生活讓張景精疲力竭,他想到了自己的故鄉——湖南的一個小山村,那裡的人們自給自足,用自己的智慧應對著自然的變化,那麼慢卻又那麼純粹。

  張景忽然覺得,或許自己可以用鏡頭記錄下這些。於是,帶著「拍一部偉大的紀錄片」的初心,張景開始行動了,他要去「尋找傳統手藝」。

  為此,張景賣掉了一套在燕郊的房子。「2014年燕郊的房價還不高,我2007年四千多元一平米買的,賣出時才五千多。還了銀行欠款後,到手只有四十萬。」張景說,除了因為拍片,還因為當時陷在官司裡,沒有收入,還要還房貸,「心很累」。賣房子的錢,加上兄弟借的五十萬、老丈人的二十萬,張景就這麼湊足了拍攝經費。

  下了決定後的半年時間,張景都花在前期的資料準備和拍攝點選擇上。他從廢品收購站買了「堆起來能有兩米多高」的國家地理雜誌,一本本地翻,找到跟手藝相關的東西就把它記錄下來,然後再上網查這些手藝是否還存在。

  所有雜誌都查看一遍後,張景列出了一萬多個拍攝點,之後再根據興趣、重複性、可拍性逐層排除,最終確定了三百多個點。

手藝人的手。受訪者供圖

  「我要拍那些接地氣的,曾經用在生活上的手藝,而不是所謂的手工藝術。」張景說,這是他自己的片子,選題權審稿權都屬於自己,終於可以「任性」一回了。

  他的任性不僅表現在拍什麼上,連怎麼拍也「沒有規劃」。通常來講,拍攝紀錄片都有一套規範的操作流程,比如先要聯繫採訪對象獲得許可,然後再是前期採訪,之後攝製組正式拍攝。而在內容上也有講究,不僅只是現狀描述,還要有形成原因、歷史背景、文化深度、社會價值等等。

  然而,張景卻並不贊同這樣的傳統模式,他認為,這和他所想要呈現的真實性相悖。「我最初做這個片子的時候有一點私心,就是我的閨女得看的下去。」張景說。

  真實,是張景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為了拍攝出真實,他放任著很多相對於傳統標準而言非常不專業的行為,比如畫面粗糙,旁白不標準,拍攝者經常入畫等,網友稱之為「正片和花絮相結合」。「這是我的一種實驗吧」,張景其實心裡也沒底,他並沒有一個可參考的範本,也不知道這種方式會不會被主流和觀眾接受,一切都是憑著一股勇氣和盲目的樂觀在支撐。

張景鏡頭下的手藝人。受訪者供圖

  創作者的姿態要放低

  手藝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張景在心裡大概有一個輪廓。小時候,他的偶像就是手藝人,「因為這些手藝人往往是一個村子裡最聰明的人。」在給片子定基調時張景就決定,拍傳統手藝不能僅停留在獵奇上,那樣反而會害了這些手藝人,他希望呈現出手藝人身上特有的品質。

  為了這個目標,張景在拍攝時,刻意改變了拍攝方式。「我自己是農村出來的,多少能理解農村人的心態,你拿著一堆攝像頭正兒八經地拍攝,他們是非常緊張的。」為什麼很多片子裡農民的形象都是在傻笑,張景認為,正是因為創作者的姿態放得高,這種高姿態的拍攝也會掩蓋很多真誠的東西,讓人看上去傻傻的。

  「我作為一個拍攝者和記錄者要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還低,這樣才能拍出他們的真實狀態,拍出他們的自信。」張景說。

《尋找手藝》拍攝團隊。受訪者供圖

  2014年5月,張景和他找來的團隊成員小蔣、何思庚和喻攀,再帶上買來的二手機器就出發了。然而當小蔣因事退出後,這個團隊開始發生一些變化。雙機位中的一個落到了何思庚手中。何思庚原本是「搞IT的」,平時喜歡拍照片,但從沒接觸過攝像,只能趕鴨子上架,成為替補攝像。喻攀本來是香格裡拉一個客棧的經理,但因為有「一顆狂野的心」而自發來當錄音師,在途中,他還承擔著尋找手藝人的重任。在彈幕裡,網友親切地稱他為「鎮上一枝花」,簡稱「攀枝花」。

  在拍攝過程中,三個人的分工邊界並不像一開始設定的那樣清晰了,但是彼此配合的默契度卻與日俱增了。「到了一個拍攝點,如果我不感興趣,我就會問喻攀和何思庚,他們是否感興趣,如果他們其中一個感興趣,那我們另外兩個人就為他服務,幫他記錄他感興趣的東西,如果我們三個人都不感興趣,那我們就撤。」

  就是這麼一個非專業團隊,就這麼隨性地在126天裡走了23個省份,拜訪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下了144項傳統手藝。

攝影師何思庚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4個月後,張景帶著厚厚的素材回了北京,開始進入後期製作過程。本來,張景以為3個月就可以完成了,然而他沒想到,最後這個過程從三個月變成了兩年,光改稿子就近50遍,後期配音達10多遍。

  在後期製作時,張景表示,女兒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一開始我怎麼配都不滿意,有一次我在剪自己的聲音,我大閨女進來了,她說爸你怎麼那麼緊張啊,你放鬆。」聽了女兒的話,張景豁然開朗,之後他每次配完音都找女兒來評價,剪完第一次成片時也先讓兩個女兒過目,「70分鐘的片子她們居然看完了,我非常高興,等修改到50分鐘時,她們就主動要求來看了。」

  張景說,他相信女兒的評價,「她們不會在乎我的面子,只會提出最直觀的感受」。

  成片出來後,張景曾組織身邊的朋友觀看,「三分之一的人很喜歡,三分之一的人不表態,還有三分之一的人說了一些建議」。之後,張景把片子送到了各個電視臺,無一例外,全被拒絕了。

錄音師喻攀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這時候,張景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做的嘗試是不是錯誤的。直到張景的一個初中同學看了這部片子,他很喜歡,並在他們當地的四個學校裡進行了放映,2400多個孩子看後,多數表示很喜歡,經統計後的綜合打分為8.33分。

  看到這個反饋後,張景的心情「開始從地獄慢慢升到了天堂」。之後,張景發動朋友在他們的社交媒體進行宣傳,並組織了一次首發活動。B站的一位工作人員看到後很喜歡,找到張景,說希望片子放在B站也去試一下,就這樣,4月29號,《尋找手藝》上了B站。

  反響很好,一天一萬多個點擊量,負面評價不足百分之一,張景的心徹底放到了肚子裡。

《尋找手藝》團隊和手藝人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不僅僅是手藝

  酒香不怕巷子深,《尋找手藝》得到了眾多自媒體公號的轉發宣傳,還有大批網友自發做「自來水」,而這其中,有很多都是年輕人。

  講傳統手藝的紀錄片,為什麼能夠得到如此多年輕人的青睞?張景回答說,打動觀眾的不僅是手藝,更是手藝人和他們後面的那種氣息。紀錄片在B站放出後,很多人給張景留言表達他們的心聲,有人說看到了溫暖,有人說看到了信心,還有人說看到了沮喪,看到了惋惜,等等。張景很欣慰,他認為很多人都是通過這部片子在照鏡子,「他們都是在找他們需要的東西而已。」

  張景在片中只提到過兩個概念,一個是工匠精神,一個是夢想。一方面這是出於「想給孩子們一些引導」的考慮,一方面,張景表示,他真正想要呈現的焦點其實並不是手藝本身。「手藝只是一個途徑,我想要表現的是中國人的精氣神,手藝人身上有一些我們城裡人不具備的東西,這樣的東西是能帶給整個中國人的。」張景說。

製作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受訪者供圖

  在B站的評論區,他將這種精氣神稱之為工匠精神。《尋找手藝》片尾曲是民謠歌手小河創作的《森林裡的一棵樹》,歌中有這麼一句,「森林裡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但是沒有他們,森林將不復存在」。張景認為,這就是手藝人和工匠精神,他們從來不談工匠精神,但卻默默承載了這個國家的溫度。

  而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手藝人的精氣神也在慢慢影響著張景。「一開始覺得自己可以幫助到這些手藝人,或者可以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做點什麼,最後卻發現,真正推著自己走的,是手藝人的那份溫暖,它鼓勵和推動著我滿懷激情地把《尋找手藝》完成。」張景在導演手記裡如此寫到。

  從北京到新疆,幾個月裡,張景幾乎繞全中國走了一圈,而這一路走完後,他的中年危機仿佛也得到了緩解。「我現在心裡很敞亮,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太多人,比如說遇到土旦,比如說遇到了坎溫老人,他們已經影響到我,告訴我賺錢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張景說。

  這一趟同樣也對其他兩位產生了影響,本來搞IT的何思庚徹底轉行了,從計算機邁進了攝影。喻攀雖說還在香格裡拉當他的客棧經理,但卻還在時刻準備著下一次尋找手藝之旅。

  而「下一次」也不遠了,張景說,第一部的創作過程已經早已結束,他現在正在準備第二部的文案和策劃,團隊還是還是他們三個。

張景鏡頭下的手藝人。受訪者供圖

  第二部要開始了,那第一部收回本了嗎?「沒有,可以說是顆粒無收。」張景笑稱,當時出發時覺得一定能收回本,但他現在已經欠了20萬了。不過他還說,這個片子本身目的就不是錢,是他的一種尋找。「賺不賺錢我已經不抱期待了,這個片子帶給我的收穫已經夠多了。」

  儘管眾多網友給了這部紀錄片很多好評,豆瓣評分也有8.7分,但張景自己卻只給這部片子打70多分。「事實證明大致的方向還是可取的,但是我們不能那麼由著性子,不能讓我們的情緒影響到拍攝。」張景計劃,第二部拍攝時,在每一個拍攝點的時間要比第一部翻一倍,「第一部我們就是看到什麼拍什麼,完全沒有等待,第二部會多花一下時間在等待上。」在內容方面,則要避免「走馬觀花」。在硬體上,那套2011年的二手器材將會全部換成4K的,以應對「觀眾越來越精細的的影像需求。」

  什麼是手藝人?張景認為這個範圍並沒有那麼窄,「你也是手藝人,只不過不能從直接的器物體現出來,我的手藝比你更明顯,拍片、剪片,只不過看上去更複雜了」。對於傳統手藝,張景認為遵從自然就好了,他的職責是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看到。如果普通觀眾想要幫那些手藝人呢,「那就去買他們的東西吧。」張景說。(完)

相關焦點

  • 上海同泰張景:尋找手藝,尋找傳統文化的溫暖力量
    他就是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經過3年打磨,歷經風霜,最近《尋找手藝》在網絡平臺和電視臺終於都得以播出,夢想開始照進現實。一起來回顧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張景尋找手藝的3年「追夢之旅」。2014年賣房,籌集資金,召集了兩個朋友,開始啟程拍攝,到2017年1月,片子經過50多遍的修改終於做出來了。
  • 記錄片《尋找手藝》紀實 畫風粗糙 細緻表達
    先是這些標籤——   賣房拍片、拍攝及製作長達三年、   組建「門外漢」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的製作精良,   《尋找手藝》似乎更像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規」操作。
  • 《尋找手藝》導演張景:被70後「討厭」、被95後追捧
    你要是再問下去,他會告訴你說,其實連續拍攝199名手藝人,每天手藝手藝手藝,也挺沒意思的。但如果你把每一次拍攝都當成是一次鮮活的冒險,那就有意思多了。 他的冒險開始於他意識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那一年,公司收不回業務尾款面臨財務問題,張景每天奔波於討債路上,甚至與相交多年的朋友紅了臉。他形容自己像一雙松松垮垮的拖鞋,生活如死寂般無趣。
  • 我是紀錄片《尋找手藝》導演張景,關於我們的拍攝經歷以及所見所聞...
    我是紀錄片《尋找手藝
  • 劇透|這位大叔賣了北京一套房 去《尋找手藝》
    片中的手藝人賣房後,拍出一部爛片在「創業不如買房」的流行論調下,張景四年前幹的這件事可謂瘋狂——賣房。「2014年燕郊的房價還不高,我2007年四千多元一平米買的,賣出時才五千多,還了銀行欠款後,到手只有四十萬。」
  • 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見證《尋找手藝》的夢想
    這一篇篇日記記錄著我的人生百味,也見證了我《尋找手藝》的夢想。   上海同泰張景:專職記錄片導演   進入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習之前,我的人生處在無知無畏的「實踐」中。   2013年,老天爺突然把門關上了:當年我所有的尾款全部要不回來,所有!!虧、虧、虧,並陷入無窮盡的官司中,後來即便官司打贏了,還是要不到錢。   老天爺把門關上的同時,也把我關了禁閉,讓我思考一個問題:這就是你的人生嗎?   這就是你的人生嗎?!!   四十歲的時候,這個問題的出現,不知道是來得太早,還是來得太遲了。
  • 《尋找手藝》:一部"要收割幸福"的紀錄片
    3年後,有了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故事——一個導演帶著兩個「門外漢」,驅車數十萬公裡,走過全國23個省,用126天拍攝了199個「藏」在田間市井的傳統手藝人,拍攝了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片頭畫面像背景音樂一樣簡單,黑白鏡頭中,布滿皺紋的手一下一下地敲打著地上的樹皮。進入正片,畫面依然是冷色調,很粗糙。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幾個人組成的「雜牌軍」拍攝了一部題材小眾、模式非主流的民間手藝紀錄片。因為沒有銷路,造紙的兩位侗族老人決定在拍攝的當天將僅剩的樹皮原料一次性全部用完,之後便不再從事這門手藝。  虔誠、艱辛、悠然、無奈,這些手藝人不同的精神狀態都被真誠地呈現了出來。不做作的鏡頭語言,加上自帶的草根屬性,讓這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在B站和愛奇藝等網絡平臺上,吸引了很多年輕網友的興趣。然而,這部紀錄片在此前卻連續被十多家電視臺拒之門外。
  • 那個賣北京房子拍《尋找手藝》的導演:我失敗了,但夢還在繼續
    歲月不再,伴隨著童年的這些手藝,還在不在呢?如果為這些手藝做一部紀錄片,這算不算是夢想呢?」 懷著對手藝的執著,導演張景便坐著顛簸的小汽車上路了。這是張景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一切出發點。
  • 一部另類紀錄片走紅的背後:傳統手藝靠什麼吸引青年
    拍攝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袁秀月)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三位主創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  該片在網上上線後引發熱烈反響,眾多網友爭當「自來水」,四處推薦。有網友表示,自己「沉浸在中國的傳統工藝裡,一點都不想快進,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流傳下去。」
  • 尋找手藝紀錄片意外走紅 尋找手藝觀後感紀錄片解讀
    或許也正因為主創們在拍攝作品時,從不首先考慮拿它去換取什麼市場、兌現什麼名利,這部片子才保持了可貴的「初心」。  有不少影評談論到該片所傳達的「工匠精神」,這可能並不是創作者本意。一來,在拍片初衷產生之時,「工匠精神」並沒有成為一個全民流行的概念。二來,這部作品所記錄的手藝人和他們的手藝,大部分其實並不出色,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讚譽加身、大部分人默默無聞不會被人記住。
  • 張景的「景」,那些湮滅於時間長河中的文化傳承,那些遺失的東西
    張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曉有這樣的一個名字,更不知道他是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的導演。《尋找手藝》,尋找的是什麼,是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那些可能即將湮滅在時間長河中的手工藝人的故事,以及他們手中的那些東西。
  • 對夢想的執著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尋找手藝》升溫
    網易娛樂11月30日報導當今這個社會,我們不缺會做事的人,但我們太缺真誠做事的人。「假」的東西看多了,「真」便顯的更加難能可貴。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製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B站觀眾對他的喜愛。
  • 紀錄片《尋找手藝》意外走紅 展現藝術的「平凡」
    原標題:《尋找手藝》展現藝術的「平凡」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
  • 《尋找手藝》導演張景:我就是要反著來
    >   【財新網】(記者 黃姝倫 實習記者 樊朔)一輛白色的大眾「老爺車」載著四個人的攝製組,穿過戈壁灘、高原、海島,費時129天,行程34300公裡,跨越23個省份,記錄下了199位手藝人的144項傳統手工藝:山西柳林孟門鎮桑皮紙、新疆和田戈壁灘的巴拉曼樂器、甘肅景泰龍灣村羊皮筏子、雲南勐海縣勐遮鎮傣族油紙傘、山東高密的年畫……  片長212分鐘的《尋找手藝
  • 《尋找手藝》最後一集
    今天講述的重點是:紀錄片《尋找手藝》第五集,也是最後一集。三人組喻攀因腳趾骨折修養一個月,張景閨女加入旅程。張景和他的閨女紀錄片《尋找手藝》終於來到了最後一集。這集當中,喻攀因腳趾骨折暫時退出,張景閨女加入旅程。除了人事變動外,其他都大體與上面幾集相似。
  • 《尋找手藝》第一集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重點是:介紹《尋找手藝》第一集。《尋找手藝》共五集,由張景導演。一個放棄北京優渥生活,選擇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夢想。故事真實、暖心,值得推薦。01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三人組:張景、何思庚和喻攀。他們三人都是門外漢,對於拍攝技巧並不是行家。
  •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今天我們不談心理學,談談這部走心的記錄片。這是片頭曲。片中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工匠精神?看完你會知道的。告訴您:《尋找手藝》這是部紀錄片!雖然拍攝機器是二手的,導演是賣了房子半路出家的,唯一的專業攝像第一集就溜了,司機變成了攝像,導演變了司機,燈光錄音外聯都是萬能的喻攀,最後摘椰子被砸到腳趾頭骨折所以無奈第五集成了最後一集,但是這部紀錄片真的很有人情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