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幾個人組成的「雜牌軍」拍攝了一部題材小眾、模式非主流的民間手藝紀錄片。

  在他們尋找播出平臺幾近絕望的時刻,卻意外受到了年輕網友的高度熱捧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遠航

  離開北京之後的第二十一天,理著光頭的中年男人張景和他的兩個夥伴驅車來到了新疆策勒縣,在當地維吾爾族村民買買提江的帶領下,步行了20公裡,終於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看到了一座破落的土房子。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眼前這個身材修長而相貌滄桑的老牧民就是民族樂器巴拉曼的演奏家和製作人胡大拜爾地·買買提託合地。

  負責問路的年輕同伴走上前,在維吾爾族村民的幫助下,跟不懂漢語的胡大拜爾地表明了他們的來意。他們三人從北京一路開車過來,正在創作一部關於全國各地的民間手藝的紀錄片,了解到胡大拜爾地是為數不多仍會演奏巴拉曼的琴師,想對這件民族樂器的製作與演奏進行拍攝,希望可以得到允許。

  「胡大拜爾地看起來就是一個憨厚靦腆的老農民,但音樂一起,整個戈壁灘就是他的世界了。」張景回憶起2014年拍攝時的情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三年前,張景正好40歲,曾在央視工作,後來自己成立公司,因債務糾紛而精疲力竭,決定暫時放下手裡的工作,拍一部紀錄片。另外一位同伴叫何思庚,只比張景小三歲,本來負責開車,後來臨時頂上空缺,成為了拍攝團隊的攝像師。喻攀則是90後,原本在香格裡拉開客棧,這次負責錄音和外聯,每次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問路的總是他。

  在外出拍攝的126天裡,他們從北京出發,一路開車,輾轉了23個省份,先是到達了新疆和青藏地區,又經過雲南,到達貴州和海南,最後北上,回到了北京。一路上,他們尋訪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工藝。他們像是漫無目的的自駕遊旅行者,拒絕擺拍,試圖記錄下最真實的樣子。拍攝英吉沙小刀的時候,一粒細微的鐵砂濺入了維吾爾族手藝人的眼睛。固定骨架的過程中,一輩子都在做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因為股線突然崩斷而嘆氣。因為沒有銷路,造紙的兩位侗族老人決定在拍攝的當天將僅剩的樹皮原料一次性全部用完,之後便不再從事這門手藝。

  虔誠、艱辛、悠然、無奈,這些手藝人不同的精神狀態都被真誠地呈現了出來。不做作的鏡頭語言,加上自帶的草根屬性,讓這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在B站和愛奇藝等網絡平臺上,吸引了很多年輕網友的興趣。然而,這部紀錄片在此前卻連續被十多家電視臺拒之門外。配音不專業、畫面粗糙、工作人員亂入、沒有統一的視角和人物故事,這是這部非典型紀錄片收到的種種差評。過程拍了四個月時間,但為了尋找播放平臺,張景卻花了兩年時間。他不斷修改,團隊人員不斷減少,從四個變成兩個,最後完全成了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戰。他對各個電視臺徹底喪失了信心,便將紀錄片上傳到了網站上,卻意外收穫了廣泛的好評。

張景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雜牌軍」

  在中國,沒有紀錄片可以賺錢,張景後來這樣感嘆道。但在三年前,他還期待著可以收回成本。在央視工作的幾年,讓他在很多電視臺都有認識的朋友,他覺得,只要能播出來,怎麼也不會虧本的。他甚至想過,可以藉此打出自己的名氣,成為真正的紀錄片導演,實現多年的夢想。

  張景一直希望自己也和曾經的同事一樣,受人矚目。拍攝《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導演薛曉璐,出品《大聖歸來》的微影時代副總裁楊丹,都與他在央視共過事。但幾年下來,張景發現自己仍然只是龐大生產線上的一枚螺絲釘,常常只能在項目初期提供一些創意。他覺得自己可以拍攝出足夠出色和新穎的作品,儘管他並不認為自己具備傳統紀錄片導演所需要的那種把控力。

  為了賺錢,也為了證明自己,張景從央視辭職,成立了一家視頻公司,為一些企業製作宣傳短片,年收入三四十萬,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轉眼間,十年時間過去了。2014年,張景40歲。公司的經營突然陷入困境,尾款遲遲無法到帳,打官司也無法解決問題,沒有收入,每個月還需要還房貸,張景忽然發現自己有些陌生,變成了一個整天為錢而奔走的人。和有些相同年紀的人一樣,他認同佛道的修行理念,喜歡看相,據稱可以根據生辰八字算出人生運勢。但不惑之年的張景對自己的人生卻有些疑慮,甚至在《尋找手藝》的開篇將自己形容為一隻「松垮的拖鞋」,那個成為導演的夢想更是被他形容為一個腫瘤,「長在自己身體裡,怪怪的」。

  思考過後,壓在心底很久的念頭又上來了,張景覺得,自己還是想拍紀錄片。那時候,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成為經典,他想借著前者的名氣,拍一部《指尖上的中國》,記錄那些民間的手藝人,直到後期製作階段,才將紀錄片的名字修改成《尋找手藝》。

  為了有足夠的啟動資金,也是為了從還貸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張景賣了位於燕郊的那套房子。嶽父擔心女兒一家的生活受到影響,將所有的私房錢拿了出來,給了女婿20萬,讓他安心拍紀錄片。兩臺二手攝像機,兩隻低端二手鏡頭,一臺二手錄音機,還有一輛開了快十年的汽車,這幾乎就是這個「劇組」的全部家當了。

  拍攝團隊是個大問題。張景見到朋友便會聊自己那個宏大的拍攝計劃,有些人表示出了興趣。他為這些人建了微信群,讓他們自由選擇團隊中的角色。但很快,很多人失去了信心。本來有30多個人的微信群,後來就只有9個人還比較活躍,但也只是加油打氣,有時候甚至會「冷嘲熱諷」,到最後,確定一起上路的只有3個人。

  第一個人是蔣穎松,本來就是視頻公司的助理,已經在張景身邊待了七年多時間,張景稱他為小蔣。拍攝計劃啟動後,視頻公司將暫時停止運營,小蔣便在新的團隊中擔任攝像師。負責錄音和外聯的喻攀,是張景在香格裡拉認識的,本來在一家客棧擔任經理,有辭職的打算,聽到張景說起拍攝計劃之後,主動提出加入進來,很快就到了北京,這讓張景驚喜過望。後來頂替小蔣負責攝像工作的何思庚,原本只是喜歡攝影,是張景在中關村組裝電腦時認識的,也決定辭掉電腦公司的工作,一路上和張景輪流開車,並在劇組工作的過程中拍攝一些劇照。「他們其實對我也沒有抱多大希望,只是嘴上沒說而已。」張景後來對《中國新聞周刊》坦承道。

  接下來,是確定拍攝對象。張景從廢品收購站裡買了比人還高的一摞過期雜誌,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之類,並結合網上的資料,圈出了3000多個值得拍攝的地點,最後確定下了300多個備選對象。之後,這支臨時組建的「雜牌軍」便上路了。

  柳暗花明

  出發的時候,張景像是從一種壓抑已久的生活狀態中逃脫了出來,連路上的空氣也格外清新,儘管同伴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興奮,壓力也很快跟了上來。他們先是到了河北曲陽和山西柳林等地,希望可以拍攝到石雕和桑皮紙的製作過程。但到了目的地之後,他們才發現,石雕早已實現了現代化生產,桑皮紙則已經徹底沒落,作坊都已被廢棄。

  幾乎是一無所獲。張景覺得被潑了一盆冷水,很多紀錄片裡的影像資料並不總是可信,他們像是被旅遊手冊鼓惑的城市遊客,到了地方才發現一切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美好。第六天的時候,團隊到達了陝西銅川。張景決定一路向西,經由甘肅,進入新疆。他覺得新疆或許是最難的部分。「先把最難的拍了,後面的也就都不怕了。」張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然而這樣的路線選擇並不能讓所有人真正贊同。那天下午,小蔣忽然表示家裡有事,無法繼續走下去了。張景沒有說什麼,但心裡很急,不知道該怎麼辦。本來三人的製作團隊,加上一個司機,已經夠「磕磣」的了。這下少了會攝像的助理,只剩下一個沒有真正執導經歷的光頭導演和兩個幾乎什麼都不會的門外漢。張景覺得自己被推到了懸崖邊上。他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決定讓喜歡攝影的何思庚擔任攝像師,但也只能簡單地跟他說一些按鍵的使用而已。

  汽車繼續向西行駛。離開北京已經一個星期,拍攝終於步入正軌,甚至漸臻佳境。他們在甘肅境內的黃河岸邊拍攝到了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在新疆阿合奇見識到了柯爾克孜族的花氈,在喀什附近的英吉沙尋訪到了工藝小刀的製作者,還在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邊的策勒縣找到了民族樂器巴拉曼的製作者胡大拜爾地。

  在這個陌生的西北省份,張景團隊的鏡頭記錄下了異域的戈壁與城市,以及那些熱情的人們。在喀什,張景正在尋找可以俯瞰全城的地方,一位維吾爾族大漢主動邀請他們到自己的房頂,那是一個極佳的拍攝點。而在戈壁灘上的土房子裡,胡大拜爾地的一日三餐除了饢和水,幾乎沒有什麼別的食物,他便將儲備的二十多枚雞蛋煮了一半,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原本以為新疆會是最難的部分,沒想到竟然如此順利。」張景後來對《中國新聞周刊》這樣說道。二十年前,他曾花了兩個月時間,從北京出發,騎自行車一路向西,最後到了新疆。再度到達這裡的時候,當地的旅遊不太景氣,語言交流依舊是大問題,張景還經歷了腹痛發燒和個別設備丟失等狀況,但當地居民的熱情還是極大地刷新了這幾個外地人的印象。

  線斷了第八次的時候

  之後,張景帶著他的兩個同伴離開新疆,來到了青海和西藏,然後進入雲南和貴州等地。他們在西藏達孜見到了製作佛像的著名手藝人土旦,在德格拍攝到了為印刻佛經製作經版的藏族青年,在雲南勐海尋訪到了當地最後一位會製作油紙傘的老人坎溫,還在貴州的一個村落找到了用原始方法造紙的侗族老人。

  在達孜,土旦帶領著他的徒弟們,為許多寺廟製作佛像,每一尊都造價不菲。如果按照常人的理解,這位手藝師傅已經是千萬富翁了。可是土旦常常免費為很多寺廟造佛像,把賺到的報酬也捐給寺廟。這讓張景感到慚愧,相比之下,自己原先想要通過紀錄片賺錢的想法也許太功利了,那個所謂的夢想在這些藏族手藝人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在德格的印經院,製作經版的二十多位藏族手藝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長年累月地進行工作,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們睡覺的地方。整個印經院如同一座規模宏大的圖書館,而這些製作經版的手藝人則通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經版,製作出新的經版。經版本身會朽壞,文字則通過這些手藝人的勞作而傳承下來。他們的虔誠讓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張景感到驚訝,並促使他反思自己。

  而在坎溫老人所在的村子,原本還有幾個會造油紙傘的老人,但都陸續去世了,坎溫是最後一個會這門手藝的人。每天早晨,快八十歲的坎溫都會坐在門前,開始繁瑣的流程,一天可以造四把。每一項流程,他都如此熟悉。然而,在固定油紙傘的骨架的時候,股線卻不小心斷了。

  張景心裡「咯噔」了一下,原來老師傅也有失手的時候啊,他在心裡暗笑。坎溫有些尷尬,繼續嘗試,但股線再次崩斷,尷尬變成了沮喪。張景沒有一句話,等著坎溫再試一次。斷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時候,沮喪變成了震驚,甚至有些緊張無措,他嘆了口氣。張景咬著嘴唇,希望可以順利完成。到第八次的時候,坎溫終於成功了。不知道為什麼,張景有些想哭,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六分鐘,他這才發現嘴唇有點鹹,原來已經咬破了。

  整整一天時間都已過去,那把傘終於做好了。張景問坎溫的孫子,是否想過學這門手藝。對方搖搖頭,說這種傘很沉,年輕人不喜歡,只有老年人才用,他們去世的時候身邊也會帶一把。三年後,當紀錄片開始在一些平臺播出的時候,有網友希望可以買坎溫老人的油紙傘。當張景聯繫到老人的家人,才知道坎溫已經在今年2月去世了。

  「他說,00後的實習生都能比我拍得好」

  直到後來,張景才發現,最難的部分根本不是拍攝的那四個月。原本他準備用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後期製作,最晚也要在當年年底製作出來,然後尋找播出平臺。但沒想到的是,一等就是三年。終於還是做出來了,一起拍攝的同伴這樣跟張景說道。拍攝結束後,何思庚從電腦行業轉行,開始從事視頻製作服務,但據張景介紹,仍然處於行業的最下遊,比較辛苦。喻攀回到了香格裡拉的客棧,後來在攀巖的時候又不小心受傷了。他有時候會問起續集的拍攝計劃,準備還跟著去。對於他們來說,拍攝的那些天是經年尋常生活中最明亮的一部分。當然,只有張景一個人知道,後期製作的過程是如何繁複,而尋找播出平臺的過程又是如何令人絕望。

  當製作完成後,張景想要聯繫中央電視臺,看看是否有可能在紀錄片頻道播出,但他心裡有點沒底,便決定先從地方衛視「下手」。可是,他卻接連遭到了閉門羹。太差了,一位從事廣告行業的學長這樣對張景斷言,這部片子過於粗製濫造。「他說每個環節都很差,也沒有什麼文採,隨便拉一個他們公司的90後,甚至00後的實習生,都可以比我拍得好。」張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道。

  東北地區的一家電視臺沒有直接拒絕他,願意播,但條件是必須放棄原有的配音,請專業的配音人員,用「規範」的方式重新製作。張景則堅持認為,這部片子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裡面主要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現有的解說文字是他修改了十幾遍才完成的。專業人員看了一下,也說不容易配音。雙方僵持不下,便也只能作罷。另一家電視臺也願意播,但要求必須把其中關於西藏的前半部分砍掉。「這相當於第二集就沒有了,這一集還是最精彩的一部分,所以也只能拒絕了。」

  跑了十幾家電視臺,最後都無功而返。張景把這個消息發到自己那個9人組成的微信群裡,一下子炸開了鍋。群裡的人也說這個片子的種種缺點,跟《舌尖上的中國》那種紀錄片相差很遠。這是張景無法接受的,他的心情一下子降落到了最低點。這個時候,他還是會因為某個人的一句話而心情很差。他不斷地對片子進行修改,最後自己也失去了對這部作品的判斷力,他希望得到外界的積極反饋,雖然結果總是讓他失望。

  事已至此,張景放棄了用這部紀錄片來賺錢的想法,但為了接受拍攝的那些老人,他覺得必須要堅持下去,至少要播出來,免費都可以。原來的一些客戶找到他,希望可以繼續合作,但他也都只能拒絕了,公司只剩下一個空殼。為了維持家裡的正常開支,他瞞著妻子,跟朋友借錢。有的人借了他三萬,有的人則直言,說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為了妻子和女兒,應該努力賺錢,最後象徵性地借給了他兩百。無論借多借少,張景都表示感激,然後將這些帳記了下來。他常常在沒有人的時候拿出來這張記帳單,然後又放回去。

  最後,張景徹底放棄了在電視臺播出的想法,將這部紀錄片上傳到了B站上。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尋找手藝》在這個二次元文化大本營的網站上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很多年輕網友發現了這部作品的另類之處,平視的鏡頭語言給了觀眾足夠多的參與空間,真實的人物故事和製作流程則讓他們受到很大的觸動。很快,這部紀錄片被網站推薦到了紀錄片頻道的首頁上,某家知名電影自媒體也撰文推薦了這部作品。三年了,張景終於看到了希望。

  隨後,旅遊衛視的《行走》欄目找到了他,決定播出這部「不按常理出牌」的另類紀錄片。另一家電視臺也主動伸出了橄欖枝。但是,收回成本似乎還是問題。張景算了一下,目前B站上的打賞算下來能有八百多塊錢,愛奇藝上的多一些,有一千四左右。主要還是靠電視臺,但一共加起來也不到拍攝花銷的十分之一。「我還是挺樂觀的,實在不行就去眾籌。」張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尋找手藝》意外火了之後,周圍的人都說張景出名了,妻子也叫他「張網紅」。2017年初,張景撐不下去了,不得不跟妻子坦白,此後家裡各方面的花銷縮減了很多。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妻子表示了理解。在周圍人都議論《尋找手藝》的時候,中影集團的某位負責人聯繫到了他,問他為什麼這部片子會火起來,如何才能讓紀錄片成為一個不虧本的「買賣」。對此,張景也不知道答案。一家汽車公司也通過中間人找到了他,希望可以沿著路線再把跟汽車有關的部分拍一遍,將張景的那輛老舊車換成汽車公司的產品。張景拒絕了。

  第二季肯定是要拍的,張景對《中國新聞周刊》確認。此前有眾籌網站聯繫過他,如果靠著現有的受眾基礎,也許可以眾籌成功。「最困難的部分都捱過來了,應該不會有更糟的情況了吧?」他最後笑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尋找手藝》:一部"要收割幸福"的紀錄片
    原標題:一部「要收割幸福」的紀錄片 他決定放棄尾款,賣掉在北京燕郊的房子,去拍一部讓自己驕傲的紀錄片。 3年後,有了紀錄片《尋找手藝》的故事——一個導演帶著兩個「門外漢」,驅車數十萬公裡,走過全國23個省,用126天拍攝了199個「藏」在田間市井的傳統手藝人,拍攝了一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 片頭畫面像背景音樂一樣簡單,黑白鏡頭中,布滿皺紋的手一下一下地敲打著地上的樹皮。
  • 紀錄片《尋找手藝》豆瓣評分多少?好看嗎?尋找手藝主要內容介紹
    2016年,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爆出冷門,迅速躥紅。這一年,B站向數億用戶相繼推薦了《尋味順德》、《世界遺產在中國》等十餘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還參與出品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B站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並愛上紀錄片,也為紀錄片提供了創新的觀賞氛圍和口碑效果。  時隔一年之後,又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
  • bilibili紀錄片《尋找手藝》向傳統文化賦能
    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我們就永遠是朋友。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看了紀錄片《尋找手藝》,你都會被中國傳統的民間手藝所折服。《尋找手藝》捨棄了歐美流行的導演式拍攝,全片隨機拍攝,拒絕一切擺拍,以及人為的導演,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給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
  • 紀錄片《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原標題:讓「手藝文化」火起來  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尋找手藝》拍攝了4個月,拍攝者記錄了太多傳統手藝,有陶器、銅像、青瓷等工藝品,有宣紙、印藍花布、繡花氈等日常用品,還有巴拉曼、羊皮筏子、油紙傘等已經鮮有人做的手藝,可謂是樣樣精彩,件件絕活……  關於「手藝」文化,去年還有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因為展示了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文物修復師安靜的匠心世界而走紅,在豆瓣網獲得了9.3的高分。
  • 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見證《尋找手藝》的夢想
    這一篇篇日記記錄著我的人生百味,也見證了我《尋找手藝》的夢想。 做紀錄片?嗯,應該是,可是做什麼樣的紀錄片呢?   領袖之道一階段感覺自己被人從黑暗中拉起來,後來繼續上了領袖之道二三階段。   學習期間,我給自己立了個標杆:我要成為中國紀錄片屆的一面旗幟!這算是一個相對明確的夢想吧。感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找到了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的地方:做一輩子紀錄片!
  •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今天我們不談心理學,談談這部走心的記錄片。這是片頭曲。片中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工匠精神?看完你會知道的。告訴您:《尋找手藝》這是部紀錄片!雖然拍攝機器是二手的,導演是賣了房子半路出家的,唯一的專業攝像第一集就溜了,司機變成了攝像,導演變了司機,燈光錄音外聯都是萬能的喻攀,最後摘椰子被砸到腳趾頭骨折所以無奈第五集成了最後一集,但是這部紀錄片真的很有人情味啊!
  • 豆瓣8.8分良心紀錄片推薦《尋找手藝》被13家電視臺拒播的紀錄片
    導演為拍攝這部紀錄片將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賣掉,拍攝器材均為二手,一路行走一路拍攝,尋找了中國199位最普通平凡甚至是貧窮的手藝人,完成了這部與你以往看過的精美的紀錄片相差甚大的《尋找手藝》豆瓣上的劇情簡介是這樣的
  • 一部另類紀錄片走紅的背後:傳統手藝靠什麼吸引青年
    拍攝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袁秀月)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三位主創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  該片在網上上線後引發熱烈反響,眾多網友爭當「自來水」,四處推薦。有網友表示,自己「沉浸在中國的傳統工藝裡,一點都不想快進,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流傳下去。」
  • 尋找手藝紀錄片意外走紅 尋找手藝觀後感紀錄片解讀
    【文化評析】  作者:曹華飛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得掉渣的非典型紀錄片
    這首名為《森林裡的一棵樹》的歌曲,成為紀錄片《尋找手藝》片尾曲後,開始被人們熟知並受到熱捧。同樣獲得熱捧的還有這部紀錄片,導演張景在豆瓣裡歸納了這部片子的特點:土得掉渣,野到沒有導演,節省到一首歌就可以搞定所有背景音樂。  在《尋找手藝》中,觀眾跟著攝製組(或許是世界上最小的攝製組),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尋找手藝》拍攝了腳踏實地的中國手藝人和他們的勞動狀態。
  • 2017紀錄片《尋找手藝》第1-5集全集bilibili愛奇藝觀看地址分享
    2016年,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爆出冷門,迅速躥紅。這一年,B站向數億用戶相繼推薦了《尋味順德》、《世界遺產在中國》等十餘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還參與出品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B站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並愛上紀錄片,也為紀錄片提供了創新的觀賞氛圍和口碑效果。  時隔一年之後,又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
  • 又一暖心巨作,豆瓣評分8.8的紀錄片!《尋找手藝》第一集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重點是:介紹《尋找手藝》第一集。《尋找手藝》共五集,由張景導演。一個放棄北京優渥生活,選擇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夢想。故事真實、暖心,值得推薦。01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拍攝紀錄片《尋找手藝》的三人組:張景、何思庚和喻攀。他們三人都是門外漢,對於拍攝技巧並不是行家。
  • 上海同泰張景:尋找手藝,尋找傳統文化的溫暖力量
    上海同泰張景:專職記錄片導演他賣掉了北漂近20年才買的房子,帶著兩個門外漢朋友,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拍攝了一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他就是紀錄片導演張景,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經過3年打磨,歷經風霜,最近《尋找手藝》在網絡平臺和電視臺終於都得以播出,夢想開始照進現實。一起來回顧上海同泰領袖之道學員張景尋找手藝的3年「追夢之旅」。2014年賣房,籌集資金,召集了兩個朋友,開始啟程拍攝,到2017年1月,片子經過50多遍的修改終於做出來了。
  •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 黑鳥你在哪裡完整歌詞
    紀錄片尋找手藝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和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那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呢?  紀錄片尋找手藝片頭曲叫什麼  黑鳥你在哪裡  據悉,《尋找手藝》片頭曲叫做《黑鳥,你在哪裡》。
  • 我是紀錄片《尋找手藝》導演張景,關於我們的拍攝經歷以及所見所聞...
    我是紀錄片
  • 紀錄片《尋找手藝》意外走紅 展現藝術的「平凡」
    原標題:《尋找手藝》展現藝術的「平凡」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
  • 對夢想的執著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尋找手藝》升溫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即便《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製作十分粗糙,但仍阻擋不了大批B站觀眾對他的喜愛。以至於在B站獲得成功播映後,旅遊衛視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播放,還有香港的發行公司聯繫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權。《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
  • 記錄片《尋找手藝》紀實 畫風粗糙 細緻表達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的製作精良,   《尋找手藝》似乎更像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規」操作。   賣房拍片,草臺班子,非專業,粗糙,穿幫……從《尋找手藝》火了的第一天,圍繞這部紀錄片種種「不走尋常路」的標籤都成了被關注的對象,以及可被挖掘和發酵的話題。於張景而言,最初都是他有過表達訴求的方面。比如賣房子,「這是我自己跟朋友聊起過的,拍片需要錢,這一點繞不過去。」
  • 紀錄片《尋找手藝》引發的思考—怎樣發揚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尋找手藝》拍攝團隊《尋找手藝》是一部行走式紀錄片,它沒有華麗的畫面吸引你的眼球、沒有絕妙的懸念刺激你的期待。麥麥提日木家最擅長的是一種叫鴿子頭的小彎刀,而製作難度最大的是摺疊刀,麥麥提日木和弟弟艾力便擁有專門製作摺疊刀的手藝。讓我們通過麥麥提日木的手,來見證一把英吉沙小刀的誕生過程。首先將鐵片加熱,捶打出刀的大體模型,製作過程中唯一的參照物是一片黃銅小彎月。然後打磨,鑽孔。
  • 劇透|這位大叔賣了北京一套房 去《尋找手藝》
    而一位在電視臺幹了若干年、面臨著40歲中年危機的「大叔」張景眼裡,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松松垮垮的拖鞋,每天承受著生活的壓力,還要接受與現實的摩擦,唯有深夜入眠才有片段屬於自己的幻想……」看似略微無病呻吟,但這位「大叔」帶著這股不甘心,走上了一條回不了頭的路——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賭氣離開電視臺、帶著兩位對攝影和錄音都無基礎的門外漢助手,以及一堆二手機器、一輛用了十多年的老車,這就是《尋找手藝》紀錄片劇組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