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關於電商促銷系統的一系列思考,一起來看看~
最近對促銷做了一些簡單思考,有些內容沒有展開講。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發現,促銷系統要在各個維度講明白的確很複雜。促銷所涉及的行業很廣,玩法也很多並且持續在更新。本次只圍繞銷售實物的電商來思考,可能與線下實體,虛擬電商有相通之處。
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的客觀想法,由於大家經驗不同、思維角度不同在認知上會有差別,對同一事物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裡說的促銷為泛促銷包括了活動等。
現如今大部分行業處於完全競爭市場,企業在日常經營中,會存在市場份額下降,老用戶流失,客單價低,惡意競爭,那麼企業需要應對現存的問題來提高企業的經營水平,以及提升在行業中的市場份額。當然提高市場份額有很多種方法,比如:提升服務質量、增加附加服務等,但促銷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能夠有效引起用戶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行為。
促銷可以幫助企業拉新、復活、去庫存、推新品、提高市場份額、提升企業知名度、完成銷售目標、提升客單價、行業競爭、答謝老用戶、提升用戶滿意度、提升留存增加粘性。以上都可以通過促銷的方式去完成。
用戶心智:
通過一個實例講下促銷活動對用戶心智的影響。在天貓超市有一種玩法叫翻牌,當購物滿足一定規則後會贈送你一次翻牌的機會,翻牌這種方式本身是一種遊戲行為,大部分人天生對玩感興趣。
在翻牌前用戶心理非常期待,這種遊戲有種神秘感,因為你不知道會翻出什麼獎品(賭博的用戶估計也是這種心理狀態)。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人人都希望翻到高價值的獎品,當翻到獎品後會有一種興奮感,因為用戶佔到了便宜,心理上得到了滿足,並且很有成就感接下來會向朋友去分享。
所以一種成功的銷活動(玩法),應該抓住用戶的心理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
(1)滿減
表現形式:滿X元減Y元。
帶來的效果:用戶從買一件商品到買多件商品,客單價從少到多(由買20元到買100元)。
(2)秒殺(感覺較複雜這裡不展開講)
表現形式:首先選品要好(有些平臺在9.9元秒殺不知名拖鞋),商品價格超低,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有效。一般在開始後馬上被搶空。
帶來的效果:流量和知名度的提升,企業有秒殺活動時會提前預熱,會有大量用戶圍觀形成口啤宣傳。
(3)直降/特價/折扣(後面會講他們之間的區別)
表現形式:在正常售價基礎上降價銷售。
帶來的效果:銷售額提升。
(4)滿返
表現形式:當用戶消費滿足設定金額時,返給用戶一定金額的代金券,代金券可能會有消費限制。
帶來的效果:促進用戶二次消費,提升流量與銷售額。
(5)套裝(A+B)
表現形式:兩種或多種商品(一般兩種),同時進行銷售。
帶來的效果:提升商品銷量,去庫存。
(6)買贈
表現形式:買A商品贈B商品,比如買電視送電視架,或者買1贈1。
帶來的效果:用戶從猶豫是否要買到馬上買,提升A商品的銷量。
(7)滿贈
表現形式:滿X元贈Y商品。
帶來的效果:提升主產品銷量,去B商品庫存。
(8)加價購
表現形式:購買某商品加X元購買Y商品。
帶來的效果:促進關聯品的銷量。
促銷的類型和玩法還有很多種,在此不一一列舉,比如定金,二件半價,酒旅的連住優惠等。
我們在各APP購物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同樣是降價銷售,為什麼有的平臺叫特價,有的叫直降或折扣,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覺得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就在網上搜索了一下資料,有人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解釋。稱為100法則,當商品價格高於100元用直降的方式,當商品價格低於100元用折扣的方式,原因在於超過100元用直降能給用戶更便宜的感覺,因為優惠的價值較高,用戶能有一個直觀的價值判斷。
低於100元的商品價值較低,告訴用戶實際降了多少錢用戶可能感覺不到便宜,用折扣的方式體現比較好,比如原價5元8折銷售,5元的8折實際只減了1元,不如8折給人的衝擊力大。
不能說這種方式不合理,總覺得缺點什麼,所以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要分開考慮不能一刀切:
得出以下結論:
折扣會給人一種廉價感,所以有些商品或品牌為了保持品牌形象不以折扣的形式體現。
(1)優惠券
有專屬感和限量,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券。
有社交屬性,可以轉發,可以通過玩遊戲獲得,而非券卻不能。
券基本等同於錢(為什麼是基本等同於錢呢,因為券不能在其他平臺使用),用戶更好理解。被領到帳戶中,更能激起購買慾望,當時不買心裡會惦記著帳戶裡有XX錢的券未使用。
可以維護產品的價格形象,商品還是原價,只有使用券才能獲得優惠,無券就得以原價購買。
需要用戶領取,增加用戶獲得券的成本,但是可能會提升券的使用率。可以提昇平臺UV,因為用戶要領券就得在平臺頁面之間來回跳轉。
領券處可以加入廣告,券本身也是廣告,比如:淘寶多商家,用戶進入優惠券列表時,是有店鋪信息的。
券可以直接發放到用戶帳戶中。
(2)非優惠券
所有人都能享受沒有專屬感,滿減或階梯滿減比券更靈活。
促銷可以用券也可以不用券,那麼哪些活動必須用券,哪些活動可以不用券呢?
看到這裡發現券的靈活性更大,電商平臺中的滿減活動大部分在使用券(有些也不用券),比如淘寶,京東等,但是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餐飲外賣滿減卻沒有使用優惠券的方式體現。帶著這個疑問我站在用戶的角度大概理了一下原因,不知道對不對。
其實哪些角色/部門可以發起促銷,這個沒有明確的定義,每個公司情況不一樣,與各公司的部門定位和KPI由哪個部門來背有關,這兒只說下在我們公司的情況。
決定要做一場促銷活動時一定是有原因及目標的,為什麼要做這個類型(滿減,滿贈)的促銷在運營中發現了什麼問題,原則上經過數據分析後才做出一個促銷決策的。比如:經數據分析發現,最近用戶的復購率在下降,7月份用戶平均復購率為10次,上月平均復購率下降到7次。
有了促銷的原因,本次活動預計支出多少費用,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比如本期活動要讓用戶月平均復購率達到10次。促銷活動做完後還要進行統計分析及復盤,本次促銷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沒達到要知道是什麼原因。整個過程是由數據推動的,盲目的促銷會浪費資源。
為了保證活動的準確性,活動創建完成需要有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後活動按配置時間生效。
創建促銷活動時,要有一些限制條件如下:
如果是優惠券的話,可以在系統中選擇是投放到用戶帳戶還是讓用戶主動領取。
失效活動:在創建成功或者活動開始後,可能會有特殊情況,需要提前終止活動,比如活動創建錯誤(雖然有審核但是也有可能出錯)。如果是優惠券的活動,失效時需要可選是否失效已領優惠券,已提交訂單未支付是否有效…?
什麼是新用戶?
業務要創建一個新用戶的促銷活動,比如新用戶立減5元(有很多種玩法),那麼新用戶是如何定義的?
這裡考慮到兩種情況:
(1)新註冊,活動期間註冊過的算新用戶,還是活動以前新註冊未下過單的也算新用戶?這裡要定義清楚。可以參考業務目標,如果想獲取更多新註冊用戶選擇活動期間註冊過的用戶。想喚醒以前註冊過未下單的用戶選擇後者。
(2)未下過單,個人感覺要考慮如下這幾種場景:
第二種產品應該給出什麼方案各位思考下,以後有時間再整理。
如果是優惠券可以有兩種方式,創建活動的時候選擇讓用戶領,還是直接投放到用戶帳戶。哪種活動適合領,哪種活動適合投放這個大家思考下,在這裡不展開講。
促銷信息可以從以下渠道觸達用戶:
如何觸達用戶可能會影響產品功能設計的,所以這塊要考慮。
分攤包括一重優惠和多重優惠分攤,這裡只講一重優惠分攤。分攤常規是按商品金額與優惠金額比例分攤的,公式:商品分攤金額=優惠金額*分攤商品金額/訂單總金額(分攤的時候只分攤到享受優惠的商品上面,同一訂單可能有不享受優惠的商品,運費和包裝費這裡暫不做考慮)。
有兩種分攤方式:
舉例:條件滿100減10元
上例中分攤金額保留小數點後兩位往回算時,結果不等於10(0.40+0.24+0.48+0.73+8.13=9.98)往回算會對不上。
這種情況分攤的時候有兩種處理方法:
按第一種方式算分攤結果:
優惠券,以下哪種情況要返回優惠券:
提交訂單未支付後取消訂單和支付未發貨取消訂單,這種情況下原則上是返還優惠券的,因為商家的目的是讓用戶使用優惠券進行購買。
拒收,因為優惠券已經使用,並且已經履約,這種情況就要酌情考慮是否返還了。
退貨的場景就比較複雜了,比如上面這種訂單就有以下這幾種退貨場景:
以上場景1情況整單全退就沒啥大問題,場景2退貨好像也沒問題,來看下場景3,退貨後訂單金額不滿100元了,是否還享受減10元的優惠呢。
針對第三種情況,暫時想到有以下三種處理方式:
講了哪麼多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本文由 @汪仔6507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