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夏晴
「初唐四傑」是指初唐時期以文才著稱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當然了,這樣的順序是按聲望排列的,如果按年齡輩分排列的話,應該是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
他們四人生於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創作於唐高宗時期,都是以文才見長。當時,唐帝國屬於上升階段,正是需要大量用人的時候,而且當時還有「高考」--科舉制度,即使不是X二代,也可以憑本事通過高考來實現人生夢想,而且當時還包分配。
可以說,四傑是生逢其時。 在當時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四傑都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比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駱賓王的「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和盧照鄰的「獨舞依磐石,群飛動輕浪。奮迅碧沙前,長懷白雲上。」也都有幾分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表現出男兒志在四方,不為暫別而傷感哭泣。
然而,他們在政治之路上坎坷不平,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人生的小目標,很是可惜。
王勃因溺水而死,年僅26歲;盧照鄰被病痛纏身,最後選擇跳水自殺;駱賓王因參與謀反而被殺(也有說他歸隱而終);只有楊炯結局還好一點,死於盈川令任上,不過也被蒙上「酷吏」的惡名。
造成這種結局,小知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1、大環境使然,排擠草根精英。
初唐時期,雖然魏晉以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遭到廢除,但是士家大族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他們憑藉氏家大族的威望與名聲,可以輕鬆享用特權。只要是士族出身,就算又呆又傻,自小就能享用綾羅綢緞、山珍海味不說,長大了肯定還會有個官做,除非在改朝換代或是家族意外捲入政治鬥爭而家破人亡。
這個時候,雖然庶族地主可以通過「高考」--科舉躋身上流社會,但也是不容易的,即使考上了也難以融入貴族圈子。從下面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
初唐四傑也是庶族地主出身,並且是憑文才和口碑實打實的真本領上來的,可以說是鶴立雞群、人中龍鳳了。但是,當他們共同的伯樂李敬玄,把四人推薦給吏部侍郎裴行儉(相當今天組織部副部長,專門負責考選人才)。
裴行儉這位「凡遇賢俊,無不甄採」的考選大臣只承認他們的文學才能,不認為他們有真的政治才幹。而且對四傑有一段非常苛刻的評論:
「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楊應至令長,餘並鮮能令終」。
也就是說他們幾個雖然有才華有名氣,但在官場上混不開,楊炯穩重一些,頂多官至縣令,其餘三人都不得好死。
另外根據《新唐書·裴行儉傳》記載,裴行儉送走王勃等四人後也是說,「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像王勃那樣的人,雖然有才,但是鋒芒畢露,豈是享受榮華富貴的命。
可見,當時貴族圈子,還是很排擠這些草根精英的。
2、性格使然,鋒芒畢露。
四傑是憑文才和口碑真本領衝出重圍,躋身上層社會,多少會有傲氣,鋒芒畢露,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太自信了。但是畢竟來自農村,不知城裡人套路深,因此顯得「情商」不高。
比如王勃,年紀最小,卻是四傑裡面成就最高的,尤其擅長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看看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就知道了。
他16歲就當上朝廷命官,是當朝最年輕的官員,而且被分配到沛王府(也是當時的太子府)做博士,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他卻犯了低級錯誤,而被皇帝親自下令開除。
原因就是,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玩鬥雞,這本來就是不符合他們身份的低級趣味遊戲,而王勃不但不勸阻這種行為,反而還憑藉文採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以此為沛王助興。
後來怎麼樣?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唐高宗得知此事後罵道:
「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為何這點小事,會讓龍顏如此不悅?
那是因為唐高宗李治知道他父親李世民與叔父李建成爭奪皇位的腥風血雨,也親身經歷了與眾兄弟爭奪太子之位的殘酷鬥爭,所以他不希望看到悲劇在他兒子們身上繼續上演。因此看到這個鬥雞行為有點「敏感」,一來這種行為很低級,二是有「鬥」的成分在裡面,影響二王的手足感情,於是借挑撥離間之名,親自開除了王勃。王勃太年輕,不懂這裡面的忌諱,就這樣葬送了大好前程。
而駱賓王也是如此。神童出身,早年在道王李元慶府裡做謀士,李元慶有意「破格」提拔他,為了堵住世人的閒言閒語,就叫他寫一份描述才能的簡歷--《自薦書》。
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駱賓王卻恥於這種「走後門」的行為,不但不認真寫,而且還把李元慶羞辱了一頓,徹底地把李元慶的好心當作驢肝肺。好在李元慶不跟他計較,沒有讓他捲鋪蓋走人,但也不會再提拔他了。就這樣,駱賓王在道王府打了十年醬油,頭髮白了還是小嘍囉一個。
後來,他又經歷一番打擊,還被投進監獄,性情大變,60多歲的人了,幹什麼不好,居然還參加謀反,肯定沒好下場的。史書上說,他被捕殺,民間流傳他躲進寺廟終老,不知是不是人們一種美好的遐想。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初唐四傑雖然在政治上挫折失意,但在文學創作上燦爛輝煌。他們把目光投入到廣泛的社會生活中,用心感悟生活,把詩的意境格調提升了一個檔次,開創了詩壇新面貌,也揭開了煌煌大唐詩歌的寬幕,迎接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一眾巨星閃亮登場,一股盛唐氣息很快就要撲面而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