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都有人生小目標,卻落得悲涼結局,原因主要有兩個

2020-12-24 唯知人文

文/謝夏晴

「初唐四傑」是指初唐時期以文才著稱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當然了,這樣的順序是按聲望排列的,如果按年齡輩分排列的話,應該是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

他們四人生於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創作於唐高宗時期,都是以文才見長。當時,唐帝國屬於上升階段,正是需要大量用人的時候,而且當時還有「高考」--科舉制度,即使不是X二代,也可以憑本事通過高考來實現人生夢想,而且當時還包分配。

可以說,四傑是生逢其時。 在當時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四傑都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比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駱賓王的「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和盧照鄰的「獨舞依磐石,群飛動輕浪。奮迅碧沙前,長懷白雲上。」也都有幾分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表現出男兒志在四方,不為暫別而傷感哭泣。

然而,他們在政治之路上坎坷不平,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人生的小目標,很是可惜。

王勃因溺水而死,年僅26歲;盧照鄰被病痛纏身,最後選擇跳水自殺;駱賓王因參與謀反而被殺(也有說他歸隱而終);只有楊炯結局還好一點,死於盈川令任上,不過也被蒙上「酷吏」的惡名。

造成這種結局,小知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1、大環境使然,排擠草根精英。

初唐時期,雖然魏晉以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遭到廢除,但是士家大族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他們憑藉氏家大族的威望與名聲,可以輕鬆享用特權。只要是士族出身,就算又呆又傻,自小就能享用綾羅綢緞、山珍海味不說,長大了肯定還會有個官做,除非在改朝換代或是家族意外捲入政治鬥爭而家破人亡。

這個時候,雖然庶族地主可以通過「高考」--科舉躋身上流社會,但也是不容易的,即使考上了也難以融入貴族圈子。從下面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

初唐四傑也是庶族地主出身,並且是憑文才和口碑實打實的真本領上來的,可以說是鶴立雞群、人中龍鳳了。但是,當他們共同的伯樂李敬玄,把四人推薦給吏部侍郎裴行儉(相當今天組織部副部長,專門負責考選人才)。

裴行儉

裴行儉這位「凡遇賢俊,無不甄採」的考選大臣只承認他們的文學才能,不認為他們有真的政治才幹。而且對四傑有一段非常苛刻的評論:

「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楊應至令長,餘並鮮能令終」。

也就是說他們幾個雖然有才華有名氣,但在官場上混不開,楊炯穩重一些,頂多官至縣令,其餘三人都不得好死。

另外根據《新唐書·裴行儉傳》記載,裴行儉送走王勃等四人後也是說,「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像王勃那樣的人,雖然有才,但是鋒芒畢露,豈是享受榮華富貴的命。

可見,當時貴族圈子,還是很排擠這些草根精英的。

2、性格使然,鋒芒畢露。

四傑是憑文才和口碑真本領衝出重圍,躋身上層社會,多少會有傲氣,鋒芒畢露,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太自信了。但是畢竟來自農村,不知城裡人套路深,因此顯得「情商」不高。

比如王勃,年紀最小,卻是四傑裡面成就最高的,尤其擅長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看看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就知道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他16歲就當上朝廷命官,是當朝最年輕的官員,而且被分配到沛王府(也是當時的太子府)做博士,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他卻犯了低級錯誤,而被皇帝親自下令開除。

原因就是,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玩鬥雞,這本來就是不符合他們身份的低級趣味遊戲,而王勃不但不勸阻這種行為,反而還憑藉文採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以此為沛王助興。

後來怎麼樣?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唐高宗得知此事後罵道:

「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為何這點小事,會讓龍顏如此不悅?

那是因為唐高宗李治知道他父親李世民與叔父李建成爭奪皇位的腥風血雨,也親身經歷了與眾兄弟爭奪太子之位的殘酷鬥爭,所以他不希望看到悲劇在他兒子們身上繼續上演。因此看到這個鬥雞行為有點「敏感」,一來這種行為很低級,二是有「鬥」的成分在裡面,影響二王的手足感情,於是借挑撥離間之名,親自開除了王勃。王勃太年輕,不懂這裡面的忌諱,就這樣葬送了大好前程。

玄武門

而駱賓王也是如此。神童出身,早年在道王李元慶府裡做謀士,李元慶有意「破格」提拔他,為了堵住世人的閒言閒語,就叫他寫一份描述才能的簡歷--《自薦書》。

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駱賓王卻恥於這種「走後門」的行為,不但不認真寫,而且還把李元慶羞辱了一頓,徹底地把李元慶的好心當作驢肝肺。好在李元慶不跟他計較,沒有讓他捲鋪蓋走人,但也不會再提拔他了。就這樣,駱賓王在道王府打了十年醬油,頭髮白了還是小嘍囉一個。

後來,他又經歷一番打擊,還被投進監獄,性情大變,60多歲的人了,幹什麼不好,居然還參加謀反,肯定沒好下場的。史書上說,他被捕殺,民間流傳他躲進寺廟終老,不知是不是人們一種美好的遐想。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初唐四傑雖然在政治上挫折失意,但在文學創作上燦爛輝煌。他們把目光投入到廣泛的社會生活中,用心感悟生活,把詩的意境格調提升了一個檔次,開創了詩壇新面貌,也揭開了煌煌大唐詩歌的寬幕,迎接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一眾巨星閃亮登場,一股盛唐氣息很快就要撲面而來……

-END-

相關焦點

  • 初唐四傑:那些天縱之才,為何一個個活成了天妒英才?
    此四人,是初唐詩壇最亮的四顆星。但他們的命運,卻比沒有星光的夜,還要黯淡。聞一多說,「初唐四傑」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因為行為浪漫,所以受盡了人間的唾罵,因為遭遇悲慘,所以也贏得了不少的同情。
  • 杜甫的一首《戲為六絕句》,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
    詩聖杜甫曾經寫過一組《戲為六絕句》,其中第二首是針對初唐四傑的評價,詩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以說,杜甫的這首詩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和讚賞。我們知道,在唐朝之前,魏晉的詩風是意境宏大,筆調朗暢,頗有建安風骨之氣,而到了六朝,詩風則由質樸轉向了華彩,甚至為了寫出豔麗的辭藻,寧可忽視了詩本身的內涵,所以六朝的古詩大多有一種華麗而萎弱之感。初唐四傑的出現,使得詩歌有了很大的變化,內容也更為廣泛,從狹隘的風花雪月、你儂我儂擴大到山川河流和人生哲學。
  • 提起邊塞詩,人們為何言稱盛唐者多,語及初唐「四傑」者少?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邊塞詩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但是提起邊塞詩,言稱盛唐者多, 語及初唐「四傑」者少。 其實,唐代邊塞詩發展至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盛唐,是斷然不可忽略初唐「四傑」在唐代邊塞詩發展上的作用的。
  •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詩詞10首,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王勃,唐代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 初唐四傑的代表作都是什麼?最終還是王勃的《滕王閣序》成就最高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他們也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最傑出的文人,雖然他們有的的文學作品還略帶一絲齊梁的綺麗華豔之風,但是卻有了裡程碑式的進步和意義。詩聖杜甫曾經在《戲為六絕句》中這樣評價初唐四傑的成就: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見,王楊盧駱的詞風開拓了中國唐詩題材,並豐富了詩文的內容,一些淺薄之人的評論和譏笑是毫無意義的。
  • 王勃這首悽美悲涼的五言絕句,非常冷門,很多唐詩愛好者都不知道
    在璀璨的唐詩文化中,初唐四傑是不得不提到的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簡稱「王楊盧駱」。「詩聖」杜甫就對「初唐四傑」讚譽有加: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在初唐四傑中,每個人都能夠在文壇獨當一面,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四人中我們最為熟悉的無疑是王勃,雖然他的生命在27歲時就戛然而止,但是27年的璀璨光亮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猶如天空上划過的一顆流星一樣
  •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十首經典詩作,尤其第一首,堪稱驚世之作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想必這兩句千古絕句,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吧。這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筆下的著名詩句。王勃字子安,按照今天的地域劃分來看,他是山西省河津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
  • 談談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作品——山中
    在初唐及至以後,王勃作品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他年少、才華橫溢,作品足夠流傳千古。這是一首旅愁鄉思的小詩。「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兩句十字,看似微不足道的,但是稍加品味,意境可以廣大到自己所能認知的盡頭。審美形態讓人至心靈共鳴。
  • 初唐四傑中他最先嶄露頭角 七歲時寫下一首詩我們從小都會背!
    提到「初唐四傑」我們都知道是「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今天最為熟悉的恐怕只有王勃和駱賓王了。駱賓王也因此成為「初唐四傑」中最先嶄露頭角的文學家。我們一起來看下這首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的第一句連用三個「鵝』字,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一個七歲的孩子,看到水中遊來遊去的白鵝時的激動心情。
  • 初唐四傑楊炯的《戰城南》:雄奇豪邁,悲風愁殺人,千裡暗黃塵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文學星空,我們多數人看到的是屈原、李杜、蘇辛等巨星所發出的璀璨奪目的光芒,卻往往忽視了其他一些作者在文壇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比如「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詩歌一改南北朝齊梁
  •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三曹三蘇:最全的詩歌文學流派,值得收藏
    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們,對於詩歌欣賞是大有裨益的。 蘇味道是初唐政治家、文學家。九歲能詩文,少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蘇味道李嶠二人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唐代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 夜讀|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滕王閣序》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王勃(約650——676年),字子安,唐代詩人,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人中有英傑,因大地有靈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几榻。雄偉的洪州城,房屋像霧一般羅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樣地活躍。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與賓客,集中了東南地區的英俊之才。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傑出的友人云集,高貴的賓客,也都不遠千裡來到這裡聚會。
  • 初唐四傑中,為何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首先,我們先看這句話的出處:《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文苑上》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因為文採卓越,被人們稱為「四傑」。一日,楊炯和三五好友提起這件事,對人說了這句話。當時楊炯的好友聽了,也覺得是這樣的。
  •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而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初唐四傑以及陳子昂。關於初唐四傑,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駱賓王和王勃,他們確實也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詩歌作品。以至於當他們遭受非議的時候,杜甫還專門寫詩為他們辯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實這樣的評價也完全適用於陳子昂。
  • 《宸汐緣》山靈族國主翎月:溫婉和善的上神,為何落得悲慘結局?
    溫婉和善的上神,為何會落得一個悲慘結局呢?其實,《宸汐緣》中的翎月,雖然是正面形象,但其實所作所為並不能讓人苟同。帶著問題,我們一起來探悉一下翎月在劇中的人設以及她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她還收養了一個和自己女兒同歲的小女孩寶青,把她視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對她百般寵愛,將她封為公主,收養孤女這件事情足以證明她的善良。對於翎月而言丟失孩子是悲、對於寶青而言認了一個國主母親是喜,編劇用一悲一喜這種強烈的反差對比,來烘託出翎月善良的心地,可見用心良苦。
  • 《劉老根3》大結局之人物盤點,每個人都很圓滿,只有他獨自悲涼
    據悉,該劇主要講述了龍泉山莊在大奎以及一眾年青一代的經營下,生意慘澹每況愈下,不得已的情況下在家頤養天年的劉老根再次重返山莊,為了山莊重整旗鼓而發生的一些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在近日《劉老根3》迎來大結局,可以說是每個人的結局都很圓滿。
  • 初唐盧照鄰這首詩,被列為必讀唐詩名作之一,中間14字人人都會背
    盧照鄰是初唐時期的一位詩人,他在創作上長於七言歌行,詞採富豔,境界開闊,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在還沒有李白、杜甫的唐朝,「初唐四傑」四人撐起了唐朝詩歌的一片天,他們四人一起,不但開創了初唐的雄健詩風,開啟了詩人嚮往成都的先例,更是讓中國文壇留下了「自古詩人例入蜀」的千古佳話。我們前面也說了:盧照鄰長於七言歌行,詞採富豔,境界開闊。他所寫的七言句式,寫來情感奔湧,讀時氣勢磅礴。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成功的通過一系列成功的變法手段,讓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己也在當時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和地位,但是在支持自己的國君死後,並沒有獲得一個善終,最後落得個被五牛分屍的結局真的是很悽慘。
  • 中國人口第一大姓,主要分布在這些省區,有你的家鄉嗎
    關於「中國人數最多的姓氏」這個話題,在各個版塊總是爭論不休,因為中國人口實在是太多了,而且由於種種原因,人口普查和登記也還沒有相關統一的路徑,導致公眾在獲取相關數據方面存在居多不便。儘管如此,國內一些比較權威的學術機構還是給出了具體答案,而「百家姓」則公布了排名前三位的三大姓氏分別是王、李、張,即王姓有約9500多萬人、李姓有約9300多萬人和張姓約9000萬人,三姓人群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1%,「王」姓是中國人數排名第一大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