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謂城曲》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渭城曲》經配曲稱《陽關三疊》、惆悵傷感,成千古絕唱,古老的陽關也因此為世人所知。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裡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古代慣例「山南水北為之陽」)。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陽關,它是漢武帝時設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關隘,在軍事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就是從天山南麓西入陽關回到長安的。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西漢王朝為抗擊匈奴,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當時「絲綢之路」分南北兩道,北道出玉門關向西,南道則出陽關向西。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西漢以來,各個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戍守徵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裡驗證過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
陽關與玉門關共興共衰。宋以後,日益肄虐的流沙逼著人們東撤,陽關也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陽關早已蕩然無存,僅剩有昔日被稱為「陽關耳目」的一座烽墩。攀登烽頂,方圓數十裡盡收眼底。墩臺南側是一片四五公裡見方的四地,人稱「古董灘」,到處可見碎瓦殘片,是當年歷史的見證。
古董灘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是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的磚塊,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陽關硯」就是用這種鐵磚磨製的。因為它曾是陽關城牆上的磚塊,便稱之為「陽關磚」,用它做的硯臺便叫「陽關硯」,其特點是冬不結冰,夏不縮水。如果你運氣好,還可能會撿到金、銀、瑪瑙、五銖錢、陶器、箭頭、鐵刀片,當地人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悽涼悲婉、寂寞荒涼。今天的陽關,烽火臺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遊人漫步在長廊裡,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能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