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經啟動近5年,日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這將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青海省委主委劉同德認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偉大實踐,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創新,關係戰略全局,意義重大而深遠。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一項創新性體制機制綜合改革探索,必須完善頂層設計,落實相關職責,健全相關制度,確保資金支持。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歷史上,三江源水草豐美、生物多樣,湖泊眾多、生態良好。20世紀末,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三江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下降,湖泊減少、冰川萎縮、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劉同德委員說,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設立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總面積為39.5萬平方公裡的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經過多年持續保護保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試點工作自2015年啟動以來,青海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總體部署,緊扣目標定位,銳意開拓進取,先後實施原創性改革100多項,徹底改變了原來的「九龍治水」局面,基本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初步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供給量逐年提高,草地覆蓋率不斷提升,野生動物種群持續豐富。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果突出、成效顯著,但存在的困難也不少。比如,後續資金缺口大。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的趨勢尚未根本遏制,園內仍有80%的黑土灘退化草地、60%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38%的天然草地需要退牧還草,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任務重,僅靠青海財力難以滿足國家公園建設的需要。」劉同德委員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資金渠道單一,現有的資金支持渠道均為階段性的,中央預算內投入渠道較少,資金來源渠道和補償方式較為單一,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還未建立,青海省財力薄弱,支撐能力不強,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今後建設工作涉及地域廣、周期長,現有投資與實際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另外,這一地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民生事業底子薄、欠帳多、補齊任務重,改善民生任務艱巨,國家公園建設中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調發展是難點。
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部分國家公園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其他的委託省級政府代理行使。條件成熟時,逐步過渡到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立足國家公園的公益屬性,確定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保障國家公園的保護、運行和管理。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國家公園支出由中央政府出資保障。劉同德委員說,鑑於三江源特殊的生態地位及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建議國家將三江源國家公園明確為中央事權,按照事權與財權相匹配原則,將園區建設、管理和運行等所需資金納入中央財政支出範圍。
「第二方面的建議就是要確保資金支持。」劉同德委員表示,國家發改委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也明確提出:「待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進一步理順財政支持渠道,加大園區生態保護、公益管護崗位設置支持力度,核定園區建設運營經費支出需求並由中央財政出資保障。」今年年底,國家要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他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儘快研究並建立與公園面積、資源量、自然條件、生態地位等相適應的科學生態補償核算體系,加大項目支持和管護補助資金支持,推動公園建設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的有機統一和良性循環。
(本報記者 萬瑪加)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