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雲破霧……
車輪滾滾……
汽車在西藏境地飛駛……
眺望,巍巍的喜馬拉雅山……
俯瞰,滔滔的雅魯藏布江……
那山、那河,讓我回味無窮……讓我想到過去在西藏採訪的日子……
屈指可數,這是我第八次進入藏區了!
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呢……
而望著今日蒸蒸日上的邊疆西藏,又怎能不讓我高興呢? 又怎能不記起過去踏行的足跡呢?
這次採風,主要是沿邊境線。
西藏邊境線位於中國版圖的西南端,長3842公裡。其中,樟木與尼泊爾接壤。
去樟木,從拉薩啟程,穿越
日喀則,過定日縣到達聶拉木。然後順中尼公路再向南而去。行走的道路逐漸變陡,幾乎是從喜馬拉雅山中段南坡一路下滑,而且是從高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帶下行,相伴的全是溝坡谷地,山勢斜度趨於45度,像是脫韁的野馬一個勁向下墜落。公路兩邊一側是陡峭的山崖,間或參天大樹,飛瀑潺流;一側是峽谷雲海,翻騰湧動,如濤似浪。經過一段下行,前面半山腰的叢林中出現一座小鎮,像是懸掛在山間,這便是樟木鎮。
「樟木」藏語為「鄰近」之意,是318國道的終點,它不僅與尼泊爾接壤,而且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距加德滿都只90公裡。
樟木鎮街口,密密麻麻的二層小樓擠在山坡,自下而上錯落有致,滿街的背夫走來走去,花花綠綠的卡車來來往往,路邊尼泊爾商品比比皆是。
樟木,不失為一個與尼泊爾連接的邊境小鎮。說它小,是因為再沒發展空間了,連一小塊空隙之地都很難找到,見縫插針的層層住宅和商鋪擠的喘不過氣來,但站在街上並不感到氣短和心悶,因為這裡的海拔僅2300米,沒有高原反應。沿街而行,這裡的交易場所,使這個山間小鎮很有活力和人氣。據介紹,樟木鎮居住著本地居民夏爾巴人,加上外來經商人員共計3000人。
夏爾巴人本來住在周圍大山中與世隔絕,祖祖輩輩過著原始的貧困生活,以背簍為伴,採挖貝母等草藥為生。
改革開放後他們從深山中走出來,匯集到樟木做起了貿易生意,慢慢發展起來,一個個脫貧致富,蓋起了小洋房。
「夏爾巴」藏語為「東方」之意,和藏族人沒有什麼兩樣,但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樟木和周圍村的居民有個習慣,家家戶戶掛國旗,國家意識強烈。
在樟木鎮,一提到次仁曲珍老阿媽人人皆知,她因堅持天天升國旗獲得「世界吉尼斯之最」,已被載入史冊。街口盡頭是樟木口岸,稱之為「喜馬拉雅第一國門」,一面五星紅旗在口岸上部高高飄揚,綠樹映襯下更加鮮豔奪目。據悉,中尼邊境貿易發展迅速,交易額連年翻番,年交易已過百億,年過境人數成倍增長,已達120萬人次,比1966年口岸初建時火爆多了,它是西藏最大的貿易口岸。
中尼邊界以波曲河上的友誼橋中心線為界,與口岸相距8.7公裡,因此樟木口岸有著中國口岸獨一無二的例外,即「出關不出國,入境不入關」。
樟木大橋即中尼友誼大橋建造的非常漂亮,飛駕在兩山之間,橋頭我方一側站著邊防戰士,橋下波曲河水奔流不止。這座大橋形似我國的趙州橋,走在橋上心情昂然,可眺望遠處的雪山、森林、溝谷,好像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人顯得很渺小。大橋建於1986年,橋長65米,寬7.5米,橋架高6.5米,呈灰白色。橋頭有巡邏的邊防戰士。在這裡置勤要比高海拔地方輕鬆多了,但很潮溼,造就了多螞蝗和毒蛇,林子裡還有熊和豹,不時襲擊,很是頭痛。
樟木,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那吊掛在山壁上的小鎮,那飛架的天橋,流連忘返……
走吧,親吻我的國土!
來吧,敬禮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