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2016年上映,橫掃各大獎項的愛情歌舞片。英文片名《LA LA LAND》,是故事發生之地洛杉磯的別稱,它更受歡迎的釋義是:好萊塢特有的理想主義者,為了夢想而不顧一切的浮華氛圍。看過電影會覺得,選「LA LA LAND」作為電影名字,絕妙。
電影情節並不複雜,兩個追求自己夢想的年輕人相遇、相愛,隨著時間的推移,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掙扎拉扯,兩個人必須要在夢想和情感中做出選擇。
Mia渴望成為演員,為了試鏡經常翹掉咖啡店的值班;
Sebastian的夢想則是 開設自己的爵士樂酒吧,並一舉拯救瀕死的爵士樂。
影片的攝影、劇情和表演都絕佳優秀。眾多長鏡頭的運用非常出彩。
Mia在派對上孤單地唱著someone in the crowd, 鏡頭跟著Mia走入人群,除了Mia,其他人跳舞、喝酒、狂歡——都做了慢動作處理。
隨著Mia走近泳池邊,人們的動作越來越快。
這時對面屋頂一人縱身躍入泳池,鏡頭仿佛跟那興奮的人同時跳入水中。
隨後開始橫向旋轉搖攝,飛濺的浪花,衣服的亮片,狂舞的人群,暖黃的燈光和深藍的夜空,激烈交錯,鏡頭越轉越快,越轉越快,只剩色彩光流,音樂到達高昂激烈的頂端——天空炸開了絢爛的煙花。
這是不是照應著Mia的心情,雖然偶爾茫然:是否有一個地方,我能實現我的夢想?是否在人海中,有一個人在等我找到?可是既然人群熱烈合唱,我好像又振奮起來。
除了華麗激烈的長鏡頭,簡單的一鏡到底也非常非常動人。
Sebastian 被餐廳老闆勒令不許他即興彈奏熱愛的爵士樂,只能彈奏些無聊的節日樂曲。
但他不管不顧,依然彈起他的爵士樂時,餐廳背景變暗消失,只有一束光打在他身上,當他沉浸其中,世界只剩他和他的鋼琴。
隨著音符緩緩流出,原本被髮蠟固定好的頭髮散下一縷,情緒出現一絲裂縫,音樂情緒傳遞逐漸盈滿,髮絲全部散下,激動地幾乎站起,樂曲情緒終於爆發,他一下子站起身,敲下最後一個音符。
整首曲子只在一個長鏡頭裡,完成了情緒的柔和到激昂。他的和夢想無法分割的靈魂在這短暫的3分鐘裡離開這個普普通通的餐廳,飛入聖潔的殿堂裡。
最經典的莫過於影片結尾將近10分鐘的蒙太奇,光影流轉,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在想像裡和你過完了美滿幸福的一生,雖然它沒有發生,但它是真實的,只是很遺憾,它沒有能夠發生。
在我看完第三遍時終於深刻意識到:他們都是夢想大於一切的人。追求夢想的道路註定不可能一帆風順,更多時候是絕望心碎的嗚咽、痛苦的自我懷疑和夢想與現實角力拉扯中的自我催眠。
他們都曾經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可是兩個人相遇的意義是否有這一部分,讓我們觀眾感嘆「幸好幸好」的——當機會終於眷顧,Seb鼓勵Mia重新抓住了自己的夢想。
那次試鏡結束後,二人在山上聊天,Mia突然說:「我會永遠愛你」。
初次看時我天真地以為是他們要和好了,三刷時才深刻意識到,他們這時就已經知道未來會如何結果,這是最後的告白和告別。
因為他們知道彼此都是夢想大於一切的人。
我突然想起,好久好久沒有聽到過這個問題了:「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回想了一下我最初的夢想是什麼,發現自己羞於講出口,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為它做過任何努力。
我們是否囿於混過考試、虛偽社交,最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隨口說一句「有錢就行。」
Mia試鏡時唱的歌中:A bit of madness is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 Who knows where it will lead us? 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s.
那一點點瘋狂,對做夢的人來說,是維持生活的鑰匙。
而且,其實夢想最後沒有「實現」也沒有關係,那些凌晨四點的月光晨光,那些忘我的付出,那些與之有關的悲傷、心碎、欣慰、狂喜,就是夢想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