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電影的故鄉,也是世界文藝片的朝聖地,有著豐厚的文藝片傳統。文藝片的講故事能力都比較薄弱,但故事之外的花活都搞得不錯。除了蒙太奇鏡頭的剪輯方式是蘇聯幾個大師摸索出來的,玩畫面、玩構圖、玩攝影技巧、玩長鏡頭、玩特寫鏡頭,法國人自有一套嫻熟的經驗,真是不亦樂乎;只是故事講得不夠精彩,好不容易弄出來的獨特技藝,也就容易被人一鍋端地學了過去。
美國好萊塢電影就把法國人、蘇俄人獨創的技藝全部都學到了手,甚至把商業片的傳統一枝獨秀地發揚光大。商業片在講故事方面有很深刻的探索,除了敘事的限知視角與敘事線索之間的搭配、人物刻畫、細節上的寫意勾勒與工筆寫實,甚至連笑點、淚點、高潮節點……都有精到的技巧,敘事節奏也把握得相當好,不疾不徐,甚至緊張與懸念錯落有致,充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之不離故事的左右。這些都做得非常成功。
與好萊塢反著來的,偏偏就是源於法國的電影新浪潮運動。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的第三次席捲世界電影的運動就是新浪潮,幾乎就是針對好萊塢電影的戲劇性結構。無論是作者電影(新浪潮)還是作家電影(左岸派),他們強調作者的個性特殊印記,實景拍攝的寫實精神,偶發的幽默感……最致命的一點是破解了影片敘事結構上的因果關係,直搗了好萊塢電影的命門,幾乎消除了電影中的戲劇性要素,但確實也把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像、潛意識等等人的精神過程、心智活動搬上了銀幕,恰恰與蒙太奇的鏡頭藝術相得益彰,這就使得法國傳統的文藝片愈加沉悶。
法國人呂克貝松出生於1959年,新浪潮運動剛剛露頭之時。17歲因潛水事故受傷了,休學療養時看了大量電影,買了一部小型的手提攝影機練手,18歲時報考了法國國立電影學院,結果被面試官給無情拒絕了,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頓,幾乎傷透了自己的自尊;19歲跑到了美國好萊塢,只不過學了三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懂了一點紙上談兵的理論,然後就混跡於好萊塢的各大片場,忙著跑腿和取經;21歲時返回法國,開始做一些影片的助理導演。一直到了1983年,也就是他24歲這年,呂克貝松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沒有對白的科幻劇情長片《最後決戰》,斬獲了阿沃裡亞茲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評論大獎(該獎太小眾了,其實也可稱之為法國的獎掖後進獎),屬於打人不打臉的安慰獎之類。
法國文藝片的傳統,幾乎是歐洲大陸電影的一個難褪的顯著印記。1985年,呂克貝松自編自導了驚悚電影《地下鐵》,拿到了第39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法國第11屆凱撒獎最佳影片的提名,以及最佳導演提名。儘管可以說,呂克貝松的好萊塢經歷使得他對法國電影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但他也得屈從於法國的文藝片傳統。1988年,他執導的《碧海藍天》就是法國文藝片的典範,沒有什麼故事,戲劇性也很微弱,雖說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實際上只是他對潛水員父輩的追念以及對自己年少時的回憶而已;文藝片的時間長了(本片168分鐘),往往就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儘管拿到了第14屆法國凱撒獎(凱撒獎是法國的一個小眾化的獎項)八項提名和最佳導演提名,也難以服眾。畢竟文藝片有時純粹故意不好好講故事,故事性與戲劇性太差了(其實根本就沒有),僅僅畫面漂亮仍然是無濟於事的。
1994年,或許是世界電影的轉折之年。這一年出品的大量優秀影片都會在世界電影史上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的。呂克貝松執導的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應該屬於他的轉型之作,拋棄了他自以為是的法國文藝片傳統,撿起了他丟失已達十年之久的好萊塢敘事傳統。說起來有點可笑,操作法國傳統的文藝片太久了,敘事能力也大大地落伍了。本片的敘事緊湊(正式版110分鐘,加長版133分鐘),但也丟失了不少好萊塢電影的要素。不過,總體上還是乾脆利落的。
好萊塢電影的敘事至今已有九十年之多的傳統。敘事結構特別講究,除了從頭到尾時時隱藏的全知視角,限知視角的探索最為全面,限知視角是一部好萊塢電影的真實感的來源,也是電影最能產生代入感的切點;敘事線索繁複,而且清晰,除了主線與幾條副線,還有雙主線搭配幾條副線的;好萊塢的敘事節奏相對比較明快,笑點、淚點、高潮節點一般都掌握得恰到好處,兩個多小時的時長,把故事講得深入淺出,精闢入裡。
呂克貝松的法國品牌電影,也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在北美和歐洲的票房並不怎麼樣,而在中國內地卻一片讚嘆,票房也相當不錯。可以說,呂克貝松從1994年開始轉向了好萊塢電影,亦即商業片與法國文藝片的折中操作。1998年,呂克貝松編劇並監製了《的士速遞》第一部(86分鐘),僅法國本土就突破了2000萬歐元的票房,這是好萊塢電影反擊法國文藝片的一個重大例證。
2000年3月,呂克貝松再次編劇並監製的《的士速遞》第二部(88分鐘)上映,票房成績依然不錯;隨後就被邀請擔任第53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這一年也有了本錢,與人合作創立了歐羅巴影業製作公司。此後數年,呂克貝松編導並監製的電影都帶有他個人的強烈風格,就是敘事節奏明快,故事簡潔明了(其實就是故事簡單,這是文藝片故事偏弱的痼疾或傳統),類似於通俗易懂,是全程無尿點的所謂爆米花電影,與以往的法國文藝片截然相反。2001年編劇並製片的動作電影《龍之吻》(李連杰主演)、喜劇《綠芥刑警》(日本女演員廣末涼子主演),2002年以後的《非常人販》系列、2003年的《的士速遞》第三部以及2005年李連杰、摩根弗裡曼等人主演的《狼犬丹尼》、2008年以後的《颶風營救》系列均屬於此一類型。
呂克貝松綜合了好萊塢電影的故事敘事與視聽因素,為法國這一文藝片的國度貢獻了數個爆米花電影系列,《的士速遞》系列、《非常人販》系列以及《颶風營救》系列,均為其編劇並監製或製片,也搞了科幻迷幻奇幻系列《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勇士之門》、《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說實話,他就想玩弄一下他發跡時的科幻奇幻因素,結果沒想到《星際特工》一片票房失算,使其持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歐羅巴影業公司債臺高築,一蹶不振。此後數年,一大堆女演員發起的性騷擾、強姦的指控使得他醜聞纏身,焦頭爛額之餘,大概也陷入了無心創作的瓶頸。
編劇、導演、監製,甚至參演與製片,呂克貝松像是多才多藝的電影大師,與他的個人私生活一樣多姿多彩,五彩繽紛。動作喜劇為他贏得了國際名聲,但也看得出來,他只是固執地借用了好萊塢電影的一部分敘事,並以此與法國文藝片對壘。實際上,身為法國人,他也沒有想要與本土的文藝片傳統決裂,畫面華麗飽滿,視覺衝擊強烈,剪輯快速而破除了法國文藝片一貫的沉悶,藝術電影氣質與商業電影技巧融合得天衣無縫,成了所謂新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實際上,好萊塢敘事因戲劇性因素而廣受歡迎,他無法視而不見。恐怕掩耳盜鈴都是愚蠢之舉。文■嶺南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