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談「氣」說「血」論陰陽
4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血性男女,幸福滿滿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明代醫家張景嶽更在其所著的《類經》中,進一步闡述:「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於氣」。
故《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從以上經典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氣」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
而「氣」又是和「情」連在一起的;「情」又和「志」聯繫在一起,情志、情志,密不可分。「情」是受「志」支配的,有什麼樣的信仰,有什麼樣的志向,有什麼樣的站位,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會有什麼樣的情。有什麼樣的「情」,就會影響到「氣」,是正氣還是邪氣。
如同一棵大樹,「志」才是樹根,才是靈魂。志向高遠,信仰堅定,才會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孟子曰:「天地有凜然浩然之氣,充塞天地,至大至剛,吾善養吾浩然正氣」。
文天祥抗元被俘後被關押在一處低矮潮溼,時陰冷、時暴熱的牢房裡長達兩年之久。牢房環境極其惡劣:「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其時,英雄的身體已經非常孱弱,但兩年之間,卻「幸而無恙」。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的民族英雄自我回答說:「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這大概是我有養生之道的原因吧。你知道我養的是什麼嗎?他引用孟子的話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並解釋說,「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還進而自豪地說:哪怕你邪氣有七種,而我的氣只有一種,就是正氣,但我可以「以一敵七,吾何患焉」!
這正是對《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之最佳詮釋。
我也是一個行醫多年的老醫生,我在醫療實踐和生活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這種「氣」,即浩然正氣,絕不是任何醫生,以任何手段可以給你的,這種浩然正氣,只有靠自己「養」,才能獲得。
何為「養」,又如何「善養」呢?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政治家。我只能提供一些粗淺的、個人的體會供各位參考。
首先,要養的是「氣節」。就是既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要在大風大浪中養成和堅持我們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操守。「正」「邪」,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凡事要有原則、有節制、有底線。沒有氣節的人,在戰爭時期,就容易做漢奸、做叛徒。在和平時期,多半就是渣男、渣女。
其次,就是要養「氣度」。對親人、對同志、對朋友,甚至有時對敵人,都有容人、容事之胸懷,寬容大度、虛懷若谷,而不是小肚雞腸。與這樣的人相處,如沐春風。
第三,就是要養成一種「氣勢」。如同江河,劈開高山,衝出峭壁,奔騰而下,一瀉千裡,勢不可擋,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壓倒不了的敵人。
第四,就是要形成一種「氣場」。總是在傳遞著正能量,不是在製造八卦新聞,也不是在散布小道消息。雖然是個小人物,你的聲音仍然可以傳得很遠很遠。這叫「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個善養浩然正氣的人,自然就氣血充盈,氣機順暢,也總是樂觀而陽光。偶有小疾,很快也就康復。就算不幸生了大病,遇上大災大禍,也較常人容易渡過難關。
說到這裡,可能已經有朋友準備問我了,你到底是在談中醫,還是在談政治?我剛才已經聲明過了,我不是一個哲學家,也不是一個政治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醫醫生,當然主要是在談中醫。但是,你不妨也想一想:任何學科、任何科學,特別是醫學、臨床醫學,它可能是獨立的、孤立的、離開自然和社會的嗎?能完全離開思想、離開哲學、離開政治嗎?
遠的不說,其實,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好啦,觀點已經表明,現在還是回到我們的基點,回到醫學,回到中醫上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誰沒有人生的坎坷?誰沒有喜怒哀樂?既然如此,我們就可能在「氣」上出問題。中醫在「氣」的問題上,能夠幫你什麼呢?
我們不妨從「補」「升」「行」「降」四個方面,來簡單地做一個概述。
1.能升能降,補而不膩的補中益氣湯
要說到補氣、調節氣機之升降,就不能不說到補中益氣湯。此方由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陳皮、白朮、柴胡、升麻8味藥組成。我們要記住此方。
本方可用於由氣虛引起的,諸如久瀉、久痢、內臟下垂、脫肛、重症肌無力、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腸炎等,以及婦科的子宮脫垂、胎動不安、功能性子宮出血,五官科之眼瞼下垂,甚至視力、聽力減退等多種疾病和證候。
我們來研究一下本方的組成:方中雖以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等,配合柴胡、升麻,以「補」,以「升」為主,但仍用陳皮以理氣和胃,併兼有除溼降逆的作用。當歸,雖然是以養血和營為主,也還有行氣活血的作用。柴胡和升麻除「升」以外,也還有「宣」的作用。這樣的組方,實際上所追求的就是:以升為主,但並不「呆升」;以補為主,但並不「蠻補」的效果。所以說本方能升能降,補而不膩並不為過。我在本方基礎上加上一味炒枳實,用以治療頑固性、習慣性便秘,效果不錯,這就是用它升中有降的功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二三十歲,在貴州學中醫的時候,遇到過一位人稱「毛神仙」的名叫毛玉賢的老中醫。他用補中益氣湯加加減減治療內外婦兒、五官多種疾病,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想,這固然與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靈活使用成方有關,也肯定和補中益氣湯自身組方的特點密切相關。
幾十年來,本人在運用補中益氣湯上,也有一些心得和體會。因篇幅關係,有興趣的讀者,留待合適的機會來交流吧。
2.氣行血行,「五藥」解「六鬱」的越鞠丸
中醫有「六鬱」之說。鬱,就是鬱悶,就是不通,不暢。不通不暢,就要生病,或者已經病倒了。哪「六鬱」呢?氣、血、痰、火、溼、食也。氣鬱為六鬱之首,氣行則血行;氣暢,則痰、火、溼、食諸鬱也就迎刃而解了。金元時代名醫朱丹溪創製了「解鬱」之方「越鞠丸」。其主藥,如果專業一點說叫「君藥」,即為行氣之藥香附,而且用醋制過,以求其「入肝」,因為「氣鬱」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另外四味,川芎活血化瘀,梔子清熱瀉火,神曲消食化滯,蒼朮燥溼運脾,各治一「鬱」。方中不用化痰藥,因「痰」由諸鬱而生,諸鬱解,則痰鬱亦化。這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同理。
我的臨床經驗是,「六鬱」之中固然是以「氣鬱」為主,但「食鬱」也切不可小視。我們一些國人在小富之後太過注重「口福」,狂吃海喝,「食滯氣鬱」的問題,也就突現出來了。在臨床上,我往往會在香附的基礎上加入青皮、木香、枳殼或枳實之類,增加行氣之力,在神曲的基礎上加入谷芽、麥芽、山楂之類,強化消食導滯之功。我也會根據患者虛實之實情,將此方與補中益氣湯一類的補益劑合方,以求扶正祛邪之效。
3.降氣納氣,止咳平喘的蘇子降氣湯
如果你氣血充盈,偶然傷風咳喘,並不難治,往往三、五劑中藥即可治癒。但如果你素有氣虛,特別是腎氣虛,平常就動輒氣喘籲籲,復加外感風寒,出現咳喘痰多,胸膈滿悶,心悸氣短,呼多吸少,腰疼腳弱,肢體浮腫等症狀,如同西醫所說的「老慢支」「肺心病」之類的疾病,那就可稱作是「上實下虛」之「陳年痼疾」,就不是幾副藥可以搞掂的了。
對於這種「上實下虛」的痼疾,中醫往往會以蘇子降氣湯治療。本方由紫蘇子、姜半夏、當歸、炙甘草、前胡、姜厚樸、陳皮、大棗、肉桂、生薑、蘇葉11味藥組成。
方中蘇子、蘇葉、半夏、前胡、厚樸、陳皮、生薑7味都是通過宣肺、理氣、驅邪而起到「降」的作用。而當歸、炙甘草、大棗、肉桂則是通過養血、強心、溫腎、扶正而發揮「納」的功能。這樣,一降一納,驅邪扶正,以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蘇子降氣湯的功力常顯不夠,往往是病重藥輕,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強化本方,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若邪盛咳喘劇而痰壅氣塞者,加炙麻黃、杏仁、魚腥草、蒲公英。虛極氣短心悸、汗洩不止者,加黃芪、白朮、人參、淫羊藿、巴戟、五味子等。只要對症,本方也可與補中益氣湯合方運用,往往也可起到意料不到的療效。其實,這並沒有改變蘇子降氣湯的初衷,只不過是強化了它的降氣和納氣的功能而已。為什麼要「納氣」?氣虛了,氣散了,要把它補起來,「收納」起來。
4.迷你簡約,行氣止痛的金鈴子散
金鈴子散就兩味藥:金鈴子(也叫川棟子、苦棟子)和玄胡(也叫元胡、延胡索),其組成可以稱迷你而簡約,但其功效卻不容忽視。
說到這裡,我又要反問我那位西醫的朋友,你還能說中醫的「氣」是看不見、摸不著、很「玄」的東西嗎?
我們上面所講的,都是在談氣,我們這一章,本身就是主要在講氣血,自然氣血也會牽涉到男女,牽涉到陰陽,所以我們叫「談『氣』說『血』論陰陽」。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血」。
其實,血,我們前面談的也不少了,這裡我們只是簡單提示一下。我們看一下,生活中,血和哪些字組詞的機率比較高。我想,我們比較熟悉的經常是氣血、血氣,或者還有叫氣血方剛、血性兒女、血性男女等等。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中醫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男以血為帥,女以血為本」。其實這都是相對的概念,無論男女,氣和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有氣、而沒有血的男人,你認為是一個健康的男人嗎?反過來說,一個所謂有血而沒有氣的女人,你也認為她是一個健康的女人嗎?
說到這裡,讀者諸君,這個宇宙之大,能離開陰陽嗎?天地之間,能離開日月嗎?人世之間,能離開男女嗎?男女之身,能離開氣血嗎?
一身正氣,血性男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就是最美滿的人間,就是最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