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閩侯張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2日 23:51 來源:
來源:福州晚報
■曾小榕
姓氏在我國或家族的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演變中,具有特殊的性質和形式,是家族的一種稱號或標誌。在閩侯境內現有154個姓氏,其中張姓是一大姓氏。2006年12月20日,閩侯縣張氏文化研究會在甘蔗街道山前祠堂成立,這是閩侯縣成立的第一個研究姓氏文化的民間組織,對推動閩侯姓氏文化研究起了積極作用。筆者也藉此了解了閩侯張氏的起源、發展與分布等。
溯源
張姓得姓之源有四:一曰張姓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始祖揮,系黃帝妃彤魚氏所生之長子,排行第五(另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揮為黃帝之孫),本姓姬。黃帝與蚩尤鏖戰難以取勝時,揮觀天象中發現列狀似弓的弧星,製造出弓矢,得以運兵克敵,助帝滅蚩尤而「一統天下」,帝賜其姓長弓(張),官封中下弓正;後封地青陽建國,自此子孫相沿。林寶《元和姓纂》亦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二曰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裔,以張為姓。此見《通志氏族略》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也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三曰三國時,南蠻酋長龍右那被諸葛亮賜姓張,其子便認張為氏。四曰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自史前至西周,張氏先民生活在清河一帶古冀州,聚族而居,故以清河為堂號。至春秋戰國,張氏則世居韓國(今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歷任晉、韓,三代四人為相;漢代以後開始南遷。在遷徙過程中形成名門望族。唐貞觀時期,張姓郡望有清河鬱、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縣)、南陽郡、梁國郡、沛國郡、吳郡等七個。
張姓入閩,先後遷入福州地區。在閩侯的張氏多為「鳳池張」,屬於「清河張」支系。始祖張睦為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末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唐乾寧四年(897年),王審知奏請朝廷授張睦為三品官,領榷貨務。官邸建在福城鳳池坊(今鼓樓區仙塔街城守前路24號),自此張睦子孫後裔以「鳳池」為堂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延鈞繼承閩王位,王族內訌,國事日非,張睦之子張廊、張廡、張膺、張賡,遂謝事隱居。其中張廡生四子:宗昭、宗屑、宗詢、宗景,為守先人廬墓,其攜子定居侯官縣孝悌鄉惠化裡,四子中張宗屑移居水南城西(今閩侯南嶼一帶),張宗詢移居徐潯(今閩侯縣上街餘盛);張宗景遷古田四十三都梅洋召南裡,其後裔衍分屏南甘堂樓下裡、閩清下祝、溪源、閩侯洋裡、廷坪等地。張膺生三子:魯苗、魯薰、魯芸,次子張魯薰遷廣州,其後裔回遷閩侯紳見。張賡生五子:可義、可雍、可遷、可嚴、可勳,五世張仕僖遷閩侯水南(今南通鎮澤苗);八世張宗元遷閩侯洪州(今厚美);九世張汝翼遷羅源,其子巖壽、巖老回遷閩侯古靈;十四世張麒、張麟遷閩侯上街厚美,張居瑞遷閩侯璜溪 今閩侯南通 ,衍分閩侯青口,張居巽遷閩侯瓜山;二十五世張文揚,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 遷閩侯峽南。張氏先人遷居閩侯一地後,成有序有規律地向周邊地區遷移發展,繁衍生息。
分布
閩侯張姓主要有澤苗、田?、大洋、新見、文山崗、山東等六大支系,分布境內15個鄉鎮。澤苗張氏主要分布於南通、南嶼、上街、閩江、青口等鄉鎮;田?張氏主要分布于洋裡、大湖、白沙、鴻尾、荊溪等鄉鎮;大洋張氏主要分布於竹岐、鴻尾等鄉鎮;新見張氏主要分布于洋裡、小箬等鄉鎮;文山崗張氏主要分布於廷坪、大湖等鄉鎮;山東張氏主要分布於大湖、廷坪、白沙、鴻尾等鄉鎮。此外,閩侯張氏宗親還分布全國及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世界各地。
全縣張姓人口初步統計近5萬人,約佔全縣61萬人口的7%多,六大支系發祥人口也均在3000人以上。屬「鳳池張氏」支系的澤苗、田?、新見、文山崗人口約43000餘人,佔全縣張姓人口的90%多。其中澤苗鳳池張氏的人口約17000餘人,居全縣張姓人口的首位。
澤苗張氏居於澤江兩岸。澤江之水源於永泰大樟溪,以示源遠流長,而稱「澤江」,並以為堂號。澤江江河交錯,有眾多湖泊沼澤,後墾殖為良田,先人取沼澤之地而植禾苗之意,而得名「澤苗」。澤苗之地為衝積平原,山明水秀,地廣肥沃,經過九百餘年繁衍生息,已傳三十七代,鳳池四十一世,澤苗宗祠派下子孫當以10萬計,主要集中在南通鎮。現南通鎮張姓1500多戶,人口6000餘人,分布在澤道、幫道、新亭、廷宅、盛尾、文洋、橋街、堪柄、瓜山、鳳溪等10個自然村。此外還分布在上街厚美、石門街、南嶼玉嶼、青口梅嶺、閩江峽南等村。澤苗張氏子孫興旺發達,足跡遍及海內外,僅臺灣一地即逾百餘戶。澤苗張氏宗親各地還建有宗祠,有名的有澤江張氏宗祠。澤江張氏宗祠位於南通鎮澤苗村東面,始建於宋代,初僅數椽簡構,後逐步擴建,至清代已具規模。建國後又多次重修,現總面積2231平方米,三進布局,磚木結構。祠廳正面高懸唐昭宗卸賜堂號「百忍堂」堂匾。張學良將軍的「源共根同」和臺灣政要連戰「崇德明倫」,蔣緯國「源遠流長」等題匾懸於祠廳之上。
名人
在歷史長河中,閩侯張氏綿綿瓜瓞,湧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始祖張睦為五代閩國對外貿易功臣,其領榷貨務時,福州成為福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閩省出現「貨物充斥,填郭盈郊,商賈擁擠,摩肩擊轂」的局面。其忠貞良佐、富國裕民之偉績深得閩人敬仰,閩人在福州鳳池坊(今仙塔街)建榷貨廟紀念他。
在整個科舉時期,中進士的閩侯張氏計有10人,同時也出了許多有作為的名臣良吏、俊彥碩儒、富商巨賈、能工巧匠……如洋裡鄉田?村的張利民,明崇禎年間進士,任安徽桐城知縣三年,治行推為天下第一。甘蔗山前村的張淦,清光緒年間進士、辛亥革命後就任南京第一任市長,其政績操守深得百姓敬重。上街鎮厚美村的張元奇,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初授韓林編修,後歷任監察御史、湖南嶽圳知府、奉天錦州知府,曾參與彈劾黑龍江巡撫段芝貴以重金購天津歌妓翠喜,獻予貝子載振案,頗負盛譽。晚年曾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著書立說。進入近現代,閩侯張氏也是人才輩出。其中有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鈺哲。他是青口鎮滬嶼村人。1919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就讀。1926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葉凱士天文臺作小行星和彗星的照相觀測,1929年獲葉凱士天文臺天問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並曾任中國天文學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家科委天文學科組組長、《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編委會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部委員 。從1928年他發現1125號小行星,並命名為「中華」起,30多年間,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紫金山」的新彗星。他在天文學史研究、天文儀器研製、天文科普、推進學術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要成果。1978年8月出版《國際小行星通報》公布,將新編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表示對張鈺哲的敬意。
如今閩侯張氏宗親足跡遍布海內外,他們秉承先賢的精神,為國為鄉作出積極貢獻。
責編: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