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閩侯張氏

2020-12-15 央視網

源遠流長閩侯張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2日 23:51 來源:

來源:福州晚報

  

  ■曾小榕

  姓氏在我國或家族的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演變中,具有特殊的性質和形式,是家族的一種稱號或標誌。在閩侯境內現有154個姓氏,其中張姓是一大姓氏。2006年12月20日,閩侯縣張氏文化研究會在甘蔗街道山前祠堂成立,這是閩侯縣成立的第一個研究姓氏文化的民間組織,對推動閩侯姓氏文化研究起了積極作用。筆者也藉此了解了閩侯張氏的起源、發展與分布等。

  溯源

  張姓得姓之源有四:一曰張姓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始祖揮,系黃帝妃彤魚氏所生之長子,排行第五(另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揮為黃帝之孫),本姓姬。黃帝與蚩尤鏖戰難以取勝時,揮觀天象中發現列狀似弓的弧星,製造出弓矢,得以運兵克敵,助帝滅蚩尤而「一統天下」,帝賜其姓長弓(張),官封中下弓正;後封地青陽建國,自此子孫相沿。林寶《元和姓纂》亦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二曰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裔,以張為姓。此見《通志氏族略》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也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三曰三國時,南蠻酋長龍右那被諸葛亮賜姓張,其子便認張為氏。四曰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自史前至西周,張氏先民生活在清河一帶古冀州,聚族而居,故以清河為堂號。至春秋戰國,張氏則世居韓國(今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歷任晉、韓,三代四人為相;漢代以後開始南遷。在遷徙過程中形成名門望族。唐貞觀時期,張姓郡望有清河鬱、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縣)、南陽郡、梁國郡、沛國郡、吳郡等七個。

  張姓入閩,先後遷入福州地區。在閩侯的張氏多為「鳳池張」,屬於「清河張」支系。始祖張睦為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末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唐乾寧四年(897年),王審知奏請朝廷授張睦為三品官,領榷貨務。官邸建在福城鳳池坊(今鼓樓區仙塔街城守前路24號),自此張睦子孫後裔以「鳳池」為堂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延鈞繼承閩王位,王族內訌,國事日非,張睦之子張廊、張廡、張膺、張賡,遂謝事隱居。其中張廡生四子:宗昭、宗屑、宗詢、宗景,為守先人廬墓,其攜子定居侯官縣孝悌鄉惠化裡,四子中張宗屑移居水南城西(今閩侯南嶼一帶),張宗詢移居徐潯(今閩侯縣上街餘盛);張宗景遷古田四十三都梅洋召南裡,其後裔衍分屏南甘堂樓下裡、閩清下祝、溪源、閩侯洋裡、廷坪等地。張膺生三子:魯苗、魯薰、魯芸,次子張魯薰遷廣州,其後裔回遷閩侯紳見。張賡生五子:可義、可雍、可遷、可嚴、可勳,五世張仕僖遷閩侯水南(今南通鎮澤苗);八世張宗元遷閩侯洪州(今厚美);九世張汝翼遷羅源,其子巖壽、巖老回遷閩侯古靈;十四世張麒、張麟遷閩侯上街厚美,張居瑞遷閩侯璜溪 今閩侯南通 ,衍分閩侯青口,張居巽遷閩侯瓜山;二十五世張文揚,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 遷閩侯峽南。張氏先人遷居閩侯一地後,成有序有規律地向周邊地區遷移發展,繁衍生息。

  分布

  閩侯張姓主要有澤苗、田?、大洋、新見、文山崗、山東等六大支系,分布境內15個鄉鎮。澤苗張氏主要分布於南通、南嶼、上街、閩江、青口等鄉鎮;田?張氏主要分布于洋裡、大湖、白沙、鴻尾、荊溪等鄉鎮;大洋張氏主要分布於竹岐、鴻尾等鄉鎮;新見張氏主要分布于洋裡、小箬等鄉鎮;文山崗張氏主要分布於廷坪、大湖等鄉鎮;山東張氏主要分布於大湖、廷坪、白沙、鴻尾等鄉鎮。此外,閩侯張氏宗親還分布全國及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世界各地。

  全縣張姓人口初步統計近5萬人,約佔全縣61萬人口的7%多,六大支系發祥人口也均在3000人以上。屬「鳳池張氏」支系的澤苗、田?、新見、文山崗人口約43000餘人,佔全縣張姓人口的90%多。其中澤苗鳳池張氏的人口約17000餘人,居全縣張姓人口的首位。

  澤苗張氏居於澤江兩岸。澤江之水源於永泰大樟溪,以示源遠流長,而稱「澤江」,並以為堂號。澤江江河交錯,有眾多湖泊沼澤,後墾殖為良田,先人取沼澤之地而植禾苗之意,而得名「澤苗」。澤苗之地為衝積平原,山明水秀,地廣肥沃,經過九百餘年繁衍生息,已傳三十七代,鳳池四十一世,澤苗宗祠派下子孫當以10萬計,主要集中在南通鎮。現南通鎮張姓1500多戶,人口6000餘人,分布在澤道、幫道、新亭、廷宅、盛尾、文洋、橋街、堪柄、瓜山、鳳溪等10個自然村。此外還分布在上街厚美、石門街、南嶼玉嶼、青口梅嶺、閩江峽南等村。澤苗張氏子孫興旺發達,足跡遍及海內外,僅臺灣一地即逾百餘戶。澤苗張氏宗親各地還建有宗祠,有名的有澤江張氏宗祠。澤江張氏宗祠位於南通鎮澤苗村東面,始建於宋代,初僅數椽簡構,後逐步擴建,至清代已具規模。建國後又多次重修,現總面積2231平方米,三進布局,磚木結構。祠廳正面高懸唐昭宗卸賜堂號「百忍堂」堂匾。張學良將軍的「源共根同」和臺灣政要連戰「崇德明倫」,蔣緯國「源遠流長」等題匾懸於祠廳之上。

  名人

  在歷史長河中,閩侯張氏綿綿瓜瓞,湧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始祖張睦為五代閩國對外貿易功臣,其領榷貨務時,福州成為福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閩省出現「貨物充斥,填郭盈郊,商賈擁擠,摩肩擊轂」的局面。其忠貞良佐、富國裕民之偉績深得閩人敬仰,閩人在福州鳳池坊(今仙塔街)建榷貨廟紀念他。

  在整個科舉時期,中進士的閩侯張氏計有10人,同時也出了許多有作為的名臣良吏、俊彥碩儒、富商巨賈、能工巧匠……如洋裡鄉田?村的張利民,明崇禎年間進士,任安徽桐城知縣三年,治行推為天下第一。甘蔗山前村的張淦,清光緒年間進士、辛亥革命後就任南京第一任市長,其政績操守深得百姓敬重。上街鎮厚美村的張元奇,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初授韓林編修,後歷任監察御史、湖南嶽圳知府、奉天錦州知府,曾參與彈劾黑龍江巡撫段芝貴以重金購天津歌妓翠喜,獻予貝子載振案,頗負盛譽。晚年曾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著書立說。進入近現代,閩侯張氏也是人才輩出。其中有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鈺哲。他是青口鎮滬嶼村人。1919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就讀。1926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葉凱士天文臺作小行星和彗星的照相觀測,1929年獲葉凱士天文臺天問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並曾任中國天文學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家科委天文學科組組長、《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編委會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部委員 。從1928年他發現1125號小行星,並命名為「中華」起,30多年間,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紫金山」的新彗星。他在天文學史研究、天文儀器研製、天文科普、推進學術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要成果。1978年8月出版《國際小行星通報》公布,將新編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表示對張鈺哲的敬意。

  如今閩侯張氏宗親足跡遍布海內外,他們秉承先賢的精神,為國為鄉作出積極貢獻。

責編:張健

相關焦點

  • 閩清張姓簡況——張氏文化
    睦公卒葬侯官(閩侯)縣赤塘山,1996年遷葬閩侯縣上街鎮厚美村過排山。廡公卒葬侯官縣永康裡鳳坑山。膺公、賡公卒後均葬於永泰縣嵩口鎮月州溪口村。廡公、膺公、賡公三裔子孫於元朝中起開始遷入閩清,歷明、清、民國直至現在。遷入最早的世次為6世,最近為33世,計分33宗支、79分支。
  • 什麼是閩侯?
    可以說是福州乃至福建發展的縮影,故千年古縣之閩侯素有「八閩首邑」之稱。(林祥謙)▼Ⅲ繼往開來 再展新姿閩侯文化源遠流長。自唐至清,閩侯人文薈萃,著述浩如煙海。(福州軟體園閩侯分園縣城傳媒港片區,來源@閩侯縣委宣傳部)▼閩侯依託大學城產學研優勢,推進旗山湖「三創園」、青口投資區、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商貿物流園等建設,
  • 【張氏】福建張家
    本文試圖就閩南和福州的有關史料,簡略地梳理閩臺張氏的淵源。  在宋代福建十大姓氏中,張氏佔2.74%,名列第十,陳、林、黃、劉為前四。2000年11月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張姓229萬人,佔6.60%,位居第三;福州630萬人口中,八大姓氏為林、陳、黃、鄭、王、張、李、吳,張氏為第六大姓。
  • 福州閩侯又一好去處:「閩侯江濱生態公園」
    今天去閩侯縣城去辦事情,在等人的情況下,閒時無聊,就去閩侯市民廣場的江濱公園走走。沒有想到閩侯江濱公園風景如此美麗,一點都不亞於福州市區的南北江濱。「閩侯江濱休閒公園」,位於福州市上遊的閩江北岸,東起三環路荊溪光明出口,西至閩侯大橋,總長約10公裡,據悉總投資約2.48億元,公園分為荊溪段和甘蔗段。公園的總體布局為小道蜿蜒縱橫,由景觀綠道串起數個景點,足以讓市民攜帶家口玩上一整天。
  • 美麗鄉村很養生,閩侯深山好生態!
    原創:閩侯深山好生態共享農莊。一、洋裡交通方便,京臺高速貫穿: 從東(雪峰山城)向西看洋裡: 由西(G3京臺高速)洋裡服務區,向東望洋裡: 從閩侯大坪到洋裡的115縣道:1、洋裡古蹟_閩越王廟、新見老爹厝、陞見張氏宗祠: 新見閩越王廟:
  • 閩侯人要發達了!未來的閩侯會讓你們驚嘆不已!
    閩侯的簡歷▽>鴻尾鄉則以打造工藝創意特色小鎮為目標推進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鴻尾園建設在閩侯,有著「世界金魚看中國,中國金魚看福州福州金魚看閩侯」的美譽閩侯正在建設全國唯一金魚產業園未來,可以來閩侯看最美的金魚啦
  • 閩侯新聞早班車
    一時政要聞1.閩侯縣委書記葉仁佑、縣長王建生赴竹岐鄉檢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8月15日上午,閩侯縣委書記葉仁佑、縣長王建生帶領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赴竹岐鄉檢查推進有關重點項目建設。縣領導林建善、張豔明參加活動。
  • 字輩收集-張氏字輩匯總
    肇州縣張氏字輩:文鳳兆德茂,寶新真存孝。(註:祖籍山東,光緒十三年遷至黑龍江)。本溪張氏:富玉天廷永,修懷寶殿明。國中希鳳世,學得慶恩榮。吉林省農安縣萬順鄉光輝村張氏:文永國志興,鳳顯耀中庭。繼承敬孝義,德才佩華榮。(祖籍:河北省順天府寶坻縣熱河莊牌路張有家廟。)東北吉林張氏:連仕繼榮祿恩熙忠義廣啟國貴明徳永慶福成祥。
  • 福州市資訊|福州閩侯又一好去處:「閩侯江濱生態公園」
    福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福州閩侯又一好去處:「閩侯江濱生態公園」今天去閩侯縣城去辦事情,在等人的情況下,閒時無聊,就去閩侯市民廣場的江濱公園走走沒有想到閩侯江濱公園風景如此美麗,一點都不亞於福州市區的南北江濱。「閩侯江濱休閒公園」,位於福州市上遊的閩江北岸,東起三環路荊溪光明出口,西至閩侯大橋,總長約10公裡,據悉總投資約2.48億元,公園分為荊溪段和甘蔗段。公園的總體布局為小道蜿蜒縱橫,由景觀綠道串起數個景點,足以讓市民攜帶家口玩上一整天。無人機拍攝:從閩侯大橋高空看閩侯江濱休閒公園。無人機拍攝:從世茂御龍灣高空看閩江生態園。
  • 閩侯喜街!
    「世界金魚看中國,中國金魚看閩侯。」閩侯的金魚培育改革開放後在海外負有盛名,培育的珍貴品種也在日益增多。喜魚館當日將展示不少瑰寶級的金魚,據說有些金魚品種是進過故宮的網紅哦!綜合性的有喜藝文聚落講究趣味與個性,它既是音樂廳,有藝人表演原創音樂,也是美術館和孩子的手作樂園。
  • 閩侯秋遊攻略,讓你國慶遊個夠!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幾處閩侯秋遊的好去處,初秋清新之旅,走起咯!  經歷了炎熱、躁動的夏季,終於迎來秋季的徐徐涼意。今年南方的秋天,相比往年,來的早了一些。帶著秋收豐碩的喜悅,心滿意足的浸泡在溫泉水中,給疲憊的身體好好補一補。或在天高雲淡的午後,或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浸泡在溫泉氣霧蒸騰處,在閒散愜意中重新獲得強壯的身體!
  • 河北清河舉辦庚子年張氏祭祖大典 海內外張氏宗親網上祭祖
    裴海潮 攝初夏的清河,萬木蔥蘢,氣勢恢宏的華夏張氏祖庭雄渾凝重。5月28日上午9時18分,庚子年華夏張氏祖庭(網絡)祭祖大典在中華張氏祖源地河北清河縣舉行,世界張氏總會副會長張志堂宣布庚子年華夏張氏祖庭祭祖大典開始。全體人員凝神肅立,19響禮炮響徹雲霄,鐘鼓聲和著號角聲在祖庭四周縈繞。
  • 沅州張氏圖騰
    沅州芷江,保存之古蹟,張氏歷代先賢,捐款捐物,那世界最長之風雨橋,那道教聖地之明山廟,睹物思人,厚德載物。然則,那古蹟家廟,那張氏宗祠、白馬祠、水星宮、金龍閣、伍公廟、文清書院,諸多神廟,卻毀於文革,悲憤而遺憾!
  • 一座被遺忘的張氏祖祠
    回來後,查找資料,這才知道,地方文史研究者王劍霓先生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吳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和《左傳.昭公元年》中有關記載,考證出少吳的兒子揮觀弧星,發明弓箭,被賜姓為張。揮生昧,昧生允格、臺駘,同為張姓始祖,王郭村臺駘廟亦為張氏開宗立姓的祖地。又說張氏始祖揮公的父親少吳號「青陽」,王郭村西南有「青陽河」、「青陽廟」即是其封地。
  • 閩侯:守望古厝 延續文脈
    而今,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背負著文物保護的歷史重任,一系列有創新、有力度、有情懷的保護舉措在閩侯轟轟烈烈展開,保護古厝、傳承文化成為閩侯人的行動自覺。白沙永奮永襄厝。記者張人峰 攝白沙遠濟橋。嚴亮 攝靈濟宮內的御碑亭。
  • 菏澤:張氏字輩整理
    鄉史整理現整理菏澤本地各地張氏字輩,如有不足,留言補充,下次訂正。鄆城縣黃崗村張姓張氏部分字輩:起士文朋有養廷逢志廣登永金繼元心進瑞善修鴻玉雲兆龍守海景中效清德慶如安(或耀誠思國際安)鄆城南趙樓張莊,玉金傳善修廣記鄆城黃集鎮義和莊村張氏,二十八世到四十八世,字輩,興義傳寶德,志存長敬祥,召培進學士,耀榮復孟邦
  • 閩侯白沙汶溪橋修好了
    原標題:閩侯白沙汶溪橋修好了本報訊(記者 蔣雅琛 通訊員胡一帆)昨日,歷時兩個月的閩侯S211線汶溪新橋維修工程完工,安全隱患成功消除,過往群眾出行安全得到保障。為消除隱患,閩侯公路中心於9月22日啟動了閩侯S211線汶溪新橋維修工程。經參建各方共同努力,工程於11月16日完工。在橋梁伸縮縫維修中,閩侯公路中心採用新型液態止水帶封閉伸縮縫橡膠條,既可避免路面砂石堵塞伸縮縫,又能保證伸縮縫自由伸縮,達到免清理的目的,有效減輕橋梁養護工作量,收到較好的效果。
  • 若福州閩侯撤縣改區,閩侯哪裡房子最值得買,呆哥說:福州高新區
    福州要想做大做強,成為海峽西岸城市群的最主要城市,閩侯改區就勢在必行,所以閩侯有非常大的希望改區,而且閩侯都等了10幾年了再等幾年也無妨!02閩侯全部改區的希望大不大?閩侯全部改區希望不大,但是閩侯局部地方改區非常有希望的。
  • 張氏肉圓
    原創 朱成墜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張氏肉圓啖食時,還津津有味地反覆咀嚼,回味,享受著老妻張氏肉圓獨特的滋味。有時,自己單獨烹調食物,我還會把主食與副食一鍋煮,其中必定會放入數枚肉圓。甚至,將肉圓切半,或切碎,放進鍋中,混合各種滋味,然後怡怡地吞下肚,那種肉香、菜香、蔥香、椒香,四香雜陳,摻夾著各種食物的味道,那真是一種令我陶醉的美食啊!
  • 百家姓——張氏的起源
    由於他創造出了弓和箭矢,因此被賜予了「張」姓,他的後人也都以張當做自己的姓氏據說起源於此的張氏人世代生活在青陽地區,即太原西南郊。另外還有部分張姓人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解張的後人。史書上說,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人們自稱為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