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守望古厝 延續文脈

2020-12-15 福州新聞網

福州日報記者 謝星星 實習生 蘇怡蓮 通訊員 張存金 陳建鋆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全民參與、久久為功的守望古厝行動。

八閩首邑,五千年前曇石山文化發源於此,福建的文明也從這裡開始。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給這片熱土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

而今,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背負著文物保護的歷史重任,一系列有創新、有力度、有情懷的保護舉措在閩侯轟轟烈烈展開,保護古厝、傳承文化成為閩侯人的行動自覺。

白沙永奮永襄厝。記者張人峰 攝

白沙遠濟橋。嚴亮 攝

靈濟宮內的御碑亭。王立強 攝

鴻尾溪源寨—雨中天井。卓仁勇 攝

這裡有行之有效的創新機制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每一處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都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守住文脈,必須從源頭開始保護。在閩侯,這一思想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項目選址八部門聯審機制。

「一切以文物優先。」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林升介紹,去年,閩侯對全縣不可移動文物定線落圖,將文物納入八部門聯審,任何項目建設都要為文物讓路。

閩侯二橋是閩侯近年單體最大民生項目,是助推閩侯大縣城跨江聯動發展的重要內容。就在八部門聯合審批閩侯二橋項目時,發現一處匝道設計涉及白頭山遺址。改方案!儘管要多投入成本,項目方仍二話不說重新設計。

行之有效的機制在不斷實踐中轉化為各方自覺。在竹岐安置房建設項目中,發現涉及文物點蘇洋橋,建設方積極主動保護,不但更改建設方案,還落實蘇洋橋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在舊城改造中,想方設法保留歷史建築,進行原址保護;在324國道連接線提升工程中,為避開文山窯歷史遺址,改方案再設計……

2018年以來,閩侯共完成200多個項目選址涉及文物保護區審批工作,有效避免因城鄉項目建設發展而使文物遭受損毀的現象發生。

這裡有滿懷深情的修復建設

在閩侯,各方致力讓群眾和遊客在走街串巷中就能觸摸歷史。

正在火熱建設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便是其中一項重點項目。自項目設計動建以來,這裡就陸續上演著動人的文物保護故事。

「你們拆牌子的時候都要小心再小心,動作別太大。」近日,記者來到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時,負責古建築遷建的楊工正在叮囑工人謹慎施工。街區共有4處遷建古建築,均來自竹岐鄉春風村。「每座古建築都根據不同零件一一編號,人工拆下,再運來街區原樣組裝。」楊工告訴記者,在拆解搬運時,有的梁長達十幾米,無法用車輛運輸,全是靠人工搬來的。

拆解費力,組裝也不容易。「比如這座227號老宅,有幾處雕花非常複雜,費了老大勁才裝好。」楊工嘴裡說著苦,眼裡卻帶著笑。楊工是福州人,從事古建築拆建十幾年了,對每一處經手的老宅都傾注了感情。

不光楊工,負責修復工程的熊工和他的團隊同樣滿懷深情。「我們的原則是最小幹預,修舊如舊。」熊工告訴記者,為最大程度修復文物點的殘缺,他們與專家反覆討論研究,更深入走訪相似建築尋找蛛絲馬跡。在閩侯縣不可移動文物點——橫嶼程由燦厝修復中,光燕尾脊的角度就調整了三五次,整整花了半個月才做好。

如今,修復工作和4座古建築的遷建工作已進入尾聲,正在進行最後的景觀提升。「希望我們的努力能最大程度還原古建築面貌,也算為傳承中華文化出點力。」楊工和熊工如是說。

這裡有責無旁貸的責任擔當

作為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在古代文明的指引下,閩侯人自強不息,人人爭當古厝守望者、文物保護者。

目前,閩侯有文物管理保護志願者213名,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白沙鎮新坡村村民江愛盛是其中一員。日前,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永奮永襄厝為遊客講解。「我從小在新坡古厝裡長大,聽老人們講悠久的歷史故事,我想這些都是寶貝,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江愛盛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傳承中華文化。

早在1992年,江愛盛就自覺擔起守望古厝的責任。他跟專家學習專業知識,向村民傳播保護意識,組織志願者開展宣傳活動……如今,在他的號召下,連村裡90多歲的江連金都加入了志願者隊伍,一有空就在古厝給年輕人講歷史。「2006年村裡還組建了古厝管理委員會,村民自發成立保護協會,大家都想出份力。」江愛盛說,村民們輪流值班,積極做好防火防盜工作。

村裡珍視文物、保護古厝的行動還傳遞給在外的遊子。「每年回來逛古厝都有不一樣的感覺,這裡的深厚文化底蘊太動人了。」常年在外經商的江本輝告訴記者,現在他經常帶孩子回鄉,回鄉必來古厝,讓孩子從小學會保護文物、傳承文化。

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放眼閩侯,全縣上下牢記習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讓文物的光芒穿越歷史、照進現實、點亮未來。

修建中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記者張人峰 攝

文保志願者在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服務。記者張人峰 攝

古厝與高樓在閩侯和諧共存。記者張人峰 攝

這裡有搶救文物的刻不容緩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樹立科學理念至關重要。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古厝》一書撰寫序言。他在序中寫到:「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這一重要思想為閩侯保護文物提供了根本遵循。

「還好當年把構件都找回來了。」望著正在修復的廷坪龍津橋,閩侯縣博物館負責人周丕鏵感慨萬分。2016年,受颱風襲擊,山洪衝毀了縣內5座古廊橋。為找回散落的廊橋構件,閩侯人沿著河、繞著溪,步行找尋了幾天幾夜,終於將大部分主要構件找回。

閩侯的古廊橋文物資源尤為豐富,除了省保、縣保,還有許多文物點。今年,閩侯啟動了古廊橋的專項修繕保護。閩侯還將推出一年一專題文物修復工作,用若干年時間將全縣文物全面修復保護起來。

搶救修繕保護的故事還發生在赤塘山遺址。一項省重點項目建設時,一發現涉及赤塘山遺址,縣裡便與其達成了保護共識。很快,項目方主動出讓土地作為遺址公園,還投入200多萬元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墓壁保護等,為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珍貴資料。

對全縣文物點實行掛牌管理,對古厝、古祠等木構文物進行白蟻專項整治、電線套管改造、配備滅火器……如今,一項又一項保護措施陸續推行。2017年以來,閩侯安排常規文物修繕經費和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經費3650萬元。2018年以來,共實施文物保護工程11項,總投資近2080萬元。

真實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發展中保護,一幅城鎮化與歷史文物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在首邑大地徐徐展開。

這裡有形式多樣的活化利用

讓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是文物利用的創新探索。社會認養做法正在閩侯多座古厝試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成果共享」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機制正在形成。

在白沙鎮林柄村,作為當地清代木構民居建築和典型實例的古厝李宅,正迎來「新生」。記者看到,古厝周邊的民房正在改造,古厝內部正在修復提升,全新的「有書香、有顏值、有鄉愁」定位讓這座歷經風雨的老宅更有韻味,也更貼近民生。

「我們結合共享概念,打造書院空間,讓歷史走進生活。計劃通過開展國學活動,為村民、遊客提供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教育基地。」閩侯縣鄉村振興促進會秘書長王曉嵐介紹。

不止古厝李宅,溪源寨、自鈿厝、林柄橫樓等古厝也正在籌劃社會認養中。不久的將來,這些古厝將華麗轉身,走到千萬群眾身邊。

除了社會認養,閩侯重磅打造的縣博物館新館,通過高科技手段讓歷史瞬間「活」起來,成為群眾、遊客熱捧的好地方。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林、黃、陳等八個中原大族入閩定居。為生動還原這段歷史,閩侯縣博物館打造了全新CAVE沉浸式空間,以視覺藝術直擊觀眾,讓人「身臨其境」。

「活起來」的文物和歷史,正不斷走近百姓、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穿越時空,探訪閩侯喜街古厝
    福州晚報記者 劉玉純/文 劉玉純 翁宇民/攝1月21日,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將正式開街。當天,廣大市民不僅可以在喜街體驗傳統婚禮、品嘗臺灣以及閩侯14個鄉鎮的特色美食、參加有趣的互動,還有機會探訪久遠的閩侯村落。
  • 閩侯法院設立全省首個「古村落·古厝文化生態司法保護示範點」
    法制網訊 記者 吳亞東 通訊員 張鑫 靈秀閩侯素有「八閩首邑」之美譽,其五千多年歷史的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承載著閩侯兒女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人民日報重刊了習近平總書記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
  • 「故事」福建省首個 「古村落·古厝文化生態司法保護示範點」設立...
    侯法院設立全省首個「古村落·古厝文化生態司法保護示範點」近日,閩侯法院聯合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文明辦、甘蔗街道等部門到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開展閩侯縣古村落·古厝文化生態司法保護專項行動。
  • 十三棟古厝深藏在閩侯 大多套建最大的有十六進
    十三棟古厝深藏在閩侯大湖鄉東墘村的幽幽山谷中數百年,是目前閩侯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古民居群。­  特殊的地勢加上自然氣候的雙重庇護,也讓生活在這裡的劉氏後人幾百年來不被打擾。如今,雖然留守的村民越來越少,但這裡依舊保持著平靜的農耕生活。­  為了讓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厝和臨風而立的馬頭牆,能夠繼續守望著後園裡的歷史和變遷,村幹部們也在保護古厝的道路上努力著。
  • 特色線路∣閩侯古厝文保探訪二日遊
    古巷青石連遠道,學宮文脈壯湖山。輕財好義人倫厚,破浪揚帆風氣先。試看閩侯之美處,丰神頗似武陵源。」一位外省旅行者在「閩侯讚美詩」中如是寫道。景致與人文的富饒,令人嚮往。今天小編帶你跨越歷史的長廊,回溯數千年前的遺蹟遺址,感受文保的新時代內涵。
  • 【家風•閩侯老房子的故事】之停駐在時光裡的南山古厝
    福建省閩侯縣甘蔗街道南山村的陳家古厝,褪去歲月痕跡,恰似一位滿臉皺褶的慈祥老者,安靜地送走流年,端詳著陳家人熱鬧祥和的日常生活。精緻古厝 隱於尋常巷陌  (悠悠古厝透著祥和與靜謐)  初入南山古厝,柔和的陽光鋪滿整個中庭,古樸的木結構老房子映入眼帘。雖然歷經風雨滄桑,房子各處有不少毀傷,目光所及處,多有斑斑駁駁,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厚重的歷史積澱。
  • 逛古厝泡溫泉過喜年迎世遺,閩侯縣的「五福」這樣集!
    昨天是小年 閩侯縣在大湖鄉舉辦 雪峰祈福 福至萬家 正式拉開了 「逛古厝
  • 閩侯鄉村的幸福「三重奏」
    2018年以來,閩侯縣圍繞「一革命五行動」,依託「整潔閩侯」城鄉環境再提升專項行動,在全縣270個行政村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邊扮靚鄉村,一邊傳承歷史,一邊合力振興,在閩侯,幸福小康的鮮活圖景徐徐展開。
  • 福州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論壇活動舉辦
    今日下午,福州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論壇活動將在朱紫坊、上下杭、永泰同安鎮愛荊莊、連江丹陽鎮三落厝和馬尾等5個場地舉辦專題論壇,主題分別是「歷史·文脈」古厝保護與利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復興、「記憶·鄉愁」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延續·新生」傳統聚落保護與活化、「留存·弘揚
  • 閩侯喜街!
    龍旺集團正在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模式,以還原「閩越文化」為特色的「閩越水鎮」,已經成為閩侯文化旅遊的新名片。這間古厝布置成了「人間四喜照相館」,裡面設置了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大人間樂事的場景裝置,遊人可以情景式打卡拍照,以個性照片制霸朋友圈。
  • 福州古厝!
    記者葉誠 攝古厝保護 延續城市文脈6日,記者來到於山,大士殿前的石椅上,幾位市民正在休息市民陳偉紅說:「以前大士殿開放時,我經常進去參觀。」鄭錦鑾 攝於山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山上古厝眾多離大士殿不遠的戚公祠、補山精舍萬象亭等多座古厝剛剛修復月底前有望對公眾開放而於山的古厝修繕
  • 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開街 閩侯「喜街」迎喜
    王東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21日電 (葉秋雲)一場閩侯傳統集體婚禮在古厝中舉行,身穿傳統中式服飾的新人在閩侯喜娘的喜語喜願聲中,拜天地、添花禮、進鬥丁禮……21日,福建省福州市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街。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街。
  • 閩侯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工作
    近年來,閩侯凝聚各方智慧與力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內涵日漸豐富,活力不斷迸發,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八部門聯審從源頭保護在閩侯荊溪鎮,白頭山遺址正被積極保護起來。去年,一場搶救性考古發掘在閩侯二橋項目涉及白頭山遺址範圍內啟動。
  • 福州古厝將驚豔全國!
    昨晚的央視《新聞聯播》 對「福州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論壇」 進行了報導 全國目光再次聚焦福州
  • 閩侯:近郊看「村」色 「鄉」約到白沙
    閩侯白沙鎮林柄村。(閩侯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  悠悠閩江,晝夜東流,行至閩侯白沙,突然拐了一個大彎。  沙灘、花海、古厝、驛道、溫泉……在閩江水的滋養下,白沙孕育出豐富的旅遊資源。立足特色資源稟賦,激發鄉村旅遊活力,閩侯縣正大力推進白沙全域旅遊,打造福州近郊集遊、樂、賞、摘、購、養於一體的休閒遊勝地。  生態為底 親近自然  到白沙看村莊美景,第一站走進林柄村。
  • 閩侯:近郊看「村」色「鄉」約到白沙
    閩侯白沙鎮林柄村。(閩侯縣融媒體中心供圖)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悠悠閩江,晝夜東流,行至閩侯白沙,突然拐了一個大彎。經年累月,江水裹挾的石英砂沉澱下來,形成了千畝乳白沙灘,這便是「白沙」的由來。沙灘、花海、古厝、驛道、溫泉……在閩江水的滋養下,白沙孕育出豐富的旅遊資源。立足特色資源稟賦,激發鄉村旅遊活力,閩侯縣正大力推進白沙全域旅遊,打造福州近郊集遊、樂、賞、摘、購、養於一體的休閒遊勝地。生態為底 親近自然到白沙看村莊美景,第一站走進林柄村。
  • 閩侯白沙「雲」遊平臺上線
    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張存金 陳建鋆 蘇楓從市區出發,無論是取道京臺高速公路,還是沿著濱江西大道一路向西穿越縣道,均可用不到40分鐘的時間抵達閩侯白沙鎮。今年5月,白沙鎮動工建設閩侯海絲時尚居藝小鎮,將打造一個居藝產業特色明顯、地方文化獨特、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創宜居宜遊小鎮。項目建成後,預計泛家居產業年產值超50億元,遊客量每年達100萬人次。小鎮的商業街有望年內建成開放,酒店計劃明年建成。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再讀《福州古厝》序(札記)
    《福州古厝》序的內容簡要又平和。「在經濟發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從21世紀伊始至今,在社會需求和全球化發展的雙重環境中,這些樸素的願望和基本路徑,仍然延續下來並保有強大的推動力。
  • 福州閩侯白沙「雲」遊平臺上線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9月26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從福州市區出發,無論是取道京臺高速公路,還是沿著濱江西大道一路向西穿越縣道,均可用不到40分鐘的時間抵達閩侯白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