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上免費美妝小樣的背後,是一個價值12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2020-12-12 界面新聞

記者 | 陳奇銳

根據市場研究和消費者購物趨勢諮詢公司NPD Group去年發布的報告,護膚產品和化妝品小樣在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並且在2018年以12%的增幅破紀錄地將銷售額推向12億美元。

從跨國巨頭到初創品牌,品牌每年的財務企劃中都留有專門針對小樣投放的資金預算。美妝小樣生產商Arcade Beauty此前在採訪中透露道,從策劃到施行,某一特定產品小樣投放企劃的花費大約在25000美元至100000美元之間。

降低消費者試用新品的門檻

通過在線上和線下的投放,小樣往往充當了許多消費者與美妝品牌第一次接觸的橋梁。作為當代美妝品牌在投放廣告之外最常採用的營銷手段,贈送小樣其實是一種頗為古老但卻依然行之有效的方式,一家一戶敲門推銷是它在電氣時代到來前的模樣。

早年Estee Lauder女士在創業時,便是通過上門贈送小樣的方式打開市場,因為她相信產品的使用效果將是最有說服力的廣告。

儘管都是為了刺激顧客的購買慾,但曾經只有那些售價昂貴的護膚品牌才是小樣企劃的擁護者。在花費四位數的工資購買一款功效卓著的面霜後,贈送小樣可以為消費者帶來獨特的專屬服務感並培養忠誠度,同時還能暗示消費者去購買一整套美妝產品以達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在培養忠誠度之外,美妝小樣亦成為了尋找潛在的客戶的主要途徑。「美妝品牌必須給人們一個購買的理由」美妝購物品牌Smashbox Cosmetics的董事Lyndsey Bluver說到,「我們網站上85%的消費者瀏覽量貢獻給了各種類型的小樣產品。」

與Louis Vuitton和Prada這類奢侈品牌講故事的銷售手段不同,美妝品牌雖然也會拍攝各種斥資巨大且光芒四射的廣告造夢,但使用效果依然是競爭核心,這也解釋種試妝開箱的博主在網絡上的火熱,以及為何各種試用裝在淘寶品牌官方旗艦店以及私人店鋪的銷量都名列前茅。

小樣給了消費者一個體驗的契機,在那些擠滿了超模的夢幻廣告影響下,即使沒有展現出效果,也會在在消費者心中形成驅動力:也許等用完一瓶正式裝的精華後,我的皮膚就會變得如廣告中一樣光彩煥發。即使真的沒有形成消費動力,試用裝的低廉的價格也不至於讓使用者太過心痛。

消費者樂於去獲取各種品牌提供的小樣,歐萊雅、科顏氏或倩碧等品牌在公眾號上的試用申領常常能吸引數萬人前去報名。如果說奢侈品牌推出美妝線給工薪階級的消費者創造了一個負擔得起的上流社會體驗,那麼各種分發的小樣就為提供人們能夠種種關於青春貌美的入門級幻想。

Lisa Cheung是一名在北京就讀的大二學生,她在微信中關注了不下20個美妝品牌的公眾號。「每當它們有試用活動出來的時候,我就會申請」,Lisa說,「有些需要郵費到付,不過十幾塊錢就能用上大牌好像也挺值得,其實小樣也可以用挺久的」。

護膚品牌的試用申請品牌的試水工具

Lisa從高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購買美妝小樣,「一開始是從淘寶上購買,但是後來看到有新聞說有些店家的貨源不明,現在就轉向公眾號申請了」。Lisa認為雖然在公眾號上能否被抽中具有不確定性,但臉上的事情還是得嚴肅對待。

「我大概有小樣搜集癮吧,」Lisa打趣道,她專門買了一個大號的收納箱來裝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堆積如山」的 小樣。小樣在她的心中代表了種種「可能性」:將來可能會買正式裝,買之前可能要先試以及「如果這次不領,可能就沒有下次了。」並且她稱「我覺得我不會把這些小樣送人,大牌美妝堆積在一起給我一種假裝很有錢的滿足感」。

而線下購物中心專櫃則是消費者獲取小樣的另一重要途徑,許多品牌會在商場推廣活動或消費者購買後贈送小樣。Miranda Mung此前曾在Chanel的專櫃領過一瓶1.5毫升的Coco Mademoiselle淡香水。「平時去到線下去拿小樣時,感覺專櫃的銷售員對不買還拿小樣這件事特別不滿」,Miranda表示道,「就好像品牌是她們家的一樣。」

「不過拿了Chanel的小樣還是挺不錯的」,Miranda認為。

在前往專櫃領取Coco Mademoiselle淡香水的小樣之前,Miranda Mung在Chanel微信公眾號上填了一份調查問卷,測試她適合什麼樣的香水。

在營銷之外,小樣也成為品牌調查產品市場受眾以及反饋的重要環節。通過小樣的申請量、使用量以及反饋意見,美妝品牌可以在大規模推廣前對營銷方向以及後續的線下鋪貨策略進行調整,進而期望能在產品發售之初便收穫最大量的消費者。

看中小樣在美妝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以聖誕日曆(Advent Calendar)為代表小樣為組合型產品便成為這幾年的熱門。這種誕生於19世紀的假日限定產品起初被用來倒數距離聖誕節還有多少天到來,人們會在不同的格子裡面放入各種各樣的巧克力、糖果以及紅辣椒,每當新一天來臨時就打開新的格子。聖誕日曆的吸引力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格子將誰是什麼東西。

小樣的新生意並不小

自2010年奢侈百貨Selfridges將這種模式引入年末假日季營銷後,越來越多的美妝品牌以及零售百貨加入到聖誕日曆的隊伍當中。與百年前以未知感為賣點不同,當代美妝品牌會在宣布發售聖誕日曆的時候同時公布內含的單品。它們常是比小樣容量略大的美妝產品,但勝在品種類型多樣,能夠給予消費者獨特的擁有感。

「每個品牌知道聖誕日曆最終會轉化成銷量」,加州諮詢企業Beauty Barrage的創始人Sonia Summers說道。而對於那些美妝零售商來說,製作聖誕日曆的成本則更為低廉,有時候它們甚至不需要像品牌支付相關費用。

而以小樣為主打的訂閱式美妝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扎堆出現。

Birchbox小樣禮盒從早期的Birchbox到如今Glossybox、MyGlam以、Goodebox以及絲芙蘭自己推出的美妝禮盒Play和沃爾瑪的BeautyBox,訂閱型美妝禮盒市場依然火熱,根據麥肯錫在2018年發布的報告,網際網路訂閱型產品的市場價值從2011年的5千700萬美元上升到了2016年的26億美元。以Birchbox為例,用戶只需要支付每年110美元的訂閱費,就可以每月從品牌處收到至少4款不同的化妝品小樣。這種模式在承襲了聖誕禮盒的擁有感滿足之外,還延續了它的傳統:每個月你都能收穫打開未知的新鮮感。

訂閱美妝禮盒滿足了人們對於新產品的欲望,組合起來大約可以使用7-14天的產品給予了使用者對機械重複式使用感厭倦後拋棄的快感。

但跟Lisa一樣,許多人在得到湧入般的物質滿足之後,便需要開始考慮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小樣,儘管現在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環保主義者對這種運營模式表示抗議。

《紐約時報》曾採訪了多位訂購了多個美妝禮盒公司的用戶,超過三分之一的被訪者表示自己無法用完所有的產品。「產品的成分不適用於我的膚質」、「我是一個幾乎不用口紅的人」以及「我只是嫉妒別人有我沒有的小樣,所以才訂購了這麼多。」

絲芙蘭禮盒「Play」儘管訂閱式美妝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將這些訂戶轉化為在它們網站上購買正式裝的消費者,但與停止訂閱比起來,用戶們似乎更願意通過交換的方式來解決存量過大以及尋找適合產品的問題。

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早在2013年便已經報導這些訂戶們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個建立了數個小樣互換組織,其中一個名為Beauty Box Swaps的小組更是吸引到超過2000名用戶的加入。

一位名為Megan Seneac的被訪者說道「小樣互換這件事完全改變了我對這一類產品的看法。曾經我一度憎恨為何總是寄來一堆對我毫無用處的東西,但如今這對我完全沒有影響了。所有的東西都能在互換小組上找到需求者。」

Facebook上的其中一個互換小組雖然沒有人知道最後Megan Seneac有沒有轉化為正式裝產品的購買者,但從她的話語中已經窺探出小樣市場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甚至有媒體用「小樣訂閱式美妝模式衍生出了灰色二手交易市場」這樣的話語作為標題。

基於此,不少美妝業內人士也表現出了他們的擔憂。

布魯克林彩妝精品店的主理人Jessica Richards認為,「你覺得通過小小一瓶幾毫升的東西就能讓消費者理解你品牌的價值嗎?」,「這種經濟模式只慣出了他們的壞習慣。他們將會一次又一次地前來索要小樣,但最後卻什麼都沒有買。」

不過小樣這個市場倒是越來越擁擠了,而品牌們也不再能僅僅靠簡單地寄送小樣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從禮盒包裝、小樣新奇度到用戶喜好針對性都成為衡量標準。那些在專櫃和公眾號分發小樣的美妝國際巨頭,如雅詩蘭黛和歐萊雅,也必須意識到贈送小樣僅僅只是用戶忠誠度的入門,圍繞這一推廣類型還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去研究。

但無論如何,小樣的市場可能在未來的幾年都會保持繼續增長的姿態。在市場諮詢公司Euromonitor的報告中,小樣已經成為了驅動美妝產品正式款購買的第三大動力,僅次於使用經驗和親友推薦。

相關焦點

  • 你手上的免費小樣 是大牌們最「無力」的掙扎
    僅11月12日,美妝閒置小樣的發布就比11月10日上漲201%,成了雙11最爆款的二手商品。有需求才有市場,小樣背後其實有著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只要是買過護膚品或者美妝的消費者,一定都有產品不適合自己然後迅速被閒置的情況。
  • 美妝小樣有了新市場 監管也有了新規定
    、面膜或口紅、香水小樣,被送的小樣被放在了二手交易市場被賣掉……有需求就有市場,化妝品小樣衍生了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在大型商場,不少品牌化妝品使用了無人售貨機做品牌推廣,關注品牌公眾號,成為線上會員,免費領取試用裝,產品通常為粉底液、精華液等。在網購市場,化妝品小樣也早已不再是專櫃專屬的拉新、優惠或附贈的工具,而是開始擁有獨立的市場。
  • 你在李佳琦薇婭直播間搶的小樣,撐起一個百億生態圈
    90後消費者卡卡在直播間蹲完了整個雙11,美妝是她最大的戰利品,堆滿整整一箱的小樣甚至已經搶過了正品的風頭。在雙11「後市場」——二手平臺上,美妝小樣依然站上C位。「電商在線」從閒魚平臺了解到,僅11月12日,美妝閒置小樣的發布就比11月10日上漲201%,成了雙11最爆款的二手商品。
  • 免費領取美妝小樣是薅羊毛?你其實中了商家套路!
    在一開始的護膚品市場,沒有小紅書、沒有美妝博主,沒有任何可以為新品背書的途徑,美妝品牌只有靠派發試用品的方法,讓消費者來了解自己、使用自己。後來,美妝小樣逐漸成了安撫消費者心理的慰藉品。營銷君曾經在專櫃問過一個水乳套裝,標價是4000元,問到有什麼優惠,櫃姐的回答是送了很多中小樣,平時是不會送的。
  • 從「贈品」身份到擁有獨立市場 化妝品「小樣經濟」崛起
    贈送化妝品小樣曾經是不少價格偏高的大牌產品為了吸引消費者,推出的一種營銷手段,現如今多種渠道形式的轉變,小樣逐漸從被「薅」的「羊毛」開始發展自身價值,其市場潛力逐漸被挖掘。然而,在業內人士稱,在滿足消費者多種需求的同時,小樣市場也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
  • 大牌美妝免費領!騰訊老鵝項目被閨蜜們刷爆朋友圈啦
    原有項目面臨分水嶺Miss最開始做的是女性美妝、穿搭的社區分享,希望能有一個平臺來連接閨蜜圈,相互分享。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李曉娟發現只是單一的社區,根本無法解決掉女性用戶對於美妝產品的需求。據她回憶,一次偶然去香港購物,在Dior專櫃購買了大幾千的化妝品,專櫃小姐只是將李曉娟購買的產品如數打包,然後交到了她的手上。那時李曉娟心裡有點不舒服,心裡想:自己買了這麼多錢的化妝品,沒有折扣,沒有禮品,甚至連美妝小樣都沒有贈送。
  • 高瓴騰訊看上新風口:美妝遊樂園火了,5000億市場的下一個泡泡瑪特?
    雖然開店速度已經夠快,但距離美國版下沉美妝龍頭Ulta Beauty來說,這個速度還不夠快。Ulta Beauty目前擁有1262家門店,早在2015年就超越絲芙蘭,一舉成為美國最大的化妝品零售連鎖。看到這裡,如果你還沒聽過Ulta Beauty、HARMAY話梅、THE COLORIST調色師。不好意思,那說明你已經看不懂這屆年輕人了,你極有可能錯過下一個完美日記和泡泡瑪特。
  • 高瓴騰訊看上新風口:美妝遊樂園火了5000億市場的下一個泡泡瑪特?
    不好意思,那說明你已經看不懂這屆年輕人了,你極有可能錯過下一個完美日記和泡泡瑪特。1、沒聽過HARMAY?你可能錯過下一個泡泡瑪特美妝蛋牆、馬卡龍配色、倉儲式開架設計、佛系導購、上百款大牌小樣、拔草後千字門店筆記……這些美妝集合店成為女生們新晉網紅拍照打卡聖地。
  • 美妝界「Costco」估值5億背後:貨源存疑,價格並不扛打
    以一家名為話梅(HARMAY)的倉儲式美妝集合店為例,近幾年來,因其工業風的裝修、倉儲式的陳列方式,以及批售小樣的特點,迅速捲起一波「探店潮」,被稱為美妝界的「Costco」。這個風格突出、特色鮮明的美妝集合品牌,在2019年12月6日由高瓴資本領投,完成了A輪融資,投後估值近5億元人民幣,受到了行業和資本的矚目。
  • 鈦媒體實探網紅美妝店Harmay話梅,單店估值10億的邏輯是什麼?
    儘管護膚和美妝小樣在國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2018年美國的小樣市場銷售額就有12億美元(據NPD Group發布的報告),但在國內,小樣多是作為正裝產品的附贈品,贈送給消費者。在話梅之前,鮮少有商場或品牌正式售賣小樣產品。但消費者對於護膚及美妝產品小樣的需求卻一直存在。
  • 高瓴騰訊看上新風口:「美妝遊樂園」的5000億市場
    Ulta Beauty是美國著名的美妝商品連鎖店,也是絲芙蘭在北美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  Ulta Beauty成立於1990年,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於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市值達151億美元。截至2020年三季末,Ulta Beauty在美國擁有共有1262家店,會員數量超過3180萬,2019年銷售額約為67億美元。
  • 從美妝博客到 4億美元估值,揭秘網際網路美妝品牌Glossier的崛起之路
    Glossier並不是一家普通的美妝公司。Weiss是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打造Glossier的:如果美容品牌真的去聆聽女性的聲音會怎樣?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Weiss通過簡單地傾聽女性她們想要什麼,而不是告訴女性她們想要什麼,從而將一個美妝博客打造成一家估值4億美元的龐大業務。
  • Zara進軍美妝市場,為什麼不被看好?
    一個顯著的趨勢是,美妝市場增速已經超過了服飾市場。據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歐睿國際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服飾和鞋履市場的零售額同比增長 4% 至 1.7 萬億美元。 其中,運動服飾增長 6.8% 至 3000 億美元,童裝增長 6.2% 至 1600 億美元。
  • 高瓴騰訊看上新風口:美妝遊樂園火了,下一個泡泡瑪特?
    動輒單店估值10個億的新一代美妝集合店,究竟是資本催生的新泡沫,還是中老年投資者看不懂的下一個泡泡瑪特?馬卡龍配色、ins風、網紅打卡地、佛系導購、進店可擼一個全妝、剁起手來完全不受控制……高瓴又看上一個新風口——美妝集合店。
  • 明星爭做美妝品牌 這塊蛋糕太好分?
    但也要注意到,明星美妝品牌經過幾年發展,背後問題已經凸顯,快速爆發期後,增長正在放緩,部分產品線銷量甚至大幅下滑,而過度依賴明星個人影響力帶來的消費者忠誠度問題也正在影響品牌價值。同時,明星美妝集中湧現帶來的美國市場繁榮正在冷卻,亞太或將成為下一個主戰場。
  • 又快又好又便宜,一批 「國產絲芙蘭」 把美妝生意吃得死死的
    在發展迅速的中國美妝市場和疫情影響下,不少海外龍頭美妝集合店鋪慢慢顯示出跟不上中國市場節奏變化的情況,反而是國產新興美妝集合店擴張的腳步變快了。高瓴在去年 9 月領投了彩妝國貨品牌完美日記,而後領投美妝集合店 HARMAY,都在中國美妝市場砸重金,其反響就目前來看均是積極的。如果你有瀏覽抖音和小紅書的習慣,會經常看見有美妝博主和普通消費者前來 HARMAY 打卡,不像絲芙蘭趁疫情大舉進攻線上市場,曾經在線上頗有知名度的 HARMAY 來到線下倒慢慢顯示出 「網紅」 的潛質。
  • 年過半百地攤創業,從賣蜂蜜到10億美元美妝品牌的成功秘訣
    一個35歲的單身母親,一個50歲的養蜂人,當他們一起擺地攤時,可能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們正在創建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美妝品牌。20世紀60年代,在時代生活出版公司(Time Life )做過攝影記者的Burt Shayvitz,來到緬因州森林過起避世的獨居生活,靠養蜂為生。
  • 美妝集合店大亂鬥,線下美妝店能否誕生下一個完美日記?
    投稿來源:沸點Point一個月前,國貨美妝品牌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成功在紐交所IPO,市值升至近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0億元,重塑了人們對國潮美妝潛力的認知。而「一籃子」模式的雜貨鋪文化並不是美妝領域的私有創新,在各個行業市場也早有豐富實踐。
  • inNews:美妝品小樣裝成主流趨勢 Pandora中國有機銷售跌22%
    【in零售電商~貼身的消費信息】1、美妝品牌中小樣小美盒套裝成主流趨勢中國化妝品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為20歲以上的女性佔比最大,而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大眾對美的追求持續加深,年輕消費者逐漸佔據美妝市場的主流,在消費升級、品牌認知度提升的驅使下,95後、00後成為高端美妝消費的潛力人群。
  • 國貨美妝備戰天貓6·18,百雀羚自然堂首登全球最有價值美妝品牌
    【獵雲網北京】5月16日報導日前,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2019全球最有價值的50個美妝個護品牌」排行榜。榜單顯示,強生繼續蟬聯榜首,品牌價值為141億美元;CHANEL美妝升至第2名,品牌價值同比大漲近1倍至115億美元;第三名則是歐萊雅集團,品牌價值107億美元,高於上年的97億美元。進入前10名的品牌還包括Gillette、露得清、妮維雅、迪奧、倩碧、資生堂和嬌蘭。其中,榜單中八成以上大牌均已入駐天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