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9月24日消息,不賣隔夜菜、不賣隔夜奶、不賣隔夜肉……在生鮮超市,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宣傳語。如果當天賣不完,這些商品就會被下架銷毀,第二天再賣新的。然而,這樣的「新鮮」會不會造成另一種程度的浪費?
保質期30天,銷售期只有1天
在北京,盒馬鮮生幾乎成了生鮮超市的代名詞,也正是盒馬,提出了「日日鮮」的概念,確保每天上架的食材都是新鮮的。「日日鮮」商品不但包括蔬菜、牛奶、雞蛋、肉類,還包括麵包等烘焙食品。
在「日日鮮」商品的包裝上,都有一個醒目的數字,用來標明上架當天是星期幾。這也是在告知消費者,這些商品是當日上架當日銷售。
不過,記者發現,「日日鮮」商品的保質期並不是只有1天。比如雞胸肉保質期5天,「日日鮮」牛奶保質期7天,而「日日鮮」雞蛋的保質期則達到了30天。
明明保質期很長,卻只在這一天來銷售,會不會造成大量浪費?9月16日晚,記者來到盒馬鮮生亦莊經開店,發現這裡的「日日鮮」雞蛋、牛奶已銷售一空,肉類也只剩下豬蹄等種類。店員告訴記者,「日日鮮」商品訂貨量不多,加上線上也能下單,所以像雞蛋這類商品基本當日都能賣完。
記者注意到,賣不完的「日日鮮」商品多是蔬菜類。當晚9時40分許,已經臨近閉店,冷櫃中仍有數十袋茼蒿、生菜、油菜等「日日鮮」蔬菜。
原本是避免浪費,卻可能造成浪費
「日日鮮」菜品如果賣不完怎麼辦?一位店員介紹,賣不完的「日日鮮」商品將會下架處理,而不會在第二天繼續銷售。
記者發現,類似的商品還有物美大賣場的「每日鮮」蔬菜等,也是堅持「庫存每日清理,不賣隔夜菜」。
此前曾有媒體報導,賣不完的蔬菜會「摳破包裝之後扔掉,或者讓大廚在菜品研發的時候用掉,但不再銷售」。一位業內人士稱,生鮮超市大都會通過打折促銷的方式來減少損耗。但即便如此,仍然會有一些商品剩下。
令人深思的是,避免浪費正是推出「日日鮮」蔬菜的初衷。據了解,盒馬的「日日鮮」蔬菜是加工後的淨菜,每個包裝為300克至500克不等,正好是一餐的量。盒馬方面曾宣稱,這種小包裝「可以倡導消費者日日買,不囤菜,達到新鮮和不浪費的雙贏。」
為了避免浪費,但結果卻可能「造成」浪費。一些商家表示,生鮮超市推出「日日鮮」「不隔夜」主要是出於食品安全的考慮。食品安全一旦出了問題,商家的品牌也會受到影響。「越是知名的生鮮超市,對臨期食品的處理越嚴格。」對臨期食品進行銷毀處理,也是業內一種通用的做法。
「日日鮮」成了「日日扔」,曾引發網友論戰
記者發現,「日日鮮」蔬菜大多是葉菜,而且是放在冷櫃中銷售。9月13日晚,記者在盒馬生鮮十裡堡店看到,冷櫃中除了有「日日鮮」蔬菜,也有其他包裝的普通淨菜。其中,豌豆苗、蒜黃、綠豆芽等普通淨菜,包裝日期為9月10日,上市日期為9月11日,也依然在銷售。這就意味著,部分淨菜的「保質期」至少可以達到兩到三天。
另一方面,「日日鮮」商品明明白天才上架,到了晚上就成了「臨期食品」,也讓許多人覺得匪夷所思。在微博上,就有網友提出質疑:上架還沒24小時就下架處理,這到底是「日日鮮」還是「日日扔」呢?
記者注意到,在盒馬對下架食物如何處理的問題上,曾經引起過網友之間的論戰。去年,上海網友「小椅子Zoe」發微博稱,自己帶母親去盒馬吃飯,正好看到了晚上大規模丟棄食物的場面。「餐盒精美的新鮮飯菜、海鮮、甜品、飲料、點心,一批批從貨架上撤下,丟到小推車裡拉走扔掉。」該網友稱,被丟棄的食物中,鮮肉月餅還是熱的。
「今晚受到了近年來最大的心靈震撼!」這條微博一發出,頓時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在「知乎」網上,相關回答多達582條,網友們分成兩個陣營,一部分人支持盒馬的做法,認為果斷下架臨期食品是維護食品安全,不能貪小便宜;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許多當天上架的商品根本算不上「臨期」,贊同丟棄的人是堂而皇之地為浪費辯護。
而盒馬官方當時回應稱,為了保證食品的最佳口感和新鮮品質,內部質檢會定期及時撤下臨近保質期或僅當日售賣的商品。
「臨近晚上如果賣不出去是必然要銷毀報損的,至於銷毀最終的去向,肯定也是根據當地部門的規定進行合理處理。」不過,盒馬也坦承銷毀這些食品比較浪費和可惜,「希望在大數據基礎上,加入全新技術,減少浪費,多做公益,和整個社會一起去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專家說法:蔬菜保質期很難界定
「從某種角度來說,保質期是食品的最佳食用期,有的食品可能到了保質期還沒壞。」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曉燕表示,商家銷毀臨期食品,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生鮮超市,無論是「日日鮮」蔬菜還是普通淨菜,只有包裝日期和上市日期,卻沒有標註保質期。趙曉燕告訴記者,蔬菜的「保質期」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判斷蔬菜是否新鮮,主要還是要靠感官。「一般來說,如果看著發蔫了、不新鮮了,就不要購買或食用了。」
趙曉燕說,不同的蔬菜,能存放的時間也不一樣。比如菠菜、生菜,三五天內就得吃完,如果是耐儲存的白菜、土豆,就能夠放上很長時間。她表示,正是因為難以界定,所以蔬菜包裝上才沒有標註「保質期」。
記者手記:提前估算,不浪費且新鮮,其實能做到
其實,不光是生鮮超市,便利店、麵包店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望京SOHO的便利蜂門店,每天晚上10時,店員會準時對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進行下架處理。下架後,這些食品將會被灑上消毒液然後廢棄,以免被人誤食。記者注意到,這裡每天晚上下架的各類食品數量都不多,有時甚至都裝不滿一個購物筐。
「在不犧牲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減少廢棄率,目前來看是可以實現的。」便利蜂相關負責人表示,店員下架的臨期食品主要是便當、關東煮等鮮食類食品。為此,他們構建了一套自動化系統,可以根據門店每天的走勢以及天氣等因素,計算出每種商品第二天的銷量,從而達到鮮食類食品不浪費也不緊缺。
可見,在技術的加持下,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儘量避免浪費並非不可能。
有網友呼籲,生鮮超市不妨公開下架食品的處理環節,也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原題為《保鮮造成浪費?超市不賣隔夜菜,「日日鮮」成了「日日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