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比亞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Gambia),簡稱甘比亞,臺灣地區翻譯為甘比亞。位於北緯 13°28',西經 16°39',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它西鄰大西洋,海岸線長48公裡,北、東、南三面被塞內加爾緊緊包圍,國土面積11295平方公裡。
甘比亞官方語言是英語。甘比亞主要是曼丁戈人和富拉人,90%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15-16世紀遭葡萄牙入侵。此後英國和法國殖民者也相繼侵入。1783年,《凡爾賽和約》把甘比亞河兩岸劃歸英國,把塞內加爾劃歸法國。1889年,英法達成協議,劃定當今甘比亞邊界。1965年2月18日獨立。
甘比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英語是甘比亞官方語言。甘比亞總統-葉海亞·賈梅宣布,為了徹底地和過往的殖民地歷史劃清界線,將國家名稱改為「甘比亞伊斯蘭共和國」,2017年再次改回「甘比亞共和國」。甘比亞是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2013年,甘比亞退出大英國協。2018年甘比亞回歸大英國協。
1、早期歷史
公元9世紀和10世紀阿拉伯商人首次書面記錄了該地區,在中世紀時期該地區在跨撒哈拉貿易佔主導地位。
公元10世紀時,甘比亞河兩岸已有居民活動。甘比亞曾是馬裡帝國的一部分,甘比亞境內曾出現過巴拉、孔博等小王國。
在馬裡帝國最負盛名的曼丁哥統治者曼薩堪堪穆薩的統治下,帝國得到繁榮,由於有巨大的財富,學術和文明讓該地區被全世界認可。北非的學者和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1352年訪問了該地區,說黑人擁有一些令人欽佩的素質:他們很少是不公正的,並且整個國家都是安全的。無論是遊客還是居民在這有什麼可擔心的強盜或暴力的人。
從13世紀初,在Kouroukan Fouga,馬裡的憲法是國家的法律。桑海帝國,因由桑海人的國王管理該帝國並正式控制而得名。桑海帝國主宰該地區。
1455年,葡萄牙亨利親王委派A.卡達·莫斯託和A.烏西迪·馬雷來到甘比亞河流域「探險」。
1553年,英國人進入甘比亞河流域。
1560年,法國進入甘比亞河北岸地區。
2、英法殖民時期
在16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區域開始受到摩洛哥和葡萄牙的入侵和掠奪之苦。
到了16世紀末,隨著襲擊不斷,帝國崩潰和被徵服,並聲稱屬於葡萄牙。
1588年英國商人從葡萄牙人手中買到了在甘比亞河流域的貿易特權,原告以葡萄牙王位,此前在克拉圖的安東尼奧,賣了甘比亞河英國商人的獨家經營權;這筆款項是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1618年的的信件正式接收,英王詹姆士一世授予皇家非洲公司與甘比亞和黃金海岸(今加納)貿易。
在1651年至1661年甘比亞部分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由雅克比凱特勒購買的殖民地;它是當時庫爾蘭,在現代天拉脫維亞,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領地。並於1651、1660年先後成立了幾內亞公司和皇家非洲貿易試銷公司,除收購象牙、獸皮、蜂蠟等物產外,主要進行奴隸販賣。與此同時,荷蘭、波羅的海沿岸的庫爾蘭公國也接踵而至。
16世紀末英國殖民者開始侵入。1618年英國人在甘比亞河口詹姆士島建立了殖民據點。
1621年,荷蘭西印度公司在甘比亞河以北的戈雷島設立據點。
1651年,庫爾蘭公國的詹姆斯公爵在巴拉國王割讓的聖安德魯島上建立城堡,該島於1661年被英國奪佔,改名詹姆斯島。
17世紀末法國殖民者也到了甘比亞河北岸。此後100年間,英法為爭奪甘比亞地區和塞內加爾,曾多次發動戰爭。
1672年成立法國塞內加爾公司,佔領了甘比亞河北岸。
1677年奪得了荷蘭佔據的戈雷島。
1681年法國在阿爾布雷達設立據點。
1689年以後,英、法為爭奪甘比亞河兩岸的勢力範圍多次發生衝突。
1765年,英國將其在甘比亞和塞內加爾的佔領地合併,稱塞內甘比亞,甘比亞成為英屬塞內甘比亞的一個省。
1783年,英法籤訂《凡爾賽條約》,甘比亞歸英國管轄;塞內加爾,包括聖路易和戈雷島劃歸法國。
1821年,甘比亞由英屬獅子山總督管轄,
1843年,甘比亞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1889年英法達成協議,劃定了當今甘比亞邊界。英國在甘比亞分別實行間接統治和直接統治。甘比亞河兩岸 1萬多平方公裡的狹長地帶為英國保護地,由殖民當局派出巡迴專員監督當地酋長進行間接統治。甘比亞河河口的聖瑪麗島和甘比亞河中遊的麥卡錫島等70多平方公裡地區由英國直接統治。英國在巴瑟斯特城(今班珠爾)設立殖民機構。
3、獨立鬥爭時期
英國的殖民侵略遇到當地統治者堅決抵制。1827~1831年,巴拉國王為反對英國在巴拉角修建城堡,與英國發生衝突,戰爭持續了4年之久,最後,英國在法國殖民軍的協助下,鎮壓了巴拉國王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甘比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不斷發展。50年代,甘比亞出現了民主黨、穆斯林大會黨、聯合黨等民族主義政黨。
1959年,人民進步黨宣告成立。甘比亞人民為爭取參政權利與英國殖民主義者進行鬥爭,1959年,英國召開甘比亞制憲會議,同意甘比亞成立「半自治政府」。英國被迫同意甘比亞於1960年5月成立半自治政府,並任命聯合黨首領P.S.恩吉為首席部長。
1962年甘比亞舉行大選,人民進步黨領袖D.K.賈瓦拉就任內部自治政府總理。
1964年,英國同意甘比亞於1965年2月18日獨立。
1965年2月18日,甘比亞宣告獨立。
4、共和國時期
1970年4月24日,甘比亞宣布為共和國,仍為大英國協成員國,人民進步黨領導人賈瓦拉任首屆總統,並在1972、1977、1982和1987年4次蟬聯。
1974年12月14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81年12月17日,甘比亞與塞內加爾籤署建立塞內甘比亞邦聯條約。
1982年2月組成第1屆塞內甘比亞邦聯內閣。甘比亞對外奉行不結盟與和平共處政策。
1989年甘比亞從邦聯退出。
1994年7月22日部分下級軍官發動兵變。執政近30年的賈瓦拉和人民進步黨的統治被軍人政變推翻。
在1994年軍事政變前,甘比亞是由總統達烏達·凱拉巴·賈瓦拉管治,他獲選舉連任5次。賈瓦拉時代的相對穩定局勢首先被1981年失敗武裝政變破壞。
發生圖謀政變後,塞內加爾和甘比亞籤訂1982年同盟國條約。所產生的塞內甘比亞聯盟目標為對付兩國武裝力量和統一兩國經濟和貨幣。
1994年7月,武裝力量臨時執政委員會在軍事政變奪權,推翻賈瓦拉的政府,其主席葉海亞·賈梅中尉成為國家元首。AFPRC公布回復到民主平民政府的過渡方案。1996年臨時選舉委員會成立,負責舉行國家選舉,1997年轉為獨立選舉委員會,負責登記選民、舉行選舉和公民投票,2001年末和2002年初,甘比亞完成了完整的總統、眾議院和地區選舉過程,外國觀察員對此評為自由、公平和透明,縱使仍有不足。獲連任的總統葉海亞·賈梅2001年12月21日再次宣誓就職。愛國調整與建設聯盟在國會仍保有多數派強勢,特別因主要反對派聯合民主黨杯葛眾議院選舉。
5、現代時期
2006年9月22日,甘比亞總統選舉舉行。葉海亞·賈梅再次當選為總統。並於2001年10月、2006年9月和2011年11月三次蟬聯。
2013年10日2日,發表聲明退出大英國協。
2013年11月14日,宣布基於國家戰略利益,與臺灣當局「斷交」,但並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亦因此成為少數既沒有與臺灣當局「建交」,亦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2015年12月12日,甘比亞共和國將國家名稱改為「甘比亞伊斯蘭共和國」。
2016年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和甘比亞全面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外交部長王毅和甘比亞外交部長蓋伊舉行雙邊會談,並代表各自政府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甘比亞伊斯蘭共和國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甘比亞選舉委員會2016年12月2日宣布,巴羅在1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贏得45.54%的選票,當選甘比亞總統。按計劃,勝選後的巴羅將於2017年1月正式就職。但賈梅12月9日宣布,不接受選舉結果,要求重新舉行大選。此次大選是甘比亞自賈梅1994年發動軍事政變上臺後的第五次總統選舉。賈梅於1996年當選總統,並在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的總統選舉中獲得連任。
2016年12月1日,阿達馬·巴羅在總統選舉中獲得45.54%的選票,當選甘比亞總統。
2017年1月20日,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的部隊展名為「恢復民主」的軍事行動。
2018年,甘比亞回歸大英國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