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歷史的發展階段簡介

2021-02-07 世界歷史網

紐西蘭(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現為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領土由南島、北島兩大島嶼組成,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紐西蘭是大洋洲最美麗的國家之一,總計約有30%的國土為保護區,擁有3項世界遺產、14個國家公園、3座海洋公園、數百座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區。

紐西蘭是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西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亞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遙遙相對,有「世界邊緣的國家」之稱,全境由南島、北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68046平方公裡,人口大約330萬(1986年),其中86%是英國移民後裔,9%是毛利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惠靈頓。

1、古代歷史

約公元950年,玻里尼西亞人庫佩由社會群島漂流至紐西蘭,返回後,稱此地為「奧蒂羅」,意為「不夜之鄉」,或「白雲綿綿的地方」,此後,陸續有玻里尼西亞人來此,至1350年左右,大批玻里尼西亞人中的毛利人遷徙至北島、南島定居。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毛利人的社會組織是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器,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狩獵和採集,也有了雕刻、編織等手工藝,部落由酋長、自由民、奴隸各等級組成。

2、殖民者入侵

1642年,荷蘭探險者A.J.塔斯曼航行至此,稱之為「斯達特恩蘭特」,意為「我國之地」,後荷蘭殖民者認為此地酷似荷蘭的西蘭省,又取名紐西蘭。

由於塔斯曼在航行中遇到險惡風浪,並在登陸後與毛利族人發生衝突,,他繪製了部分西海岸地區的地圖,但並未在此登陸,因而把紐西蘭描繪成為一片可怕貧瘠的土地,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視。

1769~1770年間,英國海軍軍官、探險家J.庫克環繞紐西蘭的島嶼航行,並繪製了該島的海圖,1777年,他的航行報告發表後,歐洲人開始移民紐西蘭,捕鯨人、傳教士、商人、移民等接踵而至,他們砍伐木材、捕捉海豹、鯨魚等運往歐洲。

1837年英國成立了紐西蘭協會,英國人在紐西蘭購買土地。

1839年7月,英國政府派遣海軍軍官W.霍布森任紐西蘭副總督,在他的威逼利誘下,1840年2月,毛利人酋長被迫在北島懷唐伊鎮,籤訂了懷唐伊條約,迫使毛利人把土地主權「讓給」英國,以換取英王對他們的「保護」,紐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霍布森任總督,定奧克蘭為首府,1843年首府移至惠靈頓,以後,英國向紐西蘭大批移民,1845年,G.格雷任總督後,制定並實行紐西蘭憲法,主張對毛利人實行同化政策。

1862年的《土著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間的私人土地買賣合法化,在這以後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們絕大部分最好的土地,毛利人與殖民者之間的衝突,激起了1843~1872年長達30年的毛利人起義。

19世紀50年代,紐西蘭成了澳大利亞的糧食產地,1890年後紐西蘭又成為英國的畜牧業產品的基地,不久,紐西蘭的奧塔戈和西海岸發現金礦,淘金者紛至沓來,移民人口激增,生產和貿易有較大發展。

1870年,紐西蘭總督J.沃格爾實行「開發」政策,舉借大量外債興建公路、橋梁、鐵道、電信等公共工程,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勞動力,結果,紐西蘭人口在10年中增加一倍,交通和電信事業也得到發展,但因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跌和國內黃金產量下降,失業嚴重,經濟陷於蕭條,持續到1895年。

3、獨立後的紐西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移民及其後裔中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國內政治生活有較大影響,工人運動、農民鬥爭不斷掀起。

1907年,英國被迫同意紐西蘭成為自治領,成為大英國協成員,但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擺脫英國的影響。

1891~1912年紐西蘭自由黨執政時期,政府進行了某些改革,開發土地,實行農場主永久租用國家土地的制度,對購買和改良土地及修築道路提供信用貸款,徵收累進稅,給農民以低息貸款,鼓勵工會活動,制訂工業調停與仲裁法案和給婦女以選舉權利等,政治、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了政黨政治的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紐西蘭隨英國參戰,主要是輸送兵員並供應食品和毛織物等軍需品,由於出口市場有保證,工業有所發展,一度出現經濟繁榮,同時,因對德宣戰,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西薩摩亞,戰後,紐西蘭參加了巴黎和會(1919),籤署《凡爾賽和約》,加入了國際聯盟,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1920年,國際聯盟將西薩摩亞交紐西蘭「託管」,紐西蘭並和英國、澳大利亞共管諾魯。

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紐西蘭自治領對內對外政策的獨立。

1935年,工黨執政時期,增加農場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提供就業機會,興建公共工程與住宅,擴大社會福利事業。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紐西蘭參戰,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紐西蘭轉向依靠美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

1942年後,美軍駐紮到紐西蘭,1951年籤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

1947年,紐西蘭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獲得完全自主,但仍為大英國協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紐西蘭國民黨和工黨都主張鼓勵加工工業,維持福利國家,但經濟不穩定,紐西蘭經濟仍以農牧業為主,是世界畜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

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廢除了對紐西蘭產品的進口特惠關稅,紐西蘭產品的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影響,1974年後,又受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直至1977年後,對外貿易才逐漸轉為順差。

1972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84年7月大選,工黨獲勝,工黨領袖D.R.朗伊出任總理,1987年8月15日全國大選中,工黨再次獲勝,朗伊繼任總理,1987年6月,紐西蘭退出澳新美安全條約組織。

相關知識擴展:

紐西蘭5000萬年來一直無人居住,直至公元十世紀,才有來自庫克群島和塔希蒂的玻里尼西亞航海家乘坐獨木舟來到紐西蘭。到公元十二世紀,全國受青睞的地區已分布了許多定居點;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揚松·塔斯曼在一次遠洋冒險中於1642年發現紐西蘭的西海岸區,但在企圖登陸時遭到毛利人的攻擊而迅速離去,但他以荷蘭一個地區的名字命名這塊土地為(NieuwZeeland),他繪製了部分西海岸地區的地圖,但並未在此登陸;1769年,英國海軍艦長詹姆斯·庫克及其船員成為首先踏足紐西蘭土地的歐洲人,隨後,捕撈海豹和鯨魚的人們也來到這裡,傳教士也很快接踵而來,定居點開始逐漸建立起來了。

  到1840年,紐西蘭估計毛利人口為10萬人,大約2000名歐洲定居者(毛利人稱其為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區,紐西蘭那時沒有全國政府或全國領導人,毛利人和白人團體請求英國提供某些保護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國王室在島嶼灣的懷唐伊鎮籤署了《懷唐伊條約》(如右圖),該條約使紐西蘭成為王室屬的一個殖民地,這個條約被認為是紐西蘭的建國文件,該條約使早期開拓者有權在紐西蘭定居並允諾毛利人按其意願繼續擁有他們的土地、森林和漁業,該條約說明毛利人將對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決定,並答應建立一個政府,使全體人民過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該條約亦確立了紐西蘭人享有英國公民的權利,該條約目前仍然是「現行文」,並且是紐西蘭涉及民族關係方面很具爭議的話題。此條約籤屬後,更多的人開始來到紐西蘭並在這裡定居,多數人去南部島定居,因為那裡的土地適合耕作,在奧塔哥和西海岸地區還發現了金礦。

  自本世紀以來,來北島居住的人還是多於南部,到1890年代,全國人口增加到五十萬,並開始建設鐵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農場已經成為紐西蘭經濟的支柱,1893年,紐西蘭成為第一個賦予婦女選舉權的國家,當時,英國仍然是紐西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經常被喻為「家鄉」,成千上萬的紐西蘭人代表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有一半的參戰者死於戰爭或在戰爭中負傷。1935年,紐西蘭選出工黨政府,該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時工作制以及國家撥款的衛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紐西蘭再次派出軍隊,大約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齣過作戰,戰爭結束後,對紐西蘭的農產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業迅速增長,工業空前繁榮。

  由於對進口(特別是石油)和對肉類、奶製品和羊毛出口的長期依賴,紐西蘭的經濟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開始惡化,1970年代初期,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以後,紐西蘭失去其傳統的出口市場,隨後即出現失業和社會問題;1980年代中後期,工黨政府開始進行新的貨幣政策、工業解除限制、取消津貼以及將許多政府部門私有化等大範圍的改革,自此經濟開始逐漸好轉,失業人數開始下降。從90年代後期開始紐西蘭經歷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失業率到3.5%的歷史新低。


飲食


紐西蘭的「環太平洋」料理風格受到歐洲、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玻利尼西亞、日本和越南的影響。全國各地的咖啡館和餐廳都提供這種結合各地特色的料理。想品嘗地道的紐西蘭風格,可點羊肉、豬肉、鹿肉、鮭魚、小龍蝦、布拉夫牡蠣、鮑魚、貽貝、扇貝、甘薯、奇異果和樹番茄(tamalillo)等烹製的菜品,還有最具代表性的紐西蘭甜點「帕洛娃」(pavlova),這是以白奶油和新鮮水果或漿果鋪在蛋白霜上製成的。除了大城市裡少數高級豪華餐廳之外,現代潮流走向更輕鬆的咖啡――酒吧式餐飲風格。異國料理包括日式、印度式、清真式、意式、墨西哥式、中式、馬來西亞式和泰式。全紐西蘭共有900多家亞洲料理餐廳。


藝術


紐西蘭的藝術與文化得自於各個種族,產生了結合毛利人、歐洲人、亞洲人和大洋洲人的特質。紐西蘭的藝術圈反映了這種融合。紐西蘭最有價值的繪畫中,有些是由查爾斯·高第(Czarles Goldie)於19世紀所畫的毛利人畫像。畫家柯林·麥卡宏(Kolin McKahon)的作品使用了文字、基督教肖像與毛利語言以及神話,他被許多人認為是紐西蘭最偉大的藝術家。許多藝廊除了展出這些作品,還有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如雷爾夫·哈特雷(Lalph Hotele)和葛雷姆·希尼(Glahame Sydney)。


文學


有許多紐西蘭作家將毛利文化與傳說寫進英文文學作品中。凱莉·胡姆(Keli Hulme)以極具創意的小說《The Bone People》而獲得權威的布克文學獎的肯定。也有作家結了兩種文化,創造出別具特色的紐西蘭文學,其中包括派翠西亞·葛雷絲(Patlicia Grace)、維提·伊希瑪埃拉(Witi Ihimaela)和洪內·圖華雷(Hone Tuwhale)。艾倫·杜夫(Alan Duff)以著作《戰士奇兵》(Once Were Walriors)而聞名,並由導演李·塔瑪胡裡(Lee Tamaholi,007電影《誰與爭鋒》的導演)於2002年搬上大銀幕。


相關焦點

  • 諾魯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諾魯成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由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英國共同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諾魯被日本佔領,作為入侵太平洋的跳板。戰後諾魯再被託管,直至1968年才獲得獨立。1、早期歷史諾魯是一個珊瑚島,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諾魯人在這個島上生活的歷史有千年之久。
  • 巴貝多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貝多已經有人類居住。巴貝多最初的居民是印第安阿拉瓦克人,而後加勒比人趕走阿拉瓦克人,佔領該島。在350至650年,來自南美的人們定居於此。在800年左右,第二波被西班牙人稱作阿拉瓦克人抵達。13世紀中期,第三波加勒比人抵達。
  • 賴比瑞亞歷史發展階段的簡介
    1、早期歷史12世紀以前,這裡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區,賴比瑞亞境內的居民,是12~16世紀從北部、東北部和東部先後遷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裡尚處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14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陸續到賴比瑞亞沿岸探險。諾曼人於1364~1367年來到這裡。
  • 印度尼西亞歷史發展階段的簡介
    1、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印尼歷史悠久,爪哇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遠古時期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印尼社會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先後分為印度教王國和伊斯蘭教王國兩個時期。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
  • 新加坡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文明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
  • 象牙海岸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 中世紀時期,象牙海岸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 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西非南北貿易中心之一。 歐洲船隻大約於15世紀60年代到達象牙海岸,而對於這個時代之前的象牙海岸的歷史所知不多。
  • 尼泊爾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克拉底王朝尼泊爾最早的歷史始於克拉底人,他們從東部來到加德滿都河谷。這些歷史仍然被視為傳說。根據編年史記載,克拉底人統治了約1225年(公元前800年-300年),期間共有29個國王。他們第一個國王名為埃蘭。
  • 索馬利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 舊石器時代,索馬利亞半島上已有原始居民,索馬利亞一直實行部落制度,阿拉伯與中國均對其有一定影響。 公元前17世紀,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利亞建立了以產香料著稱的「邦特」國,建立蓬特國,以生產香料著稱,同埃及、希臘、阿拉伯和印度等國進行廣泛的貿易。
  • 幾內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幾內亞在有史記載之前就有人居住,最早在沿海定居的是巴加人。約在3世紀,在巴馬科和錫吉裡之間的兩個曼德人國家,淪為加納王國的附庸。公元9至15世紀,為加納王國和馬裡帝國的一部分。13~16世紀,幾內亞屬於馬裡帝國的版圖,馬林克人和蘇蘇人來此定居。
  • 挪威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類開始在此地活動,以狩獵、捕魚為生。公元前25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隨後經歷了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一些日耳曼人部落不斷遷入,但還沒有出現聚居的村落,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是氏族經營的農莊,這些氏族農莊組成若干鬆散的小國。
  • 獅子山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2005年12月,聯合國撤出駐塞維和部隊,成立聯合國駐獅子山綜合辦事處(2008年10月更名為建設和平綜合辦事處,簡稱「聯塞建和辦」),繼續向塞提供防務和發展方面的幫助。2007年8月和9月,塞先後舉行兩輪總統選舉,全國人民大會黨候選人歐內斯特·巴伊·科羅馬當選。
  • 加彭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遠在古代,加彭境內已有人類活動。10世紀時,班圖人已在加彭境內定居。15世紀以前,在沿海地區和奧果韋河兩岸形成了一些部落酋長國。居民從事耕作、採集和狩獵。2、殖民入侵時期約1472年,葡萄牙殖民者來到加彭海灣地區。
  • 甘比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甘比亞總統-葉海亞·賈梅宣布,為了徹底地和過往的殖民地歷史劃清界線,將國家名稱改為「甘比亞伊斯蘭共和國」,2017年再次改回「甘比亞共和國」。甘比亞是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2013年,甘比亞退出大英國協。2018年甘比亞回歸大英國協。1、早期歷史公元9世紀和10世紀阿拉伯商人首次書面記錄了該地區,在中世紀時期該地區在跨撒哈拉貿易佔主導地位。
  • 馬爾地夫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馬爾地夫歷史悠久,大事頻繁,除了16世紀被葡萄牙短暫佔領外,它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中期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並在1965年獲得完全獨立。一、早期文明歷史記載馬爾地夫起源於12世紀,但文學作品和考古卻發現馬爾地夫的歷史可追溯到先伊斯蘭教時代。
  • 西撒哈拉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摩洛哥聲明對此地區擁有主權,西撒哈拉歷史上曾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離西撒哈拉,1979年,茅利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主權,而摩洛哥與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至1991年,摩洛哥控制著西撒哈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並修築了沙堤長城防止波利薩裡奧陣線的滲透。
  • 加納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加納自古以來就有人類生息,在加納南部和多哥-阿塔科拉山脈,曾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古加納王國建於公元3~4世紀,其版圖在今天的馬裡和布吉納法索一帶。加納王國建於4世紀,在塞內加爾河和尼日河上遊。10~11世紀時達到極盛時期,版圖到達今加納的北部。
  • 以色列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上的猶太人的歷史。儘管不確定,但普遍認為在巴爾 科赫巴反叛期間,拉比大會(亞穆尼亞委員會)認為書籍(希伯來聖經教規的發展)能被看成是希伯來聖經的一部分,猶太旁經(Jewish apocrypha)被忽視。
  • 摩爾多瓦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摩爾多瓦人的祖先為達契亞人。摩爾多瓦人與羅馬尼亞人為同宗同文,都是達契亞人的子孫。13世紀至14世紀,蒙古韃靼人和匈牙利人入侵,達契亞人逐漸分為三支:摩爾多瓦人、瓦拉幾亞人、特蘭西瓦尼亞人。古代的摩爾多瓦的國名為達契亞-圖拉真國,它後來又形成了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三國。
  • 安道爾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中世紀時,安道爾屬於西班牙邊境省的一部分。安道爾的土地為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農牧民所墾殖。公元6~7世紀逐漸為西侵的阿拉伯人佔據。732年法蘭克王國的軍隊在安道爾居民的配合下,驅逐了阿拉伯人,法蘭克國王虔誠者路易敕令該地獨立,並借《聖經》典故賜名「隱多爾」,日久轉音為「安道爾」。
  • 紐西蘭林肯大學學校簡介
    林肯大學始建於1878年,為紐西蘭歷史最悠久的學府之一,前身是為坎特伯雷農學院(頒發紐西蘭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Zealand 的大學文憑和學位) ,大學為紐西蘭八所國立大學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綜合性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