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貝多(Barbados)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最東端,為珊瑚石灰巖海島,面積431平方公裡。四周為海洋環繞,西與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隔水相望,海岸線長97公裡。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氣溫23至30°C。其名字來自於葡萄牙語,指遍地都是的野生的無花果樹。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布裡奇敦。
巴貝多有穩固的民主政體,獨立於1966年11月30日。是大英國協成員,人口25萬(1983),其中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佔95%,白人佔5%。居民多信基督教。巴貝多是小安的列斯群島的一員,也是加勒比海旅遊勝地。
1、早期歷史
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貝多已經有人類居住。
巴貝多最初的居民是印第安阿拉瓦克人,而後加勒比人趕走阿拉瓦克人,佔領該島。
在350至650年,來自南美的人們定居於此。
在800年左右,第二波被西班牙人稱作阿拉瓦克人抵達。
13世紀中期,第三波加勒比人抵達。
2、殖民時期
16世紀,西班牙帝國與巴貝多頻繁的奴隸貿易導致巴貝多印第安人口的下降。
16世紀初,西班牙人登上該島,把加勒比人擄掠到海地等地當奴隸。
1518年,西班牙人登島,10餘年後葡萄牙入侵。
自1600年,英格蘭人,法國人和荷蘭人開始在北美洲大陸和西印度群島進行探索和殖民活動。
1624年,英國將巴貝多島劃為殖民地。
1625年,J.鮑威爾等英國人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殖民點,從此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1627年,英國設總督管轄,並從西非販來大批黑奴開闢種植園。
1628年,英國殖民者建布裡奇敦城,設總督管轄,並開始發展農業。
1637年,甘蔗傳入該島,英國殖民者從非洲運來大批黑奴,迫使他們在甘蔗種植園從事繁重的奴隸勞動。由於白人種植園主殘酷的剝削和壓迫,1649年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黑奴起義,此後黑奴的鬥爭從未停息。
18世紀中葉,甘蔗種植業的發展達到高潮,蔗糖生產為英國提供了大量財富。
1834年,英國被迫宣布廢除奴隸制。
19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了發展。
20世紀20~30年代,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下,勞工運動不斷高漲,民族解放力量開始興起,被解放的奴隸後裔開始了一場要求政治權力的運動。
1938年,布裡奇敦先生創建了巴貝多進步聯盟,後稱為巴貝多工黨。
1938年,以G.H.亞當斯為首的巴貝多工黨宣告成立,領導民族獨立運動。
1640年至18世紀,在英國進行內戰的時候,鬥爭蔓延到巴貝多島。直到查理一世被處死之前,巴貝多沒有捲入戰爭。之後,從荷屬巴西引進的甘蔗改變了巴貝多的社會和經濟。自從1640年後開始種植甘蔗,巴貝多成為了世界上產糖業最大的國家之一。
1958年,巴貝多加入西印度聯邦(西印度聯邦於1962年5月解散)。
1958~1962年,巴貝多是西印度聯邦的成員。
1961年10月,巴貝多取得「內部自治」地位。民主工黨領導人E.W.巴羅擔任總理。
3、國家獨立時期
1966年11月30日,巴貝多獲得獨立,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巴羅繼續任總理。獨立後,巴貝多政府在捍衛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1973年,巴貝多和其他加勒比國家一起組成了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
1976年,巴貝多工黨在大選中獲勝,該黨領導人J.M.G.M.亞當斯就任總理。
1981年6月大選,工黨再次獲勝,H.B.聖約翰任總理。工黨執政期間,對內進一步採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對外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
1977年5月30日,巴貝多同中國建交。
1978年,巴貝多宣布建立200海裡專屬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