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西班牙語:Sáhara Occidental;英語:The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簡稱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位於非洲西北部,北靠非洲大陸、面臨大西洋,海岸線長約900公裡。東北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相鄰;南部與茅利塔尼亞相鄰;撒哈拉沙漠西部。
按照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西撒哈拉則三分之一位於熱帶,三分之二位於北溫帶。從南北半球角度看位於北半球。北部邊界恰好為北緯27°40′緯線。東部邊界恰好為西經12°和8°40′W。從東西半球角度看,位於東半球。從世界時區角度看,規定為0時區(中時區)。
西撒哈拉佔是典型的風沙地貌,全境除少數綠洲以外,幾乎全是沙漠。西部沿海地區地勢低平,海拔在200米以下;東部地區地勢較高,海拔約450 米。東北省海拔800米為全區最高地區。高原上有深谷,以薩吉耶哈拉幹河谷最大,又稱薩吉耶哈姆拉盆地。全境無一條常年性河流。
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摩洛哥聲明對此地區擁有主權,西撒哈拉歷史上曾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離西撒哈拉,1979年,茅利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主權,而摩洛哥與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至1991年,摩洛哥控制著西撒哈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並修築了沙堤長城防止波利薩裡奧陣線的滲透。另外,當地獨立武裝組織波利薩裡奧陣線統治著該地區以東大約四分之一的荒蕪地區,共有47個國家承認該武裝政權所領導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The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之一。
1、早期歷史
西撒哈拉的歷史是從利比亞的一些遊牧部落遷徙到這裡而開始的。
歷史上7世紀時即有阿拉伯人進入該地。
自從公元682年拓疆到此之後,西撒哈拉就歸屬馬格里布政治勢力範圍。
2、殖民時期
首先到達撒哈拉海岸的歐洲人是葡萄牙人,那是在1436年,他們譽此地為「黃金谷地」(即今天的扎哈卜谷地)。
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侵入。
1884年,西班牙人佔領了這個谷地。此後,他們在這裡建立了錫茲內羅斯城,作為這一地區的首都。
1885年西班牙將布朗角到博賈多爾角一帶劃為它的保護地。
西班牙在1884—1885年柏林大會上宣布佔領撒哈拉。柏林大會是為協調在非洲的殖民主義國家的利益而召開的,然而西班牙的企圖並沒有被確認,直至1934年法國正式承認西班牙對西撒哈拉的佔領之後,西迪、伊夫尼、塔爾法亞和阿尤恩地區,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黃金谷地才開始屬西班牙管轄。
1934年,西撒哈拉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1957年,摩洛哥向國際法庭起訴,控告西班牙當局,並提出了對西撒哈拉領土的要求。同時,茅利塔尼亞也提出對西撒哈拉領土的要求,阿爾及利亞則強調給西撒哈拉人民以自決權,這是三國反對西班牙的共同行動,這一行動以及其它方面施加的壓力,迫使弗朗哥將軍於1973年宣布同意這一地區的獨立。
1958年,西撒哈拉改為西班牙的海外省。
3、獨立鬥爭時期
1973年5月,薩基亞阿姆拉和裡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或波利薩裡奧)宣布成立,決定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西撒哈拉獨立。其鄰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反對西班牙對西撒哈拉的統治。
1975年9月14日,西班牙、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三國在馬德裡舉行會談。西班牙同意於1976年2月28日實現從西撒哈拉全面撤軍,但要求保留其在西撒哈拉沿岸建立的軍事基地和在西撒哈拉海域捕魚的權力,要求獲得奧克拉歐地區磷酸鹽產量的60%。會談中,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兩國根據共同籤署的一項協定,一致同意將西撒哈拉分管,劃定邊界。
1975年11月14日,西班牙、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籤訂《馬德裡協議》,規定西班牙於1976年2月26日撤離西撒哈拉,承認兩國的領土所有權。摩洛哥、茅利塔尼亞隨即籤訂分治西撒哈拉協定,摩佔領北部17萬平方千米,毛佔領南部9萬多平方千米。阿爾及利亞譴責摩、毛瓜分西撒哈拉。
1976年2月27日,西撒人陣宣布成立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SADR)。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軍隊與得到阿爾及利亞支持的西撒人陣的武裝力量不斷發生衝突。
1979年8月,茅利塔尼亞同西撒人陣籤訂和平規定,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退出西撒戰爭,摩洛哥乘機佔領了茅利塔尼亞退出的地區,與西撒人陣處於對立狀態。非洲統一組織和聯合國出面斡旋。
1979年第十六屆非統首腦會議建議在西撒哈拉全面停火,並組織公民投票,以決定獨立或維持現狀。
1981年6月,第十八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決議,要求在西撒哈拉舉行公民投票,並成立西撒哈拉問題實施委員會。
1983年6月第十九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衝突雙方直接談判,以實現停火和公民投票。
1984年,在西撒哈拉東北部扎卡地區爆發了革命軍和摩洛哥軍隊兩年以來最激烈的戰鬥。
1984年11月,西撒哈拉首次作為非統成員國出席第二十屆非統首腦會議,摩洛哥抗議西撒哈拉加入非洲統一組織,為此宣布退出該組織。薩伊為支持摩洛哥的立場也暫時停止了其成員資格。大約在大會兩周以後,南斯拉夫根據非洲統一組織已接納西撒哈拉共和國這一事實,承認了這個國家。為此,摩洛哥與南斯拉夫斷絕了外交關係。
自1975年以來,聯合國大會多次通過關於西撒哈拉問題的決議,重申西撒哈拉人民有不可剝奪的自決和獨立的權利。
1986年4~5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摩洛哥和西撒人陣在紐約舉行兩輪間接談判,各自闡述了對西撒問題的一貫立場。
1987年7月,雙方在日內瓦舉行第三輪會談,討論了聯合國派遣技術小組去西撒哈拉進行實地考察。經考察後,1988年8月15日,德奎利亞爾會見兩國外交代表,向他們各交一份解決西撒問題的和平建議,摩洛哥表示原則同意、西撒人陣表示有條件地接受。
1989年6月,德奎利亞爾訪問了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西撒地區,並組成西撒和平計劃實施技術小組。
1990年6月19日,德奎利亞爾發表西撒局勢調查報告,提出了和平計劃的執行計劃。
1991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設立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簡稱為「聯合國西撒特派團」),負責監督雙方停火狀況,並組織讓西撒哈拉人民決定該地區未來地位的公民投票。但由於衝突雙方在確定選民資格等重要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公投一拖再拖,西撒哈拉特派團的任期也一再延長。
聯合國派往西撒哈拉的軍事觀察員共300多人(由25個國家派出),設有總司令部和下屬3個地區司令部及10個哨所,其職責除監督摩洛哥和西撒人陣執行停火協議外,還擔負著組織、監督西撒哈拉自決公民投票的任務。摩洛哥控制著西撒哈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
1991年4月29日聯合國一致通過690號決議,批准秘書長關於西撒哈拉公民投票的修正案。9月6日宣布正式停火,結束了長達16年之久的軍事衝突。下一步就是舉行公民投票以決定西撒哈拉的前途。
4、現代時期
2007年4月,摩洛哥推出「西撒哈拉自治計劃」,希望以此重啟西撒問題和談進程。根據這一計劃,西撒哈拉將在摩洛哥主權範圍內實行高度自治,摩中央政府控制西撒哈拉外交與安全,西撒哈拉自治政府則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充分權力。然而,「西撒哈拉自治計劃」遭到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堅決反對,認為摩方此舉完全背離其先前同意西撒哈拉自決的立場。
2007年4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54號決議,呼籲西撒問題有關各方、地區各國與聯合國通力合作,結束西撒問題僵局,並在謀求政治解決方面取得進展。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西撒問題和談進程在停頓近10年後再次啟動。有關各方在2007年7月、8月和2008年1月的三輪和談中未能取得進展。
2008年3月,第四輪西撒問題會談在紐約郊區曼哈塞特舉行,會談沒有取得顯著進展。
2009年8月,在聯合國斡旋下,摩洛哥與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開始舉行非正式會議,為啟動新一輪談判進行磋商。
2010年2月10日至11日,西撒哈拉問題有關各方已同意在美國紐約州韋斯特切斯特縣舉行非正式談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西撒哈拉問題特使克里斯多福·羅斯主持了此次談判,西撒哈拉地區衝突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以及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的代表出席。同年11月,西撒哈拉問題第三次非正式會談在紐約長島舉行。與會各方進行了「廣泛、坦誠」的會談,但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12月16日至18日,西撒哈拉問題第四次非正式會談在紐約長島格林特裡舉行。談判結束後發表的公報說,西撒拉問題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仍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
2011年1月21日至23日,西撒哈拉問題第五次非正式會談在美國紐約長島舉行。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稱,西撒哈拉問題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仍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同年6月5日至7日,西撒哈拉問題第七次非正式會談在美國紐約長島結束。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稱,西撒哈拉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
2011年7月19日至21日,西撒哈拉問題第八次非正式會談在美國紐約長島舉行,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說,西撒哈拉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再次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
2012年3月11日至13日,西撒哈拉問題非正式會談在美國紐約長島舉行。聯合國秘書長西撒哈拉問題特使克里斯多福·羅斯在會談結束後發表聲明稱,西撒哈拉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仍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
西撒問題遲遲難以解決,不僅嚴重阻礙了摩洛哥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還對地區穩定與發展、區域一體化建設以及全球反恐形勢構成不利影響。因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失和,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的建設陷入停頓;自1984年,摩洛哥因西撒問題始終游離於非洲聯盟之外;在反恐戰爭中,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接壤地區由於得不到有效管理已成為恐怖組織策劃襲擊活動的重要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