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天全縣紅軍村96歲老人王世珍80年後,再納鞋墊送「紅軍」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四川省天全縣紅軍村96歲老人王世珍80年後,再納鞋墊送「紅軍」

  3月下旬,第13集團軍某團紅一連收到來自四川省天全縣紅軍村的一份特殊禮物——96歲老人王世珍親手縫製的7雙鞋墊。這是老人時隔80年後,再次給這個連隊送鞋墊。

  1935年,紅一連前身紅一方面軍28團11連長徵途中經過陳家窩村,在此戰鬥生活了108天。紅軍的到來,使鄉親們過上了新生活。鄉親們分到了土地,官兵還幫助村民蓋新房、恢復生產。村民們為表達對子弟兵的感激之情,把陳家窩村改名為紅軍村,還自發為紅軍送飯、做草鞋、照顧傷員。紅軍離開時,鄉親們萬分不舍,16歲的王世珍連續加班趕工,為紅軍將士做了上百雙鞋墊。

  2013年蘆山地震發生後,紅一連奔赴災區參加救災,任務區碰巧被分到紅軍村。官兵們不顧餘震危險搜救失蹤人員、搭建救災帳篷、轉移物資財產……連隊還用地方政府送來的一萬元慰問金,為村裡的臨時學校添置課桌、教具。鄉親們感嘆,當年的紅軍又回來了!

  部隊得知王世珍老人身體不好,家中受災嚴重,派出專人照顧她,還捐款給老人購置生活必需品。完成任務回撤後,連隊定期指派探親休假的官兵前去看望老人。經紅一連官兵結對幫扶,老人走出地震陰影,精神狀態大為好轉。

  「這些娃娃跟當年的紅軍還是一個樣,怎麼感謝他們?」今年初,老人決定再像當年那樣,給官兵們送鞋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老人的雙手已不如當年靈活,視力也大不如從前,做起針線活非常吃力,3個多月才納好7雙鞋墊。老人託村委會幹部第一時間將鞋墊寄到部隊。

  看著鞋墊細密的針腳,紅一連官兵萬分感動,連隊先輩腳下曾墊著這樣的鞋墊爬雪山、過草地。連隊決定,將這幾雙鞋墊放進連隊榮譽室,作為軍民魚水情深的見證。

  櫥窗前,指導員吳小歡向全連官兵深情陳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這幾雙鞋墊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從哪裡出發、為什麼出發……」

(來源:中國軍網)

相關焦點

  • 天全縣黨員幹部參觀紅軍紀念館慶祝建黨96周年
    老黨員紀念館中看天全重建成果四川新聞網雅安6月27日訊(李瓊會 文/圖)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來臨之際,6月27日,天全縣新區社區黨支部、社區關工委組織社區「兩委」幹部、社區黨員、社區網格員和部分青少年共計50餘人參觀了天全縣紅軍紀念館和天全縣體育中心,感受紅色記憶,慶祝建黨96周年。
  • 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 :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文旅融合
    四川新聞網消息(何羽佳 鮑安華 記者 袁洋)「之前有了解紅軍長徵經過天全縣並在此駐紮的歷史,如今,紅軍村以紅色文化為底蘊發展紅色旅遊,對文旅融合發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有很大幫助,雅安有這塊『紅色寶地』應該感到很驕傲。」行走在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四川省作協創研室主任、《四川作家報》主編馬平不禁感嘆。
  • 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文旅融合
    「之前有了解紅軍長徵經過天全縣並在此駐紮的歷史,如今,紅軍村以紅色文化為底蘊發展紅色旅遊,對文旅融合發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有很大幫助,雅安有這塊『紅色寶地』應該感到很驕傲。」行走在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四川省作協創研室主任、《四川作家報》主編馬平不禁感嘆。
  • 我市本土微電影《紅軍村》在天全縣開拍
  • 天全縣人民法院赴仁義鄉紅軍村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
    四川新聞網雅安10月18日訊(李可新 鄭先均 文/圖)10月16日下午,天全縣人民法院赴仁義鄉紅軍村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學習教育活動,全體黨員暨中層及以上領導幹部參加。在主題學習教育活動中,全體黨員參觀了紅軍村紅四方面軍總部遺址、紅軍小學、紅軍醫院等多處紅色歷史建築,聆聽紅軍長徵在天全的故事,了解紅軍在當地的長徵歷史。隨後,天全縣人民法院在紅軍大學教室開展了黨課學習,黨課由天全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進行授課,圍繞「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總要求,教育引導全體黨員牢記重大使命,踐行為民初心,立足崗位奉獻,著力推進法院工作轉型發展。
  • 天全縣紅軍紀念館春節期間開放公告
    天全縣紅軍紀念館春節期間開放公告2020春節將近,為滿足廣大群眾春節期間的參觀需求,天全縣紅軍紀念館春節期間(1月24日——1月30日)開放時間安排如下:1.1月24日(除夕)全天閉館。天全縣紅軍紀念館2020年1月20日來源:天全縣紅軍紀念館編輯:羅潔|責編:李禕|審發:李山
  • 天全縣組織村幹部參觀紅軍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四川新聞網雅安10月12日訊(李瓊會 文/圖) 10月10日上午,天全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組織參加2018年紅色黨性錘鍊培訓示範班的50名村(社區)幹部參觀了天全縣紅軍紀念館,旨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依次參觀了紅軍長徵在天全展廳、「4·20」感恩館、民間藏品展覽。
  • 《70年 瞰四川》走進雅安「紅軍村」感受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大眾網·海報新聞雅安8月27日訊(記者 解強民)1935年,紅四方面軍進駐四川雅安天全縣,在此駐紮戰鬥生活108天,譜寫了一曲壯麗篇章。  紅色革命的火種未曾熄滅。84年後的今天,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譜寫的這首壯麗史詩,依然閃耀著奪目光輝,照耀著當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長徵之路。8月27日,「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走進雅安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探訪往昔印記,感受今日規劃發展,當地的紅軍文化及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們感慨不已。
  • 講好紅軍故事 弘揚紅軍精神
    入黨宣誓儀式現場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6月29日上午,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黨旗飄揚,黨徽閃耀。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7周年之際,天全縣舉行了「講好紅軍故事·弘揚紅軍精神」主題演講比賽,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重溫黨的光輝歷史,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加快建設生態強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縣黨員代表、入黨積極分子代表、群眾代表等300餘人現場聆聽。  經過前期的複賽,10位來自全縣各行各業的青年選手脫穎而出,意氣風發地走上演講臺。
  • 四川天全縣:脫貧攻堅路上續寫「新長徵」故事
    「紅軍村」牌坊前遊客來往如梭  央視網消息(記者 何川)二郎山下,青衣江畔,有一個10多萬現人口的小縣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1935年,紅四方面軍駐軍天全,在此設立紅軍總部、總政治部,並建紅軍總醫院、紅軍大學,歷時100餘天。  80多年來,紅軍故事在這裡口口相傳,紅色文化傳承不息。然而,由於二郎山天險阻隔,交通不便,程家村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塊「硬骨頭」。  革命老區人民如何脫貧致富?天全縣想到了程家村的紅色旅遊資源。2017年,程家村邁出脫貧攻堅「新長徵」路上第一步。
  • 走進雅安「紅軍村」 見證紅色文化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田珊 攝影 韋維 趙宇 張佰強)天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川秀美,物產豐盛,1935年風雲激蕩的歷史再次鍾情於這方鍾靈毓秀的土地——天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央紅軍在天全歷史上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篇章。
  • 攀西採訪團記者走進天全縣紅軍紀念館 追尋革命足跡
    採訪團一行走進天全縣紅軍紀念館  四川新聞網雅安9月1日訊(李仕麗)8月31日,由中共雅安市委宣傳部、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中共攀枝花市委宣傳部主辦,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8月30日晚,採訪團一行抵達雅安市天全縣已悄然拉開了活動帷幕,稍作休息後,採訪團一行走進紅軍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追尋革命足跡。  天全縣紅軍紀念館和蘇維埃廣場共佔地48畝,其中:蘇維埃廣場佔地43畝,廣場設置紅軍青銅雕塑、紅色花崗石浮雕和火炬,以及廉政文化宣傳欄;紅軍紀念館佔地5畝,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 紅色文化+新興產業 採訪團走進雅安「紅軍村」感受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每日甘肅網成都8月2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楊方銘)1935年,紅四方面軍進駐四川雅安天全縣,在此駐紮戰鬥生活108天,譜寫了一曲壯麗篇章。  紅色革命的火種未曾熄滅。84年後的今天,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譜寫的這首壯麗史詩,依然閃耀著奪目光輝,照耀著當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長徵之路。
  • 七一不忘感黨恩,雅安市愛心聯盟走進天全紅軍村
    2020年7月6日上午八點,雅安市愛心聯盟聯合愛心企業聯合了愛心企業雅安萬順叫車,騰飛汽修廠;名山老區之聲藝術團,蘆山夢之號公益服務中心,萬瑞祥和養老中心公益部,雅安市老年大學舞蹈隊,水兵舞蹈隊等一行27人,在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紀念碑前舉行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紀念活動。攜手並肩,抱團發展!
  • 袁兵調研督導紅軍村二期工程項目建設
    5月19日,縣委副書記袁兵赴仁義鎮調研紅軍村二期工程項目建設,現場協調解決項目中存在的有關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紅軍村二期工程總投資4500萬,主要建設紅色文化體驗區和農耕文化體驗區兩大核心區,建設內容包括五星棧道、遊覽步道、野營露宿區、溪水景觀、風光彩林、沿線農房進行風貌塑造等。目前,園區車行道路、遊步道、景觀彩林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總投資3500萬,預計2020年6月底完成建設。
  • 最年長老紅軍之一彭煥生走了,享年107歲
    遵照老人生前遺願,喪事從簡。彭煥生,1910年出生於江西省吉安市,1930年上井岡山參加紅軍,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通訊排排長,全程走完了兩萬五千裡長徵。1930年上井岡山參加赤衛隊,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通訊排排長,走完了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雖然條件艱苦,但紅軍戰士情誼比天高,都團結在一起,勁往一處使,再大的困難也都克服了!」老人穿著紅軍軍裝,就靜靜地坐在那裡,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遠方。
  • 中央紅軍過全州兩河新富江考察報告續篇
    2016年11月6日,訪者在江邊洞偶遇種地歸來的廖水祥,他已有65歲。廖水祥知道來意後,激動地說:「俺父親廖滋佩當年在田垌裡看見三個紅軍被飛機炸斷了腿,就攙扶他們躲藏在耳目塘山洞裡。還有陸老儉和陸老滿兩位村民給紅軍帶路,他們倆人當時有三四十歲年紀,離開家鄉後就再也沒回來。陸老滿兒子陸世儉參加了桂北遊擊隊,解放後在資源縣林業局工作,2017年去世了。紅軍用來架橋的門板 新富江邊受傷紅軍藏身之地地靈腳村陸世傑到新富江邊種地,發現一個受傷紅軍躲在一塊巖石下面。
  • 「七一」建黨節之際,天全縣紅色旅遊持續升溫
    「七一」建黨節之際,天全縣紅色旅遊景點持續升溫,遊客們、黨員們紛紛組隊到紅色教育基地打卡。特色鮮明的「紅色」展館和「紅色」村落迎來了大批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和黨員。大家在這裡參觀學習,接受歷史文化的薰陶,共慶中國共產黨的99歲生日。當前,到天全縣紅軍紀念館和仁義鎮紅軍村來一場「紅色之旅」成為了一種新時尚。重溫入黨誓詞、掛牌紅色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先烈......
  • 「紅軍第一村」脫貧記
    加入紅軍前夕,17位青壯年相約在華氏祠堂背後的蛤蟆嶺上每人栽種一棵松樹,並約定革命成功後再一起回到家鄉看看。他們承諾,如果有人犧牲了,活著的人不僅要為陣亡的兄弟照顧好父母,而且還要照看好蛤蟆嶺上的這些松樹。然而,這17位栽松的華屋籍紅軍戰士後來全部壯烈犧牲在長徵途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17棵松」故事。
  • 112歲老人能穿針引線 喜歡把當歸切碎拌糖吃
    「還有一百一十多歲的老人啊?看看報紙上登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年81歲的文長雲回憶,2013年3月份,曾有一位60多歲的寧鄉人途經株洲縣時,特意來到松西子社區打聽張雪梅老人的住處,一探虛實。據了解,張雪梅老人出生於1901年12月19日,是目前株洲健在的最年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