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高考可以加分的政策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繞不開的爭議點,就讓我們來好好梳理一下吧~
一、高考加分的歷史和矛盾事件
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就為烈士子女、少數民族、歸僑、華僑子女考生提供「優先錄取」或高考加分等特殊優惠政策。
其中就包括了「照顧」少數民族考生,同時保障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少數民族加分政策。
但是這樣的政策也引起了許多漢族家長及考生的不滿。
例如2018年,貴州曾發生少數民族考生在加分後差點讓該省高考文科狀元楊雲無緣考上北京大學的事件,造成挺大的爭議。
據說當時貴州總加分考生佔總數的45%,這還加分的確很不可思議了。
二、高考制度中的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存在的矛盾
正是因為高考是一刀切式的人才選拔模式,所以就必然會存在很多的矛盾。
其實就算高考不是一刀切的模式,矛盾也依然會存在,只不過是換一種表現方式的矛盾。
其實高考中關於少數民族的矛盾只有一點,那就是文化環境不太一樣,但是卻採取同一種選拔方式。
我國國情的確是複雜的,有著多達56個民族,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其實是差異挺大的。
在這種背景下採取一刀切的高考方式的確似乎是對少數民族不太公平的。
但是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加分,又同樣產生了另一種不公平,那就是很多少數民族其實和漢族並沒有區別。
民族大融合的環境下,很多少數民族早已融入了漢族的生活環境和方式。
很多少數民族和漢族人不一樣的地區也就只有血統和戶口本上的民族證明了。
要知道加分政策的本質不是加給血統不一樣的人,而是加給文化差異和環境差異的人的。
所以這個矛盾是很難解決的。
唯一的解決方式只能是:對少數民族進行精細化的區分,讓加分不再是一刀切的行為!
三、加分政策迎來了轉變
目前,繼安徽早前率先宣布取消地方性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後,江西、遼寧等也陸續做出類似調整。
據報導,江西、天津、福建、遼寧近期宣布,將分別於2023年或2026年起,取消少數民族考生加分政策。
與此同時,湖南、廣西、海南、貴州也對「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項目採取進一步規範,縮減加分分值或實行戶籍、學籍和實際就讀年限三重認定。
可以看得出來,各地已經開始了對加分政策的優化調整,只不過時間來得略晚了一些。
高考公平是一個長期博弈改進的過程,就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吧!
本文由讓生活簡單而有效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