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起源於原始社會,最有名的莫過於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這是世襲制度之前的一種權力交接方式,等到禹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以後,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世襲制出現。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權力交接方式基本上都是世襲制,但也不是說世襲制度下就沒有禪讓了。像皇帝一般都是駕崩以後才傳位給後人,但也有皇帝在生前就讓位給自己的兒子,這就是「內禪」,而宋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喜歡禪讓的王朝,其中南宋立國之初連續三位皇帝都禪位給後人,這是為何呢?實際上與南宋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有關。
先說說宋高宗趙構,他一生都十分貪生怕死,談金色變。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後一路南逃,從北方跑到南京,從南京跑到杭州,甚至還從陸地跑到海上,可以說金兵一南下他就逃亡,據說他就是被金兵南下嚇得喪失了生育能力,最後不得不找太祖一支的人來繼承皇位。可見南宋的皇帝就是金兵的關注點,是金人追擊的對象,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的身份帶來的並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危險。宋高宗選擇在盛年退位就是為了方便躲避金人的追擊,要知道他退位之後還活了二十多年,若不是懼怕金兵,怎會早早退位。
其次再來說說宋孝宗趙眘,他可以說是南宋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了,為嶽飛平反、發動北伐意圖中原、整頓吏治、懲治腐敗等等。他禪位的主要原因就是宋高宗趙構駕崩。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趙構於德壽宮駕崩,孝宗聽聞十分傷心,兩天都不吃不喝,還表示要為趙構服喪三年,在這三年裡由太子趙惇參與政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宋孝宗正式禪位給趙惇,而成為太上皇的宋孝宗則繼續為趙構服喪。可以說趙眘完全擔當得起他「孝宗」的廟號。
最後來說說宋光宗趙惇,他42歲繼位,當了近二十年的太子,卻在政治上沒什麼作為。在繼位之初宋光宗確實有革故鼎新之意,還能聽得進諫言,可他十分的怕老婆,以致於在位後期荒廢朝政。宋光宗對太上皇宋孝宗十分不孝,到了後面基本上不去請安,哪怕是孝宗的葬禮他也不去出席,最後太皇太后和眾大臣對他實在是不滿,在太皇太后的出面下,宋光宗被迫禪位給兒子趙擴,此時宋光宗才僅僅在位五年。
總體來說,宋高宗和宋孝宗禪位是出於自願,而且從政績上看這兩代皇帝還算是南宋比較強的皇帝,而宋寧宗趙惇則是被逼退位,自己本身也沒有作為,也預示著南宋王朝一代不如一代,日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