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帝五內禪:兩宋之際皇帝為何多「生前退位」?

2021-01-10 澎湃新聞

近日,媒體傳出日本天皇打算生前退位的消息,旋即為日本官方否認。其實,在中國古代,確有一些皇帝生前退位,選擇「內禪」,即把皇位傳給家族成員。古代的內禪並不多見,但令人驚異的是,兩宋之際尤其頻繁。這一時期,不到七十年的時間裡就有徽宗、高宗、孝宗和光宗四位皇帝五次內禪。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生前退位呢?

退位避兵燹:徽宗與高宗的內禪

宋徽宗的退位發生在宣和七年(1125年),他僅四十餘歲。當時,金兵大舉侵宋,兵鋒逼近開封。宋徽宗欲南下避亂,於是打算命皇太子任開封牧,留守東京,抵擋金人。也就是說,他最初的本意並不想內禪放棄皇位。

《宋史•李綱上》中記載李綱對此表示異議,他對大臣吳敏表示,巨敵猖獗,形勢兇險,皇帝必須傳位給太子,才能使太子以足夠的權威、名正言順的位號,號令天下、招徠群雄,保存社稷。李綱最後說:「肅宗靈武之事,不建號不足以復邦,而建號之議不出於明皇,後世惜之。」這裡引唐玄宗西逃入蜀、肅宗在靈武自行即位的故事,指出皇帝如不主動傳位給太子,將會面臨兩重難題:第一,太子不即位,則威望不足以維持大局,難以拯救國家。第二,太子如果想維持大局只能自行即位,那時內禪之議,就不再是皇帝主動與自願的了,將使宋徽宗如唐玄宗一樣,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李綱的提議與部分大臣取得了共識,這也成為宋徽宗決定內禪的關鍵原因。於是,徽宗「內禪,以道君號退居龍德宮」,沒多久就倉皇南逃。

命運仿佛跟宋徽宗開了一個玩笑。金兵圍攻開封未果,於是撤軍,旋即徽宗北歸。可不久之後,金國再次侵宋,這次直接將徽、欽二帝虜走。內禪沒有使徽宗避開兵鋒,堂堂數十年太平天子,淪為金國階下之囚。

宋徽宗

徽、欽二帝被虜走之後,徽宗第九子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一生充滿戲劇性,單是內禪就搞了兩次。他第一次宣布退位時年僅二十餘歲,完全出於被迫。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將領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誅殺了高宗身邊的寵臣與宦官,形勢一度非常緊張。苗、劉二人要求高宗遜位,傳位給不到三歲的皇子趙敷,由高宗的伯母隆祐太后(宋哲宗的皇后)垂簾聽政。高宗無奈答應退位,搬出宮室,居於顯忠寺。大臣張浚聯合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人整軍勤王、起兵平叛,苗傅、劉正彥迫於壓力,為自保計,又請趙構復位。於是,在僅僅退位二十幾天之後,高宗又重登帝位。由苗、劉主導的此次內禪近乎鬧劇,他們二人最終也沒逃脫被誅殺的命運。

時隔三十多年後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再一次宣布退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養子,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與上次內禪不同,這次是完全自願的。此時高宗僅五十餘歲,年富力強,為何要退位呢?一個重要因素在於,高宗與當年的徽宗面臨極其類似的境況,即金國南侵的威脅。剛剛在前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舉全國之力南下攻宋,高宗欲出海避敵,被臣下勸止,勉強決定親徵。在南宋軍隊的拼死抵抗下,金國軍隊並未取得什麼進展。後來金國後院起火,完顏亮死於兵變,金軍無功而返。儘管局勢漸趨緩和,但此次戰事意味著此前宋、金之間的和平協議「紹興和議」成為一紙空文,兩國關係處於懸而未決的戰爭狀態。這不得不使高宗心有餘悸。國事紛繁,他已無心收拾。若金人再次南下,他以帝王之尊棄國避敵,將為士大夫階層所不恥;但退位之後,以太上皇的身份避敵,則順理成章。對險惡局勢的憂懼,對繁重國事的倦怠,使得高宗決定內禪。他的禪位御札上有這樣的文字:「(自己即位以來)懼不克任,憂勤萬機,弗遑遐逸,思欲釋去重負,以介壽藏……」

除此之外,何忠禮等學者還指出了高宗內禪的其他因素。一來是保證政權順利交接的需要。孝宗不是高宗的親生兒子(高宗獨子早夭,後來終生無子),甚至不屬於太宗一脈,而是太祖趙匡胤的後裔。可以說他與徽宗一系的血緣關係極其疏遠,從出身而言,他繼承皇位不具有多少天然正當性。若待高宗駕崩之後即位,難免會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生前內禪,高宗至高無上的權威可以保證政權的順利交接。另外還有施恩孝宗的需要。孝宗已三十六歲,年屆不惑,就算此時身登大寶,他已接近兩宋諸帝裡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儲。若待高宗去世,孝宗將垂垂老矣,屆時再去登基,難免對高宗心存怨懟。

宋高宗退位後,又當了二十幾年太上皇,到八十一歲時才去世。他的去世,間接引發了又一次內禪:孝宗內禪。

老爸去世引發的退位:孝宗與光宗的內禪

淳熙十四年(1187年),高宗去世,孝宗非常悲傷,決定為養父守喪三年。守喪三年的行為對於帝王來說並不多見,徽宗去世時,高宗僅為父親服短喪二十七天。可以說,孝宗是極其恪守古禮孝道的。但守喪沒多久,孝宗就萌發了退位的想法。

按照餘英時的說法,孝宗退出政治舞臺,分為「三年之喪」、「太子參政」、「內禪」三個步驟。他先讓太子參決朝政,自己部分退出政務;最後宣布退位,傳位於光宗,自己則「居喪盡禮」,徹底退出政務,並一心服喪。孝宗對高宗極端的「孝」,以及對專心服喪的心理需求,是人們對孝宗內禪原因的一般看法。但餘英時還分析出罕為人知的一面,孝宗一直志在「恢復」,而高宗喜好「議和」,加上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其他因素,孝宗潛意識裡一直是對高宗有不認同和反抗情緒,這導致孝宗在晚年做出了兩種看上去相反的舉動:一方面進行了完全違背高宗平生意願的政治更改;另一方面又服喪三年,以「居喪盡禮」並內禪退位,極端尊重孝道。餘英時認為,孝宗對高宗的反抗與不認同,以及對高宗的報恩盡孝之心,都是真誠的,而潛意識中的對父親的叛逆又帶了「內有慚德」的感覺,即「未覺識的罪感」,這又導致孝宗對自己的自責,並以極端的方式要求自己居喪行孝,甚至內禪退位。這種潛在的負罪感儘管不是導致孝宗一系列行為的全部原因,卻是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孝宗內禪時,太子已經四十多歲,已屬「高齡太子」,等皇位等得幾乎不耐煩了。《四朝聞見錄》中記載,太子向孝宗表示自己鬍鬚已白,試探父親是否有內禪的意向。及時禪位,也算是滿足了兒子的心意。對父之孝,對子之慈,在孝宗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孝宗內禪是因為對父親過於「孝順」,那麼接下來的光宗內禪,可以說是因為他對父親過於「不孝」。

孝宗禪位之後,居於重華宮。按慣例,作為兒子的光宗應該經常去看望父親,但他在即位一段時間之後,就絕少「朝重華宮」,甚至大臣苦諫也不聽從。這在傳統中國是極大的不孝。更有甚者,在孝宗病重期間,光宗也拒絕侍疾,甚至不想在父皇臨終前去見最後一面。很多材料記載,光宗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患有「心疾」,即某種精神性疾病。

餘英時在分析光宗心理時認為,孝宗雖然退位為太上皇,但他在光宗身上,過多地寄託了自己「更改」的政治理想,無形中給光宗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這成為光宗極力避免參拜太上皇的因素之一。在這個過程當中,走向精神崩潰,也是光宗的必然結局。

最讓士大夫階層無法接受的是,光宗竟然拒絕主持父親的葬禮。正如美國學者賈志揚所言,主持葬禮是父權國家的重要職能。皇帝不執父喪,將造成嚴重的合法性危機。果然,中外震驚,宗室重臣趙汝愚聯合外戚韓侂胄等人稟請太皇太后(宋高宗的皇后)垂簾聽政,以太皇太后的名義命皇子即位,也就是迫使光宗內禪。其間,趙汝愚還提到光宗此前在御批中曾有「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的文字,以證明光宗早萌退志。這就為此次內禪加了一層「自願」的文飾。

最終,紹熙五年(1194年)「太皇太后以皇帝疾未能執喪,命皇子嘉王即皇帝位於重華宮之素幄」。新皇在祖父靈前登基,這說明:光宗的內禪,最實質的部分是在父親的葬禮上完成的。

皇帝退位為何多發生在兩宋之際?

北宋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和南宋最初的三個皇帝都進行了內禪,這不得不讓人疑惑:為何「兩宋之際」成為皇帝退位的頻發期?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兩宋之際時代背景的首要特徵就是戰亂動蕩。時代的特殊性降低了皇權的有效性,給皇帝的命運帶來了強大的不確定性。對命運不確定性的克服一直是人類美好的理想追求。古代皇帝不願意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在傳統社會,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能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面臨最少的不確定性。否則,哪怕貴為宰執、宗室,也將面臨「伴君如伴虎」的忐忑與困境。然而這只是指和平時期。在動蕩的時局裡,帝王的命運可能會面臨更強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位號也意味著責任,帝王承擔著守衛家邦、保全社稷的重負。大敵來襲之際,他無法逃避,比布衣黔首更不自由,否則他必須面對士大夫階層的洶洶物議。另一方面,在險惡的時局裡,帝王往往成為敵人的首要獵物。宋高宗即位之初,金國名將完顏宗弼就曾發動過一次專門針對他的「斬首行動」。在那次行動裡,金國軍隊把宋高宗從江北追到江南,從陸地追到海上,敵人「搜山檢海」,場面極其驚險,高宗幾乎被活捉。皇帝除了擔心外敵,又要憂心內患。在紛亂的局勢中,不壯大軍隊無以自保,但軍隊壯大後,又擔心諸將尾大不掉,架空朝廷,甚至江山易姓。當皇權有效性被降低時,這種焦慮更為強烈。總體來說,時局的艱危,為皇帝帶來了巨大的命運不確定性,這成為這一時期皇帝頻繁退位的重要原因。

另外,國與國的對峙,主戰與主和的紛爭,「恢復」與和議之間的衝突,戰爭與和平的不同抉擇,也造成了帝王家庭內部父子之間政治理想的分歧。認同「恢復」的宋孝宗與宋高宗之間存在潛在衝突,而宋光宗也無意承擔父親寄予自己的政治厚望,政治理想的衝突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嚴重的心理負擔又造成了孝宗極端的「孝」與光宗極端的「不孝」,這也成為他們生前退位的原因。而這個原因鏈條的起點,恰恰也是時局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

2、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4、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5、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年。

6、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

7、[美]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趙冬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袁世凱導演的一場劇:發生在養心殿中的清帝退位始末
    他為了進一步逼迫清帝退位,實現篡權之野心,對隆裕太后威脅道:「東西友邦,有從事調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爭執則難免無不幹涉。而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姒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子遺也……」。
  • 清帝退位詔書背後的勢力角逐
    ……是時業已退位,項城將聽何人之命令而維持布置耶?抑自行主張?即弟意仍求公切商統一辦法,政府人員,似可多用南方人,惟政府地點,決不可移易。」歸結起來,三封電報主要傳遞了四點意思:其一,清帝尊號應相承不替;其二,必須改遜位為辭政;其三,北方袁世凱政府不能取消;其四,新組織的統一政府必須設在北方。而最要之點,就是要按照袁的意願劃定新的統一政府與清朝及南京臨時政府的關係。
  • 南宋開國後,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選擇禪位給太子?
    禪讓制起源於原始社會,最有名的莫過於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這是世襲制度之前的一種權力交接方式,等到禹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以後,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世襲制出現。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權力交接方式基本上都是世襲制,但也不是說世襲制度下就沒有禪讓了。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狄奧多西皇帝,是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末的君主。其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統一羅馬帝國。而他在晚年卻將自己親手統一的帝國,一分為二。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幼子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在不盛行均分繼承制的羅馬帝國,這種做法是史無前例的。
  • 中國封建時代的十部亡國「退位詔書」是哪些
    一般禪讓詔書應有三份,第一份是由皇帝在禪位前首發「退位詔書」,自責罪過,宣布退位,然後在禪讓大典上由主持儀式的大臣擬定一份禪讓寶冊(就是禱告祭文、史稱奉冊、或寶書等),而且是必須的一個程序。新的皇帝登基後,再下一道詔書,宣布登基,內容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自謙,然後冊封百官,大赦天下一類。本文所歸納的退位詔書就是第一份舊朝皇帝的退位詔書。
  • 由威尼斯說說「四帝共治」
    這就是著名的「四帝共治像」。按說四帝共治跟威尼斯沒什麼關係,但所有提到四帝共治的教科書或者歷史書中,只要是配插圖的,一定會使用這尊雕塑的照片。所以,我用這尊四帝共治像,來結束威尼斯的遊記(前面寫了12篇)。很多走累了的遊客,都喜歡坐在雕像的兩邊,石頭都磨得發亮了。
  • 由威尼斯說說「四帝共治」
    按說四帝共治跟威尼斯沒什麼關係,但所有提到四帝共治的教科書或者歷史書中,只要是配插圖的,一定會使用這尊雕塑的照片。所以,我用這尊四帝共治像,來結束威尼斯的遊記(前面寫了12篇)。很多走累了的遊客,都喜歡坐在雕像的兩邊,石頭都磨得發亮了。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合議談判代表經過五次的會議,最後定下了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帝退位後暫居宮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以供皇室日常之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
  • 戴克里先與四帝共治:羅馬帝國新的開端
    由戴克里先所創立的四帝共治與純粹傳統的諸帝共治模式有著諸多不同之處。前者皇權的傳承以功績與忠誠為導向,而將皇帝的嫡子排除在外——這樣一來,馬克西米安已經成年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便不在繼位人選之列。四位皇帝自稱為「朱庇特之後嗣」和「赫拉克勒斯之後嗣」,由此以這兩位羅馬神的直系後裔自居,通過這種排他的君權神授的意識形態,他們試圖從一開始就斷絕所有潛在篡位者的任何合法性來源。
  • 把皇權一分為四,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影響羅馬帝國近百年
    從2000多年前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時代,就加強了中央集權,以免皇帝的權威受到幹涉。但在西方同一時期,則完全不同。29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的四帝共治制,是古羅馬帝國分裂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古羅馬出現了四位皇帝。戴克里先去世以後,四帝共治制度土崩瓦解,卻間接影響了羅馬帝國後期近百年,甚至於整個歐洲歷史的發展。
  • 乾隆大權在握,為何還要主動傳位於嘉慶?且看他在退位後都做了啥
    此外,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長達60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掌權時間長達63年零4個月之久,乃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乾隆大全在握,為何還要禪位於嘉慶?甚至在成為太上皇之後還要執掌大權?
  • 大唐歷代皇帝簡介,強盛的大唐帝國,後期皇帝個個是慫包
    唐朝從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建立大唐起,到公元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廢唐哀宗李柷終結,大唐共傳289年曆21帝,此篇來簡單介紹下曾經強盛的大唐帝國的歷代皇帝。1: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大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626年在位。
  • 為什麼漢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帝,而唐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宗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在觀看歷史影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時候會看到對皇帝的稱呼中有點的是「什麼祖」,有的是「什麼宗」,而有的時候稱「什麼帝」。那麼這三個稱呼哪個最大,為什麼不同時期對皇帝的稱呼不同呢?其實「帝」這個稱呼與「祖」,「宗」又很大的不同,如果你仔細的話會發現唐朝以前的皇帝稱呼的最後一個字都是「帝」,比如最後一個帝「隋煬帝」,「魏明帝」,「晉武帝」等等。唐代以前皇帝的稱呼就是「朝代名+一個修飾字+帝」。而唐朝之後皇帝稱呼最後一個字是祖或宗,「朝代名+一個修飾的字——祖或宗」。
  • 北宋皇陵:修建時不走尋常路,「七帝八陵」,13年後便被盜掘一空
    自秦始皇起,古代中國的皇帝為了死後「住所」真是煞費苦心。他們也不避諱,從即位之初便開始了大興土木,營建時間,最久的可以達到半個多世紀。比如秦始皇陵修建了37年,漢武帝茂陵更是修建了53年之久。但宋朝皇帝算是其中的特例。
  • 袁世凱生平最大的貢獻,在清帝退位詔書加上了一句關鍵的話,實在太...
    隆裕太后代表溥儀宣讀了《清帝退位詔書》,漢字博大精深,越是關鍵的文本越能體現這一點,退位詔書也是如此。《清帝退位詔書》正文僅350個字,可包含了太多關鍵信息,隨便一看都是高端話術。 關於退位詔書究竟是誰草擬的,眾說紛紜,最常見的說法是晚清狀元張謇(字季直)。比如唐在禮就說過,「傳聞最盛的是南方張季直與趙竹君所擬之稿,用電報傳至京,後經汪袞甫、徐世昌等修改。」
  • 明朝16帝有4對是兄弟關係,為何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兄弟關係最差?
    明朝歷十二世十六帝,其中有四對皇帝並非是父死子繼關係,而是兄弟關係。分別是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仁宗朱高熾為堂兄弟、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為親兄弟、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和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為堂兄弟、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為親兄弟。
  • 為何古代皇帝每天吃香喝辣,平均壽命卻不到40歲?
    在各類古裝劇中,有一個角色不經常出現,但又是必不可缺少的,這個角色就是皇帝。在電視劇中的皇帝可謂是威風至極,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集萬千榮耀於一身,而且具有說一不二的權力。相信很多人都曾幻想過自己能穿越到古代做一回皇帝,哪怕只有一天也心滿意足了,但其實皇帝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 一代女皇武則天,稱帝不易,去世後為何主動要求去帝號,稱皇后?
    歡迎來到百家號花花的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稱帝不易,去世後為何主動要求去帝號,稱皇后?古代是男權社會,自然當上皇帝的也幾乎都是男性,可就在這眾多男性中,武則天強硬出頭,打破了這一局面,她一路從李世民的才人,到李治的皇后,再一路打壓親生兒子,直至最後稱帝,期間有多堅信可想而知。但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稱帝如此不易,去世後為何主動要求去帝號,稱皇后?
  • 如果朱元璋早出生5年,他有可能會見到宋朝最後一位去世的皇帝
    公元1276年二月初五,謝太后接受了蒙古人的招降,5歲的宋恭帝趙顯宣布退位。忽必烈下令將趙顯以及謝太后等人全部押送到大都。趙顯的退位,意味著正統意義上的宋朝已經滅亡,宋太祖趙匡胤到宋恭帝趙顯,兩宋持續了320年。
  • 為允一個承諾,乾隆主動退為太上皇,退休3年的生活卻比皇帝還忙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在古代,皇帝的權力基本是最高的,為了皇位一寶座,許多人冒著性命的風險也要爭奪,所以古代的皇帝基本是到了駕崩之時才會退位,很少有皇帝願意在有生之年傳位給下一任做一個太上皇,除了對權利的貪戀外,更是因為提前退位可能會過的特別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