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2020-12-15 徐子毅

狄奧多西皇帝,是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末的君主。其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統一羅馬帝國。而他在晚年卻將自己親手統一的帝國,一分為二。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幼子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在不盛行均分繼承制的羅馬帝國,這種做法是史無前例的。

雖然戴克里先皇帝推行四帝共治制度,為羅馬帝國的分治開創了先河。然而戴克里先皇帝的四帝共治,只是名義上的分治。作為威望最高的皇帝,戴克里先仍然掌控著整個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在其任內並未分裂,而戴克里先四帝共治的缺陷在於,必須有一個威望絕佳的皇帝,統領其他三位皇帝才能運行這套制度。

戴克里先退位意味著其他三位皇帝,開始為誰來接替戴克里先展開爭鬥。致使羅馬帝國走向真正的分裂,中間歷經君士坦丁皇帝的統一,以及狄奧多西皇帝的最後一次統一。以此來看,這種花架子並不適合羅馬帝國的管理,如果只是增加行政成本倒也罷了。可是將整個帝國推向分裂,並不符合羅馬帝國的根本利益。

否則三世紀危機時,奧勒良皇帝為何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來重新整合羅馬帝國呢?你說分治好,那三帝分治和四帝共治又有什麼區別呢?還用統一什麼?說到這裡,問題就出現了,那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呢?在我看來原因或許並不複雜,但是卻有些難以置信。

狄奧多西皇帝自己認為四帝共治並不可行,但他也看到了羅馬帝國東西地區在發展上出現的差異。這個差異就是西部帝國經濟衰退,蠻族屢屢入侵,將其經濟基礎摧毀殆盡。而東部帝國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得以通過發達的工商業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並且在蠻族入侵中,也沒受到多大傷害。

如此看來,即便是龍興之地的羅馬帝國西部,經濟如此衰弱,也勢必成為整個帝國的負擔。因此狄奧多西皇帝很有可能是通過將帝國一分為二,來拋棄經濟落後的西羅馬帝國。保留帝國精華地區東羅馬帝國,以此來延續羅馬帝國的國祚。不過狄奧多西皇帝是否考慮到東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國力衰退如何對抗波斯帝國的問題?

畢竟就算西羅馬帝國經濟衰退,那至少也是羅馬帝國二分之一的土地。失去了二分之一土地的東羅馬帝國,一定會在經濟和人口上受到打擊。可我想狄奧多西皇帝恐怕也無能為力了,將沒有能力的幼子放在西羅馬帝國的皇位上,明顯是拋棄行徑。可他同時也希望奇蹟出現,能夠讓西羅馬帝國免於滅亡,雖然他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事情。

綜上所述,拋棄西羅馬帝國是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的主要原因,這個決定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羅馬帝國的國祚。不過也導致像查士丁尼皇帝這樣的人出現,為收回西羅馬帝國,而將東羅馬帝國的國力掏空。致使狄奧多西的設想大打折扣,不過總體來看,狄奧多西的決定還是成功的。

各位網友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交流。

相關焦點

  • 狄奧多西一世為什麼要把帝國一分為二,主動分割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一世生活在米蘭赦令後的羅馬,而且還生活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這也是後來狄奧多西一世在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原因,並且還在十三年後徹底廢止了不符合基督教神學觀念的奧運會,直至十五個世紀後才被顧拜旦等人重新復興。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是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王朝第一位皇帝,史稱狄奧多西一世,他同時也是羅馬帝國分裂前最後一位皇帝。人們似乎總是不記得狄奧多西一世的豐功偉業,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會聯想到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從此歐洲再也沒能統一。
  •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其實,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的對立和分裂一直都存在,局勢非常混亂,但要追溯起來,還得從羅馬帝國戴克里先(244年-312年)說起。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暢,要對如此遼闊的國土實行有效統治確非易事;加之羅馬帝國主要是靠武力對外擴張建立起來的,其所轄區域內有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其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都存在巨大差異,缺少融為一個國家的基礎,在發生社會危機時更是民心渙散,國家的離心力加大,分裂的隱患日增。
  • 十大帝國之「死於蠻族」的羅馬帝國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成為了西方的主要宗教。所以美國媒體評的歷史上十大帝國,羅馬帝國排第一併不意外,但也只能代表他們的觀點而已。羅馬起初只是義大利半島的一個拉丁人城邦國家,後來不斷擴張。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建立了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的羅馬共和國,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 東羅馬帝國最後有多慘,最後的疆域還沒有一個縣大
    羅馬帝國由於帝國太過龐大,公元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裡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並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新首都地址選擇在了拜佔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拜佔庭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城市建在了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
  • 東羅馬帝國最後有多慘, 最後的疆域還沒有一個縣大
    羅馬帝國由於帝國太過龐大,公元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裡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並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新首都地址選擇在了拜佔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堡)。
  • 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
  • 你不知道的那些羅馬帝國皇帝們,千奇百怪主導興衰
    從此羅馬帝國開創了二帝共制的先河。而且奇妙的是一山不僅容了二虎,而且兄弟倆還非常的同心同德。他們一起鎮壓叛亂、一起擴張領土、一起看日出日落,直到雙雙去世。他倆的繼承者是其中一位的兒子——康茂德,正是從他開始,羅馬帝國由盛轉衰。但其實康茂德真是有點冤,他登基後一直在效仿他父親和伯父的施政理念,立志要做個好皇帝。
  • 羅馬帝國有多強大?猶太人被流放了整整2000年才回到以色列!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204年,公元1261年—公元1453年),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 為何羅馬帝國的國王會帶兵打仗,我國朝代後期的皇帝卻並非如此
    為何西方的羅馬帝國在後期,國王可以帶兵打仗,但是我國朝代後期的帝王卻都不上陣殺敵呢?雖說羅馬帝國與我國的皇帝都是帝王,但是同帝不同命。自皇帝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產生了皇權鬥爭。我國的皇帝要和三公之類的爭奪大權;至於在羅馬,不止要與元老院和近衛軍,還有羅馬兵團爭奪大權等等。羅馬帝國初建之際,皇權穩固,雖說元老院等勢力試圖篡權,可是羅馬帝國的國王更甚一籌。尼祿之死,代表著羅馬帝國皇權旁落,羅馬軍團們永遠效忠的尤裡烏斯家族絕後之後,導致他們的國王少了一大臂膀。
  • 精羅落淚:羅馬帝國在餘暉落幕之前的最後一次勝利!
    羅馬帝國是西方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全盛時期,地中海成為了它的內海。它的完備而理性法律體系被世界多國所採用,並使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放棄原有的中華法系而採用羅馬法系。在西方人的眼中它是富強的象徵,到現在的西方仍然有很多的「精羅」國家,他們以羅馬的繼承人自居,比較典型的有俄國。
  • 【古羅馬君王譜】羅馬帝國(一):羅馬帝國的建立
    羅馬帝國(一):羅馬帝國的建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 難弟不難兄,羅馬帝國分裂,為何西羅馬滅亡,東羅馬依舊繁盛?
    限於篇幅問題,本文不會去細談為何東羅馬持續1000年,而是聚焦在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上,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西羅馬帝國比東羅馬提前滅亡那麼久?左邊為西羅馬,右邊為東羅馬不妨先給出我的結論,我認為,有三個致命因素,導致西羅馬帝國,理所應當比東羅馬帝國先滅亡。首先,我們要看看公元395年,即羅馬帝國分裂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 橫跨亞非歐,地中海為內海的羅馬帝國,為何成殘缺的西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地中海是它的內海,雄霸一方,橫行一時。可在令人費解的情況下,竟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本文就是要講,殘缺的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在中國史書中也有記載,名為大秦,之初的它只是羅馬共和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後在元老院賜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神聖偉大)稱號,從此羅馬共和國進入帝國時代。
  • 羅馬帝國的第三定律
    狄奧多西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此時的東部帝國已接近其國力極限,無力再戰的狄奧多西一邊堅壁清野,用小範圍進攻襲擾流竄的哥特人;一邊用外交引誘拉攏分化哥特各部落。最終雙方達成了共識,哥特人在巴爾幹半島駐紮下來,擁有一定的獨立自治權,但同時也要負擔起帝國的軍事義務,保衛帝國邊疆。
  • 曾經輝煌燦爛的東羅馬帝國是如何陷落的?
    首先,我們先回首一下東羅馬帝國的由來。事實上,它同時也叫拜佔庭帝國,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想當初,也就是公元395年前後,當西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即將逝世之際,他就將當時的羅馬帝國東西兩個部分分別賜予了他的兩個兒子繼承。其中,東羅馬帝國時間最長,至少也延續了有近千年之久。而它的首都就是君士坦丁堡。
  •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史書雅讀】原創作品,敬請關注看了標題,你一定覺得奇怪:中國的哪位皇帝有如此能耐?一聲令下,能讓亞歐兩大帝國激戰三年。此皇帝名叫蕭衍,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其國土面積不過262萬平方公裡,文治武功亦遠不及漢唐諸君,還是分裂時期的小朝廷,為何會有如此能力呢?
  • 東羅馬帝國最後一戰:擁有歐洲史上最堅固城牆,結果敗於沒關城門
    在遠隔萬裡之外的羅馬,也有一位皇帝身陷囹圄,與朱祁鎮不同的是,那一位皇帝最終與他的帝國一起覆滅了。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最後的戰爭中脫下紫色的皇袍,帶著他的士兵衝入了敵陣,隨即向沒入大海的水滴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戰。
  • 區區一扇小門,令君士坦丁堡淪陷,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也是土耳其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這裡曾經有一千多年的時間被叫做君士坦丁堡,它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到了當時人稱拜佔庭的地方,這裡是由希臘人所建的移民城市,已經有著將近一千年的歷史,從此開始了它輝煌的新千年。這座城市因此被人們稱做君士坦丁之城,東羅馬帝國也由此被稱為拜佔庭帝國。
  • 俄羅斯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嗎?國徽上的標誌說明一切!
    俄羅斯曾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然而俄羅斯地處東歐和北亞,離羅馬帝國所在的地中海地區相距遙遠,可謂是八竿子打不著,為何俄羅斯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呢?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臨終前他把羅馬帝國東西一分為二,分給兩個兒子繼承,由此出現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