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在美國媒體根據領土、民族構成、區域內最高政權等因素排出的世界歷史上十大帝國中排名第一。由於古羅馬對西方世界貢獻極大,在當時的西方世界,羅馬以及後來的羅馬帝國就是文明世界,周邊的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都被羅馬人稱為蠻族。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成為了西方的主要宗教。所以美國媒體評的歷史上十大帝國,羅馬帝國排第一併不意外,但也只能代表他們的觀點而已。
羅馬起初只是義大利半島的一個拉丁人城邦國家,後來不斷擴張。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建立了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的羅馬共和國,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並不斷擴張,成為了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湖」。被當時的羅馬人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早期在今瑞典南部、丹麥半島以及德國北部一帶活動,從公元前6世紀左右,日耳曼各部落開始往南和往西遷移。公元前2世紀末,定居在丹麥半島的日耳曼部落同羅馬人發生了直接的對峙,公元前1世紀中期開始,羅馬人同日耳曼各部落軍事衝突不斷。羅馬進入帝制時代後,把鄰近的日耳曼部落作為徵服目標,妄圖建立大日耳曼尼亞行省,但是由於軍隊不足,只得迫使被徵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國稱臣納貢。公元1世紀初,羅馬帝國終於把萊茵河與多瑙河上遊劃入帝國版圖,建立了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
但是蠻族日耳曼人在與羅馬人鬥爭的不斷吃虧中,也變得聰明起來,明白了各自為戰的弊端,大型部落聯盟開始出現,並且不斷向羅馬人學習。與此同時,隨著羅馬帝國軍隊南徵北戰,帝國的版圖也達到了鼎盛,羅馬皇帝圖拉真 (公元98年-117年在位)在位期間,對內鞏固了經濟和社會制度,對外發動戰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範圍,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羅馬元老院贈予了「最佳元首」稱號。之後的羅馬帝國同其他專制國家一樣曾多次陷於因爭奪帝位引起的內戰當中,還曾出現過「四帝共治」時期。公元395年,羅馬狄奧多西一世於米蘭去世,他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分給了長子,西部分給了幼子。羅馬帝國正式分裂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從公元4世紀起,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部落開始大規模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羅馬軍隊開始充斥大量日耳曼僱傭軍。隨後在來自東方的匈人(匈人是否是被漢朝軍隊擊敗後西遷的北匈奴有待史學界考證)的重壓下,日耳曼人更加玩命地往羅馬帝國境內遷徙。公元410年,日耳曼西哥特王國與匈人的聯軍攻破了幾百年來堅不可摧的羅馬城,羅馬遭受毀滅性打擊。西羅馬帝國最後幾任皇帝基本都是後來主要由蠻族組成的近衛軍的傀儡,充近衛軍統領日耳曼武士奧多亞塞於公元476年廢黜了最後一位西羅馬帝國皇帝,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此後處於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末期的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諸多王國。而東羅馬帝國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