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猛寫了一批上海早餐,一些代表性上海點心,都是上海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早餐。四大金剛,餛飩麵條等等。這些僅僅是一地的部分早餐,中國的早餐因為地大物博的原因,各地都有所不同,而廣州的早茶文化,更是豐富,他們的早餐更加琳琅滿目。
在上海,本地的早餐本來是石庫門前的攤頭上最好吃,也十分的接地氣,以前每天早上,老街坊都會拿著鋁鍋買餛飩,筷子穿著油條,包著小籠包,裹著生煎饅頭,也有坐在攤頭上次著蔥油拌麵,來一碗蝦皮紫菜湯,這份愜意的享受,只有生活在上海的人才能體味到。
現在,隨著市容的調整,那些凌亂的石庫門攤頭漸漸消失了,但是吃的文化沒有消亡,一些精緻的店面開始產生。嗲德來就是這樣。在門店裡面,口味沒有變,但是環境更加衛生,
我們還是偏愛那些原來的味道。油條要新炸出來的,脆脆的那種。一般長度的仿佛已經不再吸引人的眼球,於是,好像人手臂一般粗細的大油條出現了,感覺油田不蓬鬆,放上明礬又不健康,於是無明礬但是加入雞蛋的油條出現了,口感更好。一般顏色的油條還是不驚豔,那黑金油條出現了。人們就是這樣,在不斷追尋美食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
一個燒餅也有諸多的變體,在常州的燒餅被做成了饃糕,鹹和甜的兩種,在上海饃糕不過癮,做的精製了,就成為蟹殼黃,雖然形象變化了,口味略有不同,但是技法還是差不多的。
麵條上,不論是陽春麵,還是拌麵,或者澆頭面,還是過橋面,都各有千秋,奼紫嫣紅。如果說哪幾家面讓人回味的話,個人認為在蘇州太湖邊上的十八澆的澆頭面做的的確不錯,而作為拌麵裡面,以前有一家佳作早陸晚玖的店,裡面肉汁蔥油拌麵做的也是很好吃的,現在早陸晚玖的辣肉拌麵也是口味很好的。當然,還有很多藏在民間的好的麵館,總是周邊百姓所喜愛。就如阿大蔥油餅一般,一個人,一家小店,確是幾代人的記憶。更有諸多的深夜食堂,街邊攤頭,也是消費者的醉愛。靠近南京西路步行街上的胖阿姨鴨腿面,也是這吃過一次,欲罷不能的好面。
在餛飩上有些可惜,大餛飩到時有吉祥和如意,但是小餛飩上卻比不過福建的千裡香,其實上海的縐紗小餛飩的確是好吃的,可是連鎖的卻看不到哪家崛起。特別喜歡雞湯的縐紗小餛飩,裡面的蛋皮也是很好吃的。
上海以前下午茶還有單檔和雙檔,這種好吃的以後再介紹,只有在一些老字號裡面還有。而早餐裡面的生煎饅頭,鍋貼,大餅,油條等,也是換著口味來吃的美味。一些還沒有介紹的,比如老虎爪,糕團,發糕等,甚至酒釀小圓子,也有桂花酒釀口味的還沒有介紹,以後會慢慢接著講的。
有一篇白斬雞文的沒有發出來,估計和以前自己發的有衝突的。作為白斬雞的代表,上海的振鼎雞裡面的白斬雞的確可圈可點,而嗲德來裡面的白斬雞口味也不差,有時候會在他們之間糾結一番,到底去吃哪家的。
豆漿這就不用糾結了,幾乎早餐店都有,自己在家裡,隔夜發好豆子,用豆漿機一打,基本上0差別出品,動手能力強的就自己做,在家喝;趕時間的就在外面買,邊走邊吃,要是愜意些就坐在店裡面篤悠悠地喝豆漿吃油條,或者來份拌麵和小餛飩。
上海的早餐很豐富,後面在補齊一些沒有講到的點心,收集一些素材後,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