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陸續介紹了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忽然想到了上海的早餐經常會是各種面。原本像逐一來寫的,想想上海人吃麵似乎還是以澆頭為重點,所以就合併在一起吧。
這第一碗麵就是陽春麵,因為陽春麵是幾乎所有澆頭面的打底面。據說陽春麵本來叫「清湯光面」,這是因為除了面和湯真的再無其它。
至於為何又改叫「陽春麵」,有一種說法是講陰曆十月稱為小陽春,在江浙滬一帶,隱語以「十」為陽春,每碗面賣十文銅錢,所以就有了「陽春麵」的名字。另一種說法是做生意的人最忌諱「清」和「光」字,所以從古樂《陽春白雪》中想到陽春二字,撒上些蔥花就用上「陽春麵」這樣雅的名號。
陽春麵的湯底分紅白兩種,區別在於有無加醬油。蘇州人喜愛紅湯,上海人偏愛白湯。豬油是湯底的靈魂,用筷子沾一些拌入湯裡,成就了陽春麵的香。
這第二碗就輪到了開洋蔥油拌麵,算得上是上海的經典美食,香氣撲鼻,誘惑難擋,非常受歡迎。蔥油是絕對的關鍵因素,拌麵最終的成敗就看蔥油品質如何。自己家裡熬蔥油可以一次多一些,然後用玻璃瓶封好留著慢慢吃,否則開一次油鍋太浪費。
老一輩人會說自己原來在廠裡的食堂吃到怎樣好吃的開洋蔥油拌麵,配上一碗紫菜蛋花湯,這一個上午一定是精神飽滿。我有時也會做些蔥油拌麵當作早餐,家人很喜歡。只是我們開洋吃得比較少,家裡有什麼現成的菜就加一點,或者乾脆煎雞蛋,反正關鍵在於蔥油和醬油調味,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
第三碗面是上海冷麵。一到夏天,冷麵和冷餛飩是成為了上海人家的必備美食。試想,大熱天的早晨吃到一碗涼涼的冷麵,淋上香濃的花生醬、酸酸的醋、鮮美的醬油,如果喜歡還可以加一點辣油,多美的一天!製作上海冷麵,蒸熟麵條後再下鍋煮,還會用電風扇吹來加快麵條的冷卻速度。
當然,吃冷麵時還可以加上自己喜歡的澆頭。和蔥油拌麵一樣,冷麵也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食堂美食,家常做到極致就是巔峰。我個人喜歡用康樂醋來拌冷麵,有一點微甜,這和花生醬混合在一起非常有誘惑。
第四碗是雪菜肉絲麵。這個面是湯麵中的經典,雪菜的鮮鹹與肉絲的葷香,會隨著麵湯吸附在原本寡淡無味的麵條上。北方人吃麵條時吃的是麵條本身,更關注是否筋道。而上海人則更加關注澆頭,澆頭不靈,那麵條再好也是失敗。雪菜肉絲麵,在適當的季節還會加入筍絲,如果再配上一枚煎蛋,那就是很靈光的一餐了。
第五碗輪到了辣肉麵。當然上海的辣並不太辣,最多是微辣,這就是地域差別了。其實,這還是看澆頭的面,一般是一些用料醃過的豬肉丁和豆瓣醬煸炒一下,然後配上些雞毛菜。我很喜歡這個味道,早晨如果胃口沒開,來上一碗辣肉麵可以幫助清醒。一碗辣肉麵再加一個煎蛋是我的標配,隔上一段時間我就會去品嘗下,否則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第六碗是八寶辣醬面。其實濃油赤醬、鹹中帶辣的八寶辣醬本身就是一道上海地區的代表菜。名字來源於此菜用蝦仁、雞肉、鴨肫、豬裡脊、香菇、筍丁、豆腐乾、花生米等八樣原料烹製而成,故稱「八寶辣醬」。如此豐富的澆頭蓋在湯麵上,立刻色香味俱全,加上略微有些辣味,令人食慾大開。所以,這也是很多資深食客們的大愛。
其實按照這樣排,還能寫出很多種面。比如,豬肝、鱔絲、燻魚、黃魚、紅燒大排、大肉等等。只是這些澆頭作為早餐太葷了些,偶爾吃一下解饞可以,但要長期當作早餐有些不合適。所以,還是就此收尾吧。
還有一些關於點面時會遇到有趣的事情,煎蛋在上海話裡會說「荷包蛋」,這個水包蛋可是不同的噢。點面時說「過橋」,就是指面與澆頭分開。食客說「重香頭」,意思是多放蔥花或香菜。
各種面,就寫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