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餐品種很多,豐富多彩。比如眾所周知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豆漿和粢飯,美味可口,飽腹感強,經久不衰,深受喜愛。老上海還會告訴你,原來的「四大金剛」是指大餅、油條、老虎腳爪和饅頭,後來才換成了豆漿和粢飯,這就是文化的演變。
不久前,我專門去品嘗了因為疫情影響,整整4個月沒有去過的一家鍋貼店,看著師傅烘出那一鍋香噴噴的鍋貼,等不及想要咬上一口,這種感覺實在太美好。受此靈感,我想寫一個關於上海早餐文化的系列文章,用文字來記錄海派經典早點心的美好。
其實,海派飲食即講究健康營養,又會考慮到經濟實惠。畢竟適合大部分普通人家的,才是我們最為需要的。早餐,也不例外。至於本文的主角鍋貼,也是上海人酷愛的早餐之一。我一直很好奇,這種形狀和餃子極像的美食,究竟和餃子有什麼關係?也許鍋貼與北方的煎餃有一定的淵源,只是煎餃需要先煮熟後再油煎,而鍋貼是包好了直接鍋裡先水油煎再噴油蓋上鍋蓋烘,做法基本和生煎一樣。有意思的是,我以前喜歡吃圓圓飽滿的生煎饅頭,香香的厚底加上肉丸餡和湯汁實在是美味,而現在我更喜歡吃月牙狀底板焦脆的鍋貼,湯汁更加鮮美。雖然這兩兄弟經常會在同一個鍋裡誕生,還是各有各的魅力。
百度上搜索一下鍋貼的來歷。據傳,北宋建隆二年,因昭憲太后喪事剛過,宋太祖不思茶飯。午後獨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氣飄來,頓感心曠神怡,只見御廚正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煎著吃。此時太祖已經好幾日沒有正常飲食,這股香味勾起了食慾,就鏟起幾個嘗嘗。這一嘗不要緊,只覺得焦脆軟香,煞是好吃。問起這叫什麼名字,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後來這道鍋貼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又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研究和改進,最終成為如今的鍋貼。我發現幾乎所有的美食傳說總要和帝王將相沾上點關係,也許這就是樸實的老百姓們對於那種不敢奢求的皇家生活的一絲嚮往。
目前,上海街頭早餐店的鍋貼價格大約在每兩7元至10元左右,一兩按4個計算,一般都會買二兩鍋貼能夠讓一個人吃飽。當然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再配上一碗咖喱牛肉粉湯,這樣搭配著吃更舒服。現在賣傳統早點心的早餐店比原來少了很多,畢竟早餐的選擇也多了很多,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供求會自然平衡。
正因如此,一家好吃的鍋貼店更容易吸引很多的食客,口口相傳在網際網路時代升級為各大美食評論網站和美食類自媒體的一篇篇評價。鍋貼的適應性很好,一日三餐,甚至宵夜都可以吃。再加上外賣平臺的助攻,鍋貼的銷量應該不亞於他的好兄弟生煎。
工作日,行色匆匆的人們未必有時間去等那一鍋鍋的鍋貼,除非有人為他們先買好,或者打包帶走,快節奏是無法享受美食樂趣的。依我看,堂吃是最好的選擇,休息日選擇去店裡堂吃剛出爐的鍋貼,溫度香味口感剛剛好,在蘸上點醋,那才是美好的體驗。一頓好吃的鍋貼,可以給你帶來幸福的滿足感,抵禦負能量的侵襲。
看到這裡,是不是該帶上誰一起去品嘗一下剛出鍋的鍋貼呢?二兩不夠?那就買三兩吧!